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关村落科学城的培植,始于 1951 年。经由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关村落从一个不为人知、史无定名的农业聚落,逐步成为共和国发展当代科学技能的主要基地、国家级高新技能家当开拓区,继而又超越了地域的观点,而成为高科技的象征符号。它的飞速发展也成为新中国科学技能奇迹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 70 年的发展,中关村落具有范例的代表性。而为中关村落铸就辉煌的真正力量是它的“学根”,是与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的发展与系统编制改革密不可分的。
中科院选“永久院址”
1949 年 4 月,在解放战役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中共中心作出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的计策决策。11 月 1 日,中科院与政务院各部级机关同时正式开始办公,后来即以此日作为中科院成立日。
中科院成立之后的紧张任务之一,便是吸收并整合原中心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民国期间旧有的国立研究机构。当时原中心研究院各研究所,紧张分布在上海和南京,而北平研究院各研究所,则分散在北京的东黄城根和三贝子花园(现“北京动物园”)内。关于中科院在北京的“永久院址”,最初故意选在三贝子花园内,“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赞许”。但是北京市不愿放弃对三贝子花园的管理权,且 1950 年 5 月确定研究所调度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京,在京的各研究所也须要扩充,这样一来,三贝子花园就显得地盘太小了。摆在当时中科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便是要在北京为中科院的长远发展选择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
1951 年 1 月 20 日下午,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兼任中科院操持局局长的竺可桢副院长代表中科院申报请示 1951 年度事情操持时,提出“……(2)准备条件开展研究事情。建造近代物理、运用物理、地球物理大楼各一座。……”,个中“近代物理与地球物理大楼预算已做好”。在经由实际踏勘之后,4 月 4 日,中科院致函北京市政府,“我院因事情日益发展,原有院址不敷运用。且各研究所分散各处,多无适当房屋。为集中办公,便于各所图书仪器之相互调用,研究事情之相互联系及演习事情职员起见,拟在北京西郊清华大学以南,海淀以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北,铁道以西划用基地 5 000 亩建筑我院所需房屋,以应将来科学研究事情发展的须要……”
中科院为何提出在此选址呢?原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都邑操持委员会约请专家谈论未来的培植方案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档学校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中科院领导认为,中科院的研究基地应靠近大学,以充分利用将要形成的交通条件和电力条件,使建楼工程和日后科研事情得以迅速走上轨道。更主要的是,中科院的发展必须看重与大学的互助,地理上的靠近,便于开展学术互换。
1951 年 4 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在清华以南,海淀以东,京绥铁路以西地带,为你院保留相称发展用地”。后明确南沿为大泥湾以北,可用地约为 4 500 亩。此“四至”范围大体为现今的“东至京包线铁路,南至知春路,西至中关村落大街,北至成府路”。批复收讫,中科院旋即决定首先在保福寺北建筑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大楼(即后来俗称的“原子能楼”),并于当年 11 月初正式动工。1952 年 2 月,中科院建筑委员会成立,主席吴有训,副主席陶孟和、竺可桢,秘书钱三强、曹日昌,院内外委员有李四光、金涛、严济慈、丁瓒、庄俊、梁思成、郑振铎、林徽因、秦力生、杨廷宝、武衡、陈宗器等 20 余人。个中常务委员 9 人,包括主席、副主席、秘书,还有庄俊、梁思成、杨廷宝和金涛 4 人。中关村落科学城的培植即发轫于此。
险些在中科院获准“保留相称发展用地”的同时,原在城内沙滩地区的北京大学得到获批的新校址,就在中科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业科学研究以是北的地段上。1951 年 11月,教诲部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制定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度方案,揭开了全国院系大调度的序幕,北京大学将与燕京大学合并。同年 12月初,由教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出面,哀求北京市将北京大学的用地与中科院用地对调,或中科院让出北面一部分给北京大学,这样北京大学新校区可与燕京大学连成一片。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由于中科院的培植方案已经确定,作为优先重点工程的“原子能楼”已经破土动工一个多月,地基已完成。该楼因核科学研究的须要,设计与建筑规格很高,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构造(这在当时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1976 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地区很多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但是这座楼毫发未损,可谓“坚如磐石”),耗资颇巨,工程概算 128.9 亿公民币(新中国成立初价格),当时已付款 70%。如改变操持势必造成极大的摧残浪费蹂躏,科研操持也会因此而拖延,且全体建筑操持也都要推倒重来。为此,1951 年 12 月 7 日,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吴有训及近代物理所所长钱三强等陪同教诲部副部长曾昭抡、刘皑风一同到“原子能楼”工地察看。教诲部方面遂将见地改为希望在燕园东侧为新北大扩展用地。这样,中科院就从 4 500 亩中划出西北角 1000 亩旁边给了北大,这便是现在北大的“中关园”。
