孔府大门
历代朝廷在推崇孔子的同时,也泽及孔子的后裔,对孔子的嫡宗子孙几次再三赐官晋爵。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四十七代孙孔若蒙、孔若虚为“奉圣公”。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复封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为“衍圣公”。明代初年,孔子后裔的官品上升为文官之首,正一品。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明令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报酬。“衍圣公”这一封号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自公元1055年年夜公元1935年,共延续了880年的历史,相传31代,职责紧张是敬拜孔子,延续圣道,繁衍圣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贵族世家能够与孔子后裔的尊贵程度比较。
孔子去世后,至宋代以前,一贯因宅立庙,其子孙附庙而居,故称为庙宅。后来由于孔子地位的提高,孔庙逐步扩展,原来的袭封宅院并入孔庙,即现在孔庙东路的孔子故宅。后来随着孔子后裔的地位不断升高,其居住的府第也从原来庙宅的根本上分离出来,并且逐渐扩大。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孔府官衙,与原袭封宅在同一轴线上,即现在孔府中路的中轴线,完成了孔府前衙后宅的建筑布局。
孔府全景
明代孔府的重修扩建由明弘治期间的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李东阳督工设计。李东阳不但是明朝重臣,而且是一代文豪,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在曲阜留下了很多诗赋。他精通传统风水八卦等易理,在设计孔府的布局时结合了风水之术。孔府经由明、清两朝的多次重修扩建,终极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现存孔府,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分东、中、西三路布局,共九进院落,占地约110亩,有厅、堂、楼、轩、房480余间,建筑面积为12470平方米。孔府是历代衍圣公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建筑格局遵守“前衙后宅”之制,建筑功能区分明确,前后排列有条不紊。前衙是处理公务、会客等对外活动的场所,俗称“官衙”;后宅是孔氏家族生活的地方,俗称“内宅”。孔府的一房一院、一门一堂,无不表示着“天下第一家”悠久渊源的历史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湛,以及为政以德的家风熏陶,是我国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明代范例的衙宅合一的品官建筑群。
孔府大门是明代初期的建筑,门阔3间,进深2间,高7.95米,虽经多次维修,但是主体构造依然保持明代的风格和模样形状。
圣府·楹联
孔府大门正中上方的“圣府”匾额,相传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手书。严嵩的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以是旧时曲阜有不少严嵩的手笔。
大门两侧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贤人家”,字体端正大方,古朴秀美,其对孔府的赞誉称为一绝。此对联出自清朝乾隆期间著名学者纪晓岚之手。如果仔细不雅观察就会创造,高下联各有一字写法非常特殊。上联的“富”字最上面缺了一点,所谓“富”字无头,寓意孔府的富贵世代相传,没有尽头;下联的“章”字下面的一竖,笔画高下贯通,寓意孔子思想和文章可以通达天下。
贤人之门
从大门向里走,就到了孔府二门。二门又称贤人之门,门吊颈挂“贤人之门”竖匾,匾为李东阳题写。李东阳也是孔府的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诰命夫人。
重光门
二门往里,坐落在路中间的门楼,是“重光门”。此门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中间悬挂一块“恩赐重光”匾,相传为清朝嘉靖天子亲颁,蕴含着孔子思想大放异彩、重放光彩的意思。门的前后各有两个倒垂的木雕莲蕾。莲花,是清廉、纯洁的象征。过去,此门只有孔府大典、欢迎诏书或重大敬拜活动的时候才可以开启,以是又称为“仪门”。
重光门的后面便是孔府的官衙。官衙的第一部分是六厅,分别是管勾厅、百户厅、文籍厅、司乐厅、知印厅和掌书厅,详细管理孔府内部的日常事务。各厅的主座官阶从正四品到七品不等。
走过六厅后,就到了孔府官衙的主体建筑“大堂”。
孔府大堂
大堂是孔府官衙紧张的办公场所,也是衍圣公宣读诏书、接见官员以及节日、喜庆、生日时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中心,有一彩绘八宝暖阁。暖阁中有衍圣公利用的太师椅,枕铺一张斑斓虎皮,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纸墨笔砚。大堂两侧及后部对称地摆列着正一品官爵制的仪仗,还有一些象征封爵和特权的红地金字官衔牌,官衔牌上书写的字,直不雅观地表现了衍圣公的官职报酬。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大夫”“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等。每当衍圣公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这些仪仗衔牌,以示威严。
绕过大堂向前走,由通廊直入便是孔府的二堂。
二堂匾额
二堂也称“后厅”,明代建筑,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受天子委托替朝廷考试礼生、乐生的地方。现存的二堂,面阔5间,高10米,长19米,堂内正中上方悬挂“节并松筠”匾。“节并松筠”四字由清朝康熙天子题写,赞赏人的气节操行,拔地通天,与四季长青的松竹同比其高。下方“诗书礼乐”匾为清朝乾隆天子手书。二堂内东西各设一厅。东厅为缘由厅,卖力孔府的上传下达、内禀外报等事务,内设正四品官一员担当缘由官。西厅为伴官厅,是专门陪伴“衍圣公”外出公务或进京朝见天子时的随从职员办公场所。
穿堂厅·冷板凳
