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巴州志》载:“北山寺,在县东得胜场,僧慧悟始建,花竹荫森,足资游憩。
”此寺为什么被《巴州志》记载呢?因平昌以前属巴州统领,故记入《巴州志》。
该寺清初遭兵燹,康熙年间复修缮二教寺改名北山寺。
现存寺院及壁画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和尚筹资继建的。

北山寺亦名北峰院,是历史悠久的佛教活动场所,它东北接壤通江,西北依抵巴州,距平昌县城40余公里,距巴中城区50余公里。
寺东、西、北面为峭壁绝壁,南面阵势平缓。
寺周岩下古树繁茂,有松柏、楠木、菩提、摇钱等灌、乔木数种。

巴中木构造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北山寺奇木古树是巴中境内所有寺庙里最多的,景不雅观也是最引人瞩目的。
特殊是矗立在寺庙大门左侧的“姊妹金丝楠”,高十余丈,水桶一样平常粗,奇特的还是姊妹连体。
据考证,两棵金丝楠的树龄已近500年,堪称北山寺镇山之宝。
而位于北山寺西南侧的几株青㭎树,更是令人称奇。
这些高约15米、直径约80厘米的青㭎树上,竟长出了柏树、柳树、青㭎树、黑打条树4种树叶,举目一不雅观,树上不同树叶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寺院东侧还有一棵树叫“摇钱树”,高约15米,直径约1.2米。
听说,这棵树有一段动人故事,原来成长在不远处的“水司坟”的这棵树,当年由于支配水司坟战役战事须要,须砍掉“摇钱树”挖战壕。
当时,老百姓舍不得砍掉,说那是风调雨顺的象征,但又不能由于一棵树影响战斗。

“乡亲们!
我们仗要打,树我们也要保护。
”总指挥徐向前看出了老百姓的心思,笑着对大家说:“北山寺是个利益所,这样,我们把‘摇钱树’移栽到那里去,你们说好不好?”,“好!
”顿时,老百姓欢呼雀跃:“徐总指挥,我们都听您的!

于是,派四名红军战士便将“摇钱树”从水司坟抬到了北山寺,徐总指挥还亲自动手栽植、灌溉,从此,“摇钱树”在北山寺生根着花。

北山寺坐北向南,海拔800多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因其阵势高低布局,寺庙沿山势中轴线建成前殿、中殿、后殿复四合院布局,寺前建有会仙亭,其右侧建碑林,左侧设石狮,数百级石阶在菩提树掩蔽下通向“隐身洞”,洞内四壁有浮雕石像、楹联。

由洞门左侧再逐级登至寺院正面,旁边壁满刻诗文和喷鼻香客祈福镌铭。
跨进寺院,展现在面前的是左为东岳殿、灵官殿、天官殿、留云殿,右为南岳殿、善恶堂、祖师殿、爱月楼,各殿内四壁饰有壁画。

穿超越厅,“千佛岩”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跃入眼帘。
殿内雕塑金碧辉煌,殿前桂树郁葱,伴池莲花并蒂,池上石拱桥三洞,穿桥而过乃是不雅观音堂,堂的右壁上还残余“山水图”“虎兽图”等壁画。
北山寺内壁画内容多是唐僧取经图、菩萨、天王、力士、千佛等。

北山寺的建筑属古代寺庙建筑,青瓦屋面,土石木构造,殿堂穿斗梁架,不管是原建或是复修,大体都是按古建筑格局修造,现保存无缺。
据悉,北山寺是巴中市境内迄今唯一保存最无缺的明代古建筑群。

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外,北山寺是冷兵器时期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
明武宗时农人叛逆领袖蓝廷瑞、鄢本恕就在此地叛逆;张献忠入川以得胜为重镇,一度屯兵于此;明净莲教叛逆也以此为据点。
这些历史在寺内已存的碑铭文中均有记载。

1933年,红四方面军驻扎于此,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红十一师、八十八师、九十师、九十一师先后在这里设立过指挥部。
1933年10月,红军总指挥徐向前移师北山寺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支配了“宣达战役”作战操持。
1933年到1935年两年间,红军在此经历了30多次大小战斗,把仇敌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解放后,北山寺作为红军遗址,一贯受到政府保护。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达县地区行政公署公布为地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巴中地区行政公署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赤色教诲基地”。
2012年被四川省公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寺因红军故事加上古镇、古寺、奇树而声名远播。
如今的北山寺,已成为热门旅游景区。
“摇钱树”春夏绿叶成荫,是景区一道靓丽风景,凡是到北山寺的游客都要和“摇钱树”合影,摸摸树干、树叶说是沾喜气。
到这块赤色文化的圣地旅游不雅观光,就能听到动人心弦的红军故事,受益匪浅。
虽然北山寺较偏远,游人可是相继而来。
据悉,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