中关村落“大名”的由来
中科院的 4 500 亩发展用地,险些涵盖了当时全体保福寺村落。当时保福寺村落下设 11 个闾,“原子能楼”的培植地点是保福寺村落的 8 闾,当时称为“北保福寺”。1952 年 10 月 16 日,中心文委赞许中科院将原定在王府井大街九号兴建的社会科学 4 个所(考古、社会、措辞、近代史)的大楼移建至“西直门外保福寺村落近代物理所大楼以西。”后来大家都称这 4 座二层楼为“四所”,此地为保福寺村落的 6 闾。当地人称 5 闾、6 闾为“中官儿”(图 1)。此地在中科院入主之前没有规范的名称。从民国初年到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的各种舆图、地形图以及村落志、户籍调查表中,计有“中宫”“中湾”“中关”“中关村落”“钟关儿”“中官”和“中官村落”等名称。据保福寺乡第一任乡长邓启祥老人回顾:“在解放前并没有‘中关村落’这么个地名,‘中关村落’是在(中国)科学院到了往后才叫出来的。……北京天文台(现中科院学术会堂所在地)东南有家小杂货店,墙上写有‘中官’二字。”而 1950 年代初到此地的“科学院人”回顾,此小卖部墙上写的或“中官屯”或“中官村落”或“中官邨”,还有人见到“在后来的中关村落二小与科学院幼儿园之间有一条小路,阁下原来有几间田舍房,山墙上挂着一个木牌子,是歪着的,上面写着‘中官屯’三个字”。
图 1 1951 年“中官聚落”示意图
1953 年 10 月中旬,因成立不久的中科院《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没有办公用房,中科院把已建好的“四所”先给了他们利用。10月22日,《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入主“四所”,可以说该编辑部是最先入驻中关村落的中科院单位。由于编辑部对外联系很多,入驻“四所”后就须要印制一批带有单位名称和地址的信封、信纸。印好后,才创造编辑部的地址写的是“中关村落”。缘故原由是什么呢?原来卖力此项事情的编辑“问当地老百姓这地方叫什么,人家见告他了,他上海人,听不大懂北京话,就把‘中官屯’听成‘中关村落’。而且还印了很多。”1952 年搞“三反”运动以来,个中有“反摧残浪费蹂躏”一条,因此就没敢重印,将错就错了。不久各所陆续搬来,也就这么叫了。从此,这个只有 40 家庄家、“史无定名”的农业聚落有了大名——“中关村落”!
“共和国科学第一楼”——“原子能楼”
1953 年 12 月,中关村落第一座当代化科研建筑“原子能楼”竣工(图 2)。1954 年 1月,钱三强率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全体员工入驻“原子能楼”,这成为保福寺村落向中关村落科学城转变的主要标志。
图 2 原子能楼
“原子能楼”是中国核科学发育成长的摇篮,凝聚和造就了中国核科学的几代英才,为研制原子弹奠定了早期的科学根本,被誉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中国核科学的发祥地”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爆的“塔座”。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裂变”出我国的一批主要核科学和物理学研究机构,包括今日中科院系统的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上海运用物理研究所、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也包括现在国防系统的核科学技能研发机构群。1959—1965 年,该所有关研究室、组,成建制地划归出去,运送给外单位的科技职员就达到 914 人。钱三强将此形象地比喻为“老母鸡下蛋”(图 3)。而今,可能又有“蛋变鸡后又生的蛋”吧。
图 3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钱三强凭影象勾画出的核科学技能机构沿革图
几十年来,“原子能楼”里走出了 7 位“两弹一星”功绩奖章得到者(共 23 位):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和彭桓武(以姓名笔画为序)。“原子能楼”还走出了几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如:1955 年当选的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贝时璋,1957 年当选的汪德昭和张文裕,1980 年当选的于敏、王承书、邓稼先、朱洪元、李正武、杨澄中、肖健、何祚庥、何泽慧、金建中、唐孝威、黄祖洽、谢家麟、戴传曾、陈芳允,1991 年当选的吕敏、李德平、胡仁宇、王方定、夏培肃、方守贤、丁大钊,1993 年当选的陈佳洱、王乃彦,1997 年当选的李惕碚、张焕乔,1999 年当选的张宗烨,2007 年当选的柴之芳和 2011 年当选的张肇西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 年当选的叶铭汉和 2001 年当选的陈森玉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我国放射辐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及丁渝、冯锡璋、郑林生、陆祖荫等著名科学家也曾在该楼事情学习过。
“原子能楼”的科学历史文化代价,在共和国乃至全天下都是压倒一切的。
从“中官聚落”向“中关村落科学城”的飞跃
1954 年底,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楼建成,该所自南京迁来。1955 年,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科研大楼建成,化学研究所筹建委员会、化工冶金研究所预备处、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事情组(1956 年改称中科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1958 年景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相继迁入。同年,文学楼和哲学楼建成;次年,文学研究所自北京大学迁入,哲学研究所自经济楼迁入。1956 年 10 月生物楼建成,中科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室、地理研究所北京事情站、运用真菌研究所相继迁入。中关村落开始“热闹”起来。