在大堂和二堂之间,有一穿堂厅,长长的厅廊内,旁边两边各放着一条赤色的长登,人称“冷板凳”。据传,明朝嘉靖年间,与孔府结为姻亲的权臣严嵩,因贪赃枉法、诬陷忠良,成了朝野共讨的罪臣,他想通过贤人之后衍圣公的分外身份,向嘉靖天子为自己求情。严嵩到了孔府后,经仆人禀告多时不见覆信,就坐在穿堂厅内的赤色长凳上,浮躁不安地等待。严嵩在此坐等了一天,衍圣公始终没有接见他,只好无果而返。没过多久,严嵩就被朝廷抄家,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去,去世时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也没有人前去哀悼。后人还为此赋诗:“敦实红漆阁老凳,不雅观者嬉笑讽严嵩。权奸当道多显贵,身败难求衍圣公。”“冷板凳”生动地展现了孔府诗礼传家、德廉勤奋的家风风范。
开门见山石
二堂之后,是一处布局整洁,持重典雅的庭院,叫“三堂院”。院中青石栏杆内,有一座5米高的巨型太湖石,这座太湖石在三堂庭院正中,寓意“开门见山”,教诲孔氏子孙要正派处理政事,不耍聪明,不拐弯抹角。
庭院北面正中,便是孔府三堂。
孔府三堂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地方。三堂明间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六代含饴”四个大字,蓝底雕龙金边。匾正上方镶金字“乾隆玉玺”大印,此匾为清朝乾隆天子御赐。乾隆天子曾来到孔府,看到孔府一家六代人亲密和谐地住在一起,非常欣慰,于是题写“六代含贻”匾,赞赏他们生活和谐甜蜜,同时勉励他们保持这种家风。三堂内两侧的铜镜,称为“铜鉴”。铜鉴的摆放寓意深刻,并非照影之用,而是起警示浸染。衍圣公每次坐堂审案后要站在铜鉴前不雅观照,看看审理案件是否秉公办事,是否刚毅刚烈清廉,这便是三堂设置铜鉴的真正意义。《旧唐书》里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落”。孔府三堂的铜鉴对付廉政教诲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三堂的东西两侧,通过内宅门就进入了孔府内宅院。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宅分隔的标志建筑。
内宅门·石流
与官衙的严明森严不同,内宅院显得温馨优雅。内宅是内眷居住的地方,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内外有别,是不雅观念很强的戒律。孔府是书喷鼻香府第,对内宅的管控特殊严格,有不遵令擅入者重办不贷。为了保持与外界联系,在内宅门还专门设有两种差役,一种称差弁,卖力向外传话;一种叫内传事,卖力向内传话。内宅门西侧有一个特制的水槽——石流,是挑水夫倒水的地方。水倒入石流,隔墙流入内宅的水缸,然后分送到各处用水的地方。
戒梦想
孔府内宅的照壁上,流丹走彩地绘有一幅画。画中的动物,张着血盆大口,瞪着铜铃般的眼睛,神色贪婪,与麒麟端正温和的样貌有着实质差异。传说,这个动物名叫“贪”,是贪婪之兽,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它的胃口很大,喜好吞食各种瑰宝。如图中所绘,连“八仙”的瑰宝都已为它所有,但是它仍不知足,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还想张口吞下。它一起追至东海,却终因自己的贪得无厌,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了局。衍圣公将这样一幅图绘制在内照壁上,便是借“贪”的可悲了局,告诫自己和子孙后代,做人不可贪得无厌。这幅图俗称“戒梦想”,和前面二堂前的“冷板凳”一起,被确立为全国廉政教诲基地。
每个人都有正常的希望和追求,就要内在地教化自己,把希望和追求掌握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希望一旦打破合理的限度便是贪欲,贪欲必定招致祸端。孔子倡导的儒家义利不雅观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得想义”。孔子生平重道义轻财利,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富贵是大家都想得到的,贫贱是大家都想摆脱的,但是求得富贵息争脱贫贱都须要用符合道义的手段,也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便是一个人能够降服自己,不为外物所诱,时候保持复苏的道德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社会规范的哀求。孔子认为“克己”就要做到“三戒”“三畏”。《论语·季氏》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告诫人们,在人生的不同期间,要有侧重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论语·季氏》中还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定命,畏大人,畏贤人之言。”畏,是敬畏、尊重之意。“三畏”表示了儒家对自然规律、道德威信和历史文化聪慧的尊重。儒家认为不仅要进行道德教养,还须要强化制度约束,用制度来规范廉明从政行为。
前上房
“戒梦想”的正对面便是前上房,是衍圣公接待嫡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也是孔府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紧张场所。现存前上房是明代建筑,面阔7间,高8米,长30余米,室内陈设整洁,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中堂有一幅清朝慈禧皇太后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题写的“寿”字。前上房的后面还有前、后堂楼,是内宅的紧张住所。
从前上房岀来,绕过一段道路,就到了孔府后花园。后花园别号铁山园,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李东阳设计培植,后来经由清朝嘉庆年间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重修,达到了现在的规模,占地面积50余亩。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等一应俱全,四季绿荫匝地,花木盆景争妍,十分清雅静美。
五柏抱槐
后花园内最引人瞩目的是“五君子柏”。一棵柏树分为五个枝杈,柏树中间又长出了一棵槐树,柏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槐树只有百年的历史,两树和谐自然地成长在一起,故称作“五柏抱槐”,成为孔府后花园中的一大奇景。五柏抱槐虽非同种,但是同根,诠释着儒家文化仁爱大同、博大原谅的思想不雅观念。从五柏抱槐形成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孔氏子孙授予了它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也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志同志合、互爱互助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