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参不雅观者在拍摄东山村落遗址出土的陶器。
新华社资料片

安徽当禾建筑设计 常见问题

中华文明史从何时发轫?良渚文明后续如何?中原文明为何能够崛起?

“我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登上浙江大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在“十三五”收官之际,回眸他担当首席专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工程历时16年,超过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四个国家五年操持,他感到既艰巨又欣慰。

中国学者义不容辞

中华高下五千年,根据何在?是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到上世纪末,我们还拿不出很明确的回答。

王巍记得,在大学里学习古典文献课,讲到《尚书·尧典》,老师说,这个该当是战国时人的杜撰。

在上世纪20年代,“古史辩派”等学者研究认为,对付夏商周三代的记载,每每出自战国到汉代的后人之手,有神话色彩,也有为了说服君王而依据政治不雅观点的发挥,是否可信值得疑惑。

有破方有立,比较于盲从古布告录,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增长了动力。

“不管说四大文明古国也好,还是说六大文明古国也罢,中首都在个中,且是唯一没有中断的。
”王巍说,国际考古学有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发展,农业起源发展和文明起源发展,而正由于连绵不断,中华文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过程。

“不但国人希望理解,国际学界也希望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
”王巍表示,“中华文明是天下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搞清它起源发展的过程、背景、动力、机制、特点,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对天下文明研究的贡献。

从考古资料中获取无穷动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于2001年至2016年履行,由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王巍研究员和时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的赵辉教授担当首席专家。

在工程启动之前,干系的研究也在进行,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考古学的浸染。
工程启动,标志着考古学开始接手。
王巍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发达发展,已经到了直接面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课题。
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一系列的考古创造就已经颠覆了“中原中央论”的认识。

事实上,考古学对付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贡献还要更早。
上世纪初,学者们就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真实可信。
作为中国当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李济、夏鼐等前辈的首创之功至今影响深远。

“我们的方法因此野外考古为中央,由于《五帝本纪》《夏本纪》等历史记载早有历史学家在研究,以是我们必须要从不断创造的新鲜考古资料中,获取无穷的研究动力。
”王巍说。

什么是文明

探源中华文明,那什么是文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什么?

曾经有一种“文明三要素”的说法,便是把城市、青铜器和笔墨作为文明出身的三要素。
按照这一说法,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要推迟到商代晚期利用甲骨文的期间,距今只有3300年。

而现在,则有更为乐不雅观的估计,基于一些重大的考古创造——骨笛、水稻栽培、独木舟……有的不雅观点已经把中华文明的出发点径直算到8000年前。

“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
文明是在国家的管理统辖下,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我们探源工程的路子是研究社会分解,把涌现社会分解作为文明的出发点,因此,把距今5800年前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年代上限。
”王巍回顾说。

工程把距今5800-5300年的这段期间,确定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初步分解,像河南灵宝的铸鼎原遗址群,聚落数量增加,面积急剧扩大,解释人口在当时显然是故意识地集中,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

同样的社会分解,在距今5500年旁边,也涌如今西辽河流域。
在如今的辽宁赤峰和喀左旗,考古事情者创造了诸多石砌的圆形祭坛遗迹和方形墓葬遗迹。
三重圆形祭坛的构造在汉代和唐代遗址都有创造,一贯影响到北京天坛。
“当地已经涌现了为埋葬某个人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征象。

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农业手工业显著发展,涌现了明显的社会分解,高档级手工业制品被权贵霸占,涌现了埋葬贵族且有表明等级身份随葬品——礼器的高档级墓葬,形成了区分尊卑贵贱的礼制,涌现了“王”,以及与“王”相称的高档级大型都会、大型建筑和公共举动步伐,暴力和战役成为普遍的社会征象,涌现了王权所掌握的区域性政体和以暴力支撑的国家权力……

长江下贱地区是较早开始文明起源的地区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东山村落遗址,一处距今约5800年的墓葬里出土了近百件随葬品,这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贫富分解悬殊的墓葬。
王巍说,长江下贱地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
当地考古资料充分,社会分解的征象涌现得早,虽然由于土壤酸性强,墓葬中的人骨很难保存至今,但是能留下大量的随葬品。

“在比它晚三四百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一处墓葬光随葬的武器就有好几十件,去世者身下铺着几十件玉锛,周围还有大量陶器。
头部放着玉钺,胸口放着大量的玉璜,手上套着很多玉镯。
”王巍说,在距今5800-5300年,至少在长江中下贱地区,涌现了社会显著分解的征象,区域级的文明开始显现,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之以是称作‘古国’,是参照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古史传说。
按照这些传说,当时已经有许多小国,可能相称于西方的城邦国家,也可能和一个‘酋邦’差不多。
”王巍说。