1956 年 1 月,中共中心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号召“向当代科学进军”,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会后动手制订了《1956—1967 年科学技能远景发展方案》(以下简称“12 年方案”)。此后,中科院合营“两弹”攻关,首创人造卫星奇迹,落实《发展打算技能、半导体技能、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间隔操纵技能的紧急方法方案》(以下简称“四大紧急方法”),支配和组织全国自然资源综合稽核等具有计策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科院从 1953 年入主中关村落,陆续有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等的实验大楼。
“四大紧急方法”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国防当代化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浸染,中关村落科学城能迅速兴起,与之密切干系。为实行“12 年方案”,落实“四大紧急方法”,1957 年中科院建立一批新研究机构,并在中关村落大兴土木。
在北区已有根本上,除向东扩展外,多数新建研究所布局在南区(即今北京北四环西路以南),并随之形成南区的生活做事举动步伐和宿舍楼群。
1958 年 2 月,中科院打算技能研究所科研楼建成,该所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同时自北京西苑大旅店迁入;不久,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科研楼建成,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正式成立;8 月,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科研楼建成,该所也自北京西苑大旅店迁入;10 月,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原“近代物理所”)物理实验 2 号楼竣工,10 月5日—11 月 9 日期间在此楼内举办中科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先后来此参不雅观。展览结束后,该楼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北京实验生物所”)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由运用真菌研究所与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立)利用。同年11月,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本部自南京迁入生物楼;年底,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科研楼建成,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同时迁入。这一年,在中关村落成立的还有紧张承担探空火箭、地空导弹、人造卫星等军工任务的中科院科学仪器厂和中科院北京天文台。
1959 年年初,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研楼建成,该所(原称“运用物理所”)自北京东黄城根迁入;6 月,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在文学楼成立;12 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迁入新建成的科研楼。
此时,中关村落科学城已成为共和国发展当代科学技能的主要科研基地。1954 年,中科院宿舍区 14 号楼、15 号楼建成,与次年建成的 13 号楼,一起被俗称为“特楼”。之以是被称为“特楼”,并不是它们比其他宿舍楼的内部条件好,而是入住这 3 座楼的大都是特级研究员。很快,以特楼为中央的北区宿舍区居住了大批学术精英,如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赵忠尧、贝时璋、钱崇澍、秉志、柳大纲等。
从 1956 年下半年开始,中关村落内有了中科院医务室(1962 年 1月在此根本上成立了中科院中关村落医院)、餐厅、新华书店、外文书店、邮电所、互助社、大操场、电话局、拍浮池、幼儿园……,保福寺小学也迁到了村落内,并更名为中关村落小学,还有了现在北京市民如蚁附膻、至今让老中关村落村落民念念不忘、郭沫若院长倡议成立并亲自题写牌匾的“中关村落茶点部”。
1959 年中关村落派出所成立,1961 年中关村落街道办事处成立,从此“中关村落”作为社会建制纳入国家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从 1951 年开始,中关村落内的科研建筑循序按北区、南区、东区扩展。宿舍楼群则先有北区、南区,后来延伸出黄庄小区和东南小区。在地域上,与当年国家划给中科院的用地范围基本相同。在此范围之内,中科院扩建到哪里,哪里的原有名称或是逐渐消亡,或是被“降格”而从属于中关村落。
截至 1966 年,中科院直属研究机构有 118 个,分布在北京的有 28 个,此中有 22 个集中在中关村落地区。由此可见,中关村落科学城的基本格局已经在“文革”前形成,它的飞速发展也成为新中国科学技能奇迹的一个缩影。
