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九十周年前夕,军旅作家胡世宗特殊采访了残历碑的设计者贺中令师长西席,听他讲述了创作灵感。
视频截图: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
以两块朽木化石为雏形,残历碑模型获好评
胡世宗,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歌手胡海泉父亲,而他真正的身份是作家、墨客,曾创作出版《臧克祖传》等作品。
作为沈阳籍的军旅作家,每当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胡世宗都要前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他特殊要在那幢设计新奇、造型独特、高大庄严的“残历碑”前默默地站立,沉思良久。
作家胡世宗(左)和艺术家贺中令(右)
这是一个高18米,宽32米,厚11米的“台历”式石碑。自1991年出身起,它就永久地矗立在这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
“残历碑”上记载着:“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公民奋起抗争。”
这块“残历碑”的设计者贺中令师长西席,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也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贺中令退休后住在阔别城市鼓噪的大山里,就此过着田园生活的他,依旧沉浸在雕塑艺术的天下里。就在这“九一。八”事变爆发九十周年前夕,胡世宗自驾车一个多小时赶到贺中令的住处,听他聊起与“残历碑”的缘分。
那是1964年,贺中令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园林处从事造园事情,期间他去辽西北票时,意外地创造了两块木化石,这是一万年前地壳变动埋在地层下的两段朽木化石,有虫蛀的孔洞和破碎的年轻层岩,当时就令他面前一亮,感到这两块化石就像一部史籍,意象中蕴有山河破碎的历史感。
1981年,贺中令用两条上了锈的铁环将这两块化石穿连起来,并请人查找到1931年9月18日当日台历的台面。冥冥中,历史竟与他的木化石蕴含的意象奥妙地吻合了,残历碑的雏型便是这样产生的。后来,贺中令用石膏做成了与这个残历碑面貌酷似的建筑模型,入选了首届全国城市雕塑方案展,深获好评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将石砖上镌刻自己名字的方案反对
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曾评价说:“贺中令的‘九·一八’残历碑以巨大的翻开的日历造型,凝固了历史时候,以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纪念碑形式的创新,更是创作思维的飞跃。”
1991年,以《八女投江》巨幅国画作品名世的画家、政协委员王盛烈在辽宁省“两会”上提出为九一八事变建馆的提案被采纳,贺中令的“残历碑”在征集来的62个方案中拔得头筹,并在3个月的韶光里神速地兑现在事变发生地,一幢既是碑又是馆“碑馆合一”的令众人瞩目的极有思想和艺术含量的“残历碑”,从此坐落在了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这座城市一个新的坐标。
“采访中,大我八岁的贺中令师长西席给我看了他最初的设计草图,包括‘残历碑’上的全部笔墨,大都兑现在这个成品上了,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只是碑后面有两块光滑的石砖,原来是为把他这个设计者的名字镌刻上的,被他武断地否定掉了。他说刻我的名字没有必要,刻我的名字就冲淡主题了。”胡世宗向北青-北京头笔先容道。
贺中令还对他说,“这不像一个小作品可以签个名;这个题材太大,有太多的人参加到原创和制作中来了。你看北京天安门广场巍峨的公民英雄纪念碑,那些前辈雕塑家,哪个把名字留在上面了?没有嘛。这两块石砖到末了仍是空缺无字的。”
胡世宗望着面前身体健朗、思维清晰,且谈吐侃快的贺中令师长西席,又想起他伫立在被专家称为“雕塑艺术史上的精品”的“残历碑”前的那种深刻的觉得:我们是不可征服、不可降服的英雄的中华民族,我们这片地皮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铭记历史,思念先烈,保重和平,首创未来!
胡世宗雕塑作品
贺中令还带胡世宗参不雅观了他的其余一些雕塑草稿,已是86岁高龄的他,从未停滞过对雕塑的创作。临别时,贺中令将自家种的玉米、花生、毛豆和十余样青蔬装了一箩筐,送给了胡世宗。在车窗后视镜里看到贺中令向他挥手作别的身影,胡世宗的心里对这位老艺术家充满了感激之情。
文/北京青年报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