“这是王朝之前的阶段,时长约1000年,古国间各有特色,相互联系,相互竞争,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特色是涌现了都会、大型建筑、大型公共举动步伐、高档级墓葬、贵族手工业和礼仪制度。
像良渚文化,或者说良渚文明,便是这一阶段的最高代表。

这样的联系乃至发生在千里之外。
在随葬品上,凌家滩遗址和北方辽河流域的一些遗址有相似之处,都有玉鸟、玉龟、美男,乃至都有C形的玉龙。
“5000年前,两个社会的上层是有互换的,而且都有龙的崇奉,中华民族的底层文化基因已经产生了。

把打破口选在良渚遗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了四个最主要的区域性中央性遗址: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
而良渚遗址为探源工程供应了最主要的依据,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王巍诙谐地说:“我们当时就把宝押在良渚了。

良渚古城遗址,其规模之大,在很长一段韶光,后无来者;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在世界同期间的水利系统中,规模也处于首位。
“能组织这么大的工程量,解释当时已经有了王权,王权是由发达的农业和贡赋系统支撑的,当时已经涌现了犁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

良渚古城的高档级建筑居于古城北部正中的高台上,用防御举动步伐与周围差异开来。
这一规制一贯被我国多个古代都城利用。
良渚人以玉为贵,应是后世周礼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源头。
良渚文化的分布区不但环抱太湖,而且超过长江,直抵江北。
各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玉器上,都有神人兽面纹的“神徽”。
而其余一种“鸟立高台”的纹样,也涌如今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上,乃至在国外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上都能创造。

“当时的良渚已经进入到区域文明了。
”王巍说,当时良渚已经涌现了贫富发达的社会构造,手工业高度专业化,权贵垄断了高真个手工业技能和玉石等罕有资源,还能调动大量人力培植公共工程和大型宫殿,解释形成了以王为中央的社会掌握网络,加之高度同等的宗教崇奉,无不折射出一个原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央。

中原的崛起

有这样一种说法,良渚文明兴盛时,中原相对沉寂。
王巍说,在同一期间的中原大型遗址,贫富分解非常小,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有人认为,当时的中原地区首领不贪财,不盘剥财富,也有人说,当时的中原首领舍不得把财富埋到宅兆里,而是在平时利用。

而到了距今4300年旁边,中原逐渐崛起了。
这一期间的多个遗址证明,当时的中原已经涌现了贫富分解和冶金术,战役成为常态。
中原先民创造出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形成了后来的夏商周王朝一大核心特点。
像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大型遗址都供应了丰富的佐证。

“中原礼器在周围地区分布非常广泛,该当是当时夏王朝向四周施加了辐射。
这些器物不是武器,也不这天用品,而是包含着一定思想崇奉的礼仪用品,很可能是由于中原的礼仪制度强烈影响了周围地区,这些地方以拥有中原王朝的器物为荣为贵,终极就如百川归海,搜集到了以中原为中央的历史格局中。

“最近在河南创造了距今5300年旁边的双槐树遗址,被李伯谦师长西席命名为‘河洛古国’。
此前,当地也是在我们建议下,加大了文明探源力度。
”王巍剖析说,中原的大型遗址有自西向东转移的趋势,距今6000-5500年前,遗址集中在河南西部,到距今5500-5000年前,遗址集中到了中部的郑州周围。

“双槐树遗址与距今6000年旁边的遗址比较有明显的进步,涌现了三重环壕和高档级建筑,但是也存在一个情形,便是墓葬中的等级不明显,而遗址中表示的差别很悬殊,大概便是首领不贪财或者不厚葬的缘故原由。
他们可能是靠威信得到拥护的。

多学科的力量

之以是中原能够崛起,专家认为还可能与景象变革有关:距今8000-6000年前,地球涌现了大暖期,导致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为社会分解奠定根本。
良渚在当时就把大量的湿地开拓成了稻田,而到了4300年往后,良渚当地的地下水位上涨,许多稻田重新沦为湿地,支撑不了那么弘大的社会存在,中原则有多品种作物的栽种制度,也有多样的地形条件,可以持续崛起。

这表示多学科联合的力量,研究创造,良渚遗址后期的地层里,禾本科植物的花粉明显减少。

“探源工程的宗旨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多角度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业、精神、物质等多个方面,多层次则是顶层、中层、底层,全方位则须要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手段和人文科学手段。
”王巍说,通过多学科的研究,探源工程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究者创造了过去难以创造的角度。