为中关村落铸就辉煌的真正力量是它的“学根”。在这里,有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动听故事。20 世纪 50 年代初,赵忠尧冒着风险从国外千方百计带回一些设备建造我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并用这台加速器研制了2.5 MeV 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培养了我国大批核物理研究和高能物理的主要骨干人才;杨承宗用在国外省吃俭用带回来的科研设备资料和约里奥 · 居里夫人赠予的老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 10 g 碳酸钡镭标准源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为我国核燃料化学研究及开展放射性核素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根本,并建立起一整套金属铀的质量考验方法,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放射化学中坚骨干。在这里,有专门组织和折衷卫星、火箭探空任务的“581”组,有专门卖力“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事情的“651”设计院。在这里,20 世纪 50 年代末,出身了被誉为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功绩打算机”——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打算机 104 机,以及在当代航空、导弹、火箭、宇宙航行有广泛运用的、我国第一块氟橡胶;20 世纪 60 年代,出身了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发挥主要浸染的专用无线电测高计、同步脉冲监测仪,为发射卫星、运载火箭和导弹供应了高可靠、龟龄命空间功率行波管……
然而,那时候的中关村落,还只是中科院的中关村落,一提起中关村落,人们必将先想到中科院。当时人们这样形容着中关村落:“海淀区的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的高墙深院内,这天月牙异的高科技,我国的导弹、卫星、原子弹都在那里出身;而高墙表面是中世纪田园风光,牛耕马拉的小农经济处处可见。”这里所说的“海淀区的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关村落。
科技职员的“下海潮”与“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兴起
1978 年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不雅观点。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事情中央转移到经济培植上来,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大潮也直接冲击着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中关村落。
1980 年 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在 3 次稽核了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 128 号公路后,移植美国硅谷的新技能扩散模式,用北京市科协借给他的 200 元公民币,在中关村落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前辈技能发展做事部,实施“不要国家体例,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大盈亏,自担风险”的“两不三自”原则,最早以一种准企业的办法考试测验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当说,这是“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出发点,而“一条街”的地域观点也第一次超越了中关村落的行政辖区。
此举冲破了中科院以往的宁静。急速有一批“不甘寂寞”的科技职员在做事部的周围开始了创业考试测验;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求全谴责,认为做事部“搞咨询事情乱发津贴,扰乱了科技职员的思想,扰乱了科研秩序,腐蚀了科技军队”。陈春先创办做事部及其困难的状况,被新华社北京分社的潘善棠用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能扩散”试验初见成效》的内参在 1983 年 1月6日新华社《海内动态清样》刊出。1月8日,时任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布告处布告胡启立作了指挥:“陈春先同道带头首立异局势,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职员为四化作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职员,可以先富起来,冲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订政策。此事科协要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定。”随后,时任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总布告胡耀邦指挥:“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1983 年 1 月 25 日《经济参考》头版刊发了《“一个新科技扩散区”在北京海淀区涌现》的干系宣布(图 4)。
图 4 1983 年 1 月 25 日《经济参考》的宣布——《“一个新科技扩散区”在北京海淀区涌现》
中科院的领导即刻领会了中心精神,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希望能通过创办科技企业来带动现行科研系统编制的改革。1983 年 3 月8日,中科院成立了科技咨询开拓做事部,其与中科院操持局成果处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专司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推广运用。