“比如说碳14测年,过去测距今5000年旁边的样品,偏差是正负200-300年,现在利用高精度加速器质谱测年技能,偏差可以缩窄到正负50年。
中国的测年实验室参加环球200多个实验室的比对,进入到前五名,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在陶寺遗址,考古事情者创造了古不雅观象台遗迹。
最初大家一贯不知道这座带有12道缝隙的半圆形遗迹的浸染,后来同样通过跨学科互助,用电脑复原了当时的太阳运行轨迹,创造先民可以在这里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节气。
“陶寺当地有许多尧的传说,我们很可能找到了‘尧都’。

而在石峁遗址,考古事情者创造了6个人头坑,每个坑里有24颗人头。
考古创造,去世者均为青年女性,但是为何方人氏,就要做DNA剖析。
“考古是最大的交叉学科,研究古人的生活、环境、迁徙、饮食,就须要自然科学大量运用,为自然科学的学者供应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多元一体、兼容并蓄、连绵不断

历时15年,探源工程得到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成果实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向众人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的造诣,早期中华文明对天下的贡献,以及文明互换互鉴对付促进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距今6000-5000年间,各区域文明百花齐放,如满天星斗。
在距今5500年旁边,各紧张文化区之间互换日益密切深入,到距今4300年旁边,中原崛起,成为汇聚周围地区前辈文化的核心。
距今4300-4000年的阶段,中华大地进入了古国文明的后期,而到距今4000-3800年阶段,古国文明开始向王朝文明过渡。

而根据探源工程的归纳,中华文明在早期就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三大特质。
王巍剖析说,在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促进着各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并增强文化认同感。
而在与周边文明的互换和碰撞中,中华文明同样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而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
“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和兼容并蓄特色的形成,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本,启动了持续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

“中华文明开放性地接管了周围文明的前辈成分。
”王巍举例说,中原的铜器铸造技能由西亚传入,但是传入的技能只是在石头上划一道槽,注入铜液后生产铜刀、铜锥,而中原的先民却发明了内范外范的铸造技能,让我们看到了著名的“陶寺铜铃”,也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残酷的青铜文化。

“以农为本,工商食官;汉字系统,延绵不断;以玉为美,以玉为贵;斧钺象征,军事权力;钟鸣鼎食,礼乐文明;血缘地缘,有机结合;先人崇拜,家法制度;多元一体,百川归海;开放原谅,兼收并蓄。
”王巍说,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浩瀚突出特质。

以斧钺为例,多个主要遗址都涌现了斧钺,而节制军权是产生王权的关键。
王巍先容说,专家们普遍认为,王权该当是军事权力和敬拜权力的结合,“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便是这个道理。

考古是片沃土

“生业与文明演进的关系”“资源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环境与区域文明兴衰的关系”,这些课题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也为考古研究开辟了巨大空间。
例如,在资源的干系课题中,中华文明在形成中对铜盐玉等主要资源的开拓利用研究有了打破性进展——河西走廊、晋陕豫交界地区、辽西便是当时铜资源的三大中央产地。

但是,研究越深入,随之而来的谜题就越突出。
例如,在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为什么会涌现大量的红陶杯,用场是宴飨还是敬拜?又如,陶寺和石峁古城已经利用了瓦,但是瓦的利用后来为何中断?“考古人总是要问‘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阐明,这就要负责求证。

“考古是片沃土,当你看到一个陶罐,一处房址,你就会去想象4000-5000年前,当时是怎么下葬的,有什么样的礼仪制度,不经意的创造就会改变历史。
考古更有一种独特的自满感,由于是在找自己先人创造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民众和国际上更多地理解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
”王巍说。

说考古就离不开野外。
王巍表示,野外考古有苦有乐,“哪怕你不太聪明,只要执著坚守,就一定会有收成,由于每天都有新收成。
学自然科学的同学投身考古,可能就拿不到诺贝尔奖了,但是可以在考古史和文明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今年夏天,关于湖南高分考生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和“大师兄”们集体给“小师妹”送温暖的新闻一度刷屏。
王巍认为,女性在考古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比如要从上万个陶片中,根据它们的颜色厚度,拼出一件陶器。
男生当时拼了半天,烦了走人,然后女同学就拼出来了。
女同学就比男同学有上风。

“考古是个朝阳学科,探源工程还留下许多学术之谜,这也是勾引未来中国考古创造的原动力。
”王巍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心中国考古,投身中国考古,为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作出贡献。
( 冯源)

任务编辑: 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