科技咨询开拓做事部成立不久,中科院操持局成果处副处长兼科技咨询开拓做事部主任钟琪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职员范良藻提出告终合开拓中科院科技上风的新思路。1983 年 5 月4日,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叶笃正和北京海淀区委布告贾春旺在海淀区四季青乡礼堂签订新技能联合开拓协议,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新技能联合开拓中央”,即后来的“科海新技能公司”,并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陈庆振出任总经理。这是中科院在海内创办的首家科技公司。
1983 年 7 月,中科院打算机技能研究所的王洪德等 8 名科技职员和海淀区联社联合,成立了民办的京海打算机机房技能开拓公司,为机房装备工程进入市场起到了开路先锋的浸染。
1984 年 5 月,中科院打算中央万润南等几名科技职员走出了研究所,向海淀区四季青乡借款 2 万元创办了四通公司。
1984 年 11 月,中科院打算机技能研究所、科学仪器厂与海淀区农工商总公司联合组建信通电脑公司,金燕静任总经理。
“两通两海”的成立与发展标志着“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在此期间,中科院京区研究所很多都成立了技能开拓公司或做事部,它们基本都集中在中关村落地区。中科院的科技职员在“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要浸染,成为在此创业者的领头人和主力军。
中科院办院方针的调度与“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腾飞
在改革实践的同时,中科院的办院方针也开始调度。1983 年底,中共中心布告处就中科院今后一个期间的方针和任务作出指示,哀求中科院“大力加强运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事情,连续重视根本研究”。1984 年 11月7日,中科院将《关于改革问题的申报请示提要》(以下简称《申报请示提要》)上报中共中心、国务院。11月22日中心批复原则赞许,希望各地区和部门对中科院的改革事情给予支持。
《申报请示提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科院的辅导思想,即放手鼓励与支持研究所和科技职员投入社会主义当代化培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第二部分是中科院对下一步的改革提出的见地,即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加速人才的流动等。第三部分是拟采纳的紧张方法,即采纳科研经费分配的基金制与条约制,实施所长卖力制,院属各单位的新技能开拓公司,要积极利用外资与引进技能,开拓新的科研和生产领域等。
在《申报请示提要》和中心指挥的推动下,中科院涌现了开办公司的热潮。1984—1985 年,中科院及所属各研究所开办的公司数量已靠近 400 家,有的研究所开办的公司达五六家。而且开办公司的速率非常快。例如,1984 年 10 月,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稽核事情时就当场具名批准了该所申请成立公司的报告,该公司就这样当场成立。该公司在成立后的 3 年内,签订了 40 多项技能转让和技能做事条约,为我国生物家当增加效益 1 亿多元,为研究所创收 100 多万元。
《申报请示提要》使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领导解放了思想,有了充分的自主权。时任中科院打算机技能研究所所长曾茂朝曾说过:“我们这里的科技职员,除了正在承担国家主要科研项目的外,凡有哀求出去办科技企业的,我都支持;我们这里的科研成果,除国家哀求保密的外,都可供科技企业研究开拓。”
中科院为了加强对院属各研究所及开拓公司的组织与管理,1984 年 7 月19 日,院党组会颠末议定定,由周光召副院长兼任“中科新技能发展总公司总经理”。该总公司的紧张职责是任免中科院院属各公司的紧张干部,为各公司供应必要的做事和监督检讨,本色上是总公司。1985 年,中科院还专门设立了新技能开拓局,其紧张任务是:节制技能开拓、成果推广、生产经营和分配等方针政策,合营操持局订定院级开拓项目操持,并组织履行;组织与省市的横向互助;为各开拓公司和开拓部供应必要的信息、资金和其他做事,并对其经营范围进行组织折衷、监督和检讨;归口审查和管理与外资联合进行的经济实体,为各所和公司打开对外联系渠道。
1986 年 11 月,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新技能开拓性公司开办与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新技能开拓公司与院、所关系有关事变的规定》,首次将“一所两制”(所内的操持系统编制和所办企业的市场系统编制)写进文件,重点办理市场化的技能开拓公司与操持系统编制的研究所之间的系统编制性抵牾。按照“一所两制”原则,公司有了经营自主权,发展与管理有章可循,为中科院院属公司的康健发展创造了环境条件。
为理解决科研职员创办公司的后顾之忧,中科院还推出许多优惠政策,如研究所副所长、处长可兼任公司经理,原职务保留;科研职员创办公司期间可以停薪留职,不愿在公司事情时许可回研究所,退休后视为中科院事情职员,统统报酬不变;公司可以采取5 : 3 : 2 的分配制度,即 50% 为发展基金,30% 为福利基金,20% 为褒奖基金。这些优惠政策对促进科技职员创办公司起了很大浸染。
1986 年,中科院成立了改进与整顿公司领导小组,支持兴办新技能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支持科技职员办科技企业。改制后的公司,原保留中科院体例职员依据所在地政策逐步分开奇迹体例,按双向选择的原则接管公司的劳动条约聘任,参加属地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系统。
1987 年 1 月,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提出了顺应改革开放大潮的中科院的新的办院方针——“把紧张的科技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培植主沙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根本研究和高技能跟踪”。这是中科院办院方针的重大调度。2 月 29 日,中科院党组将《关于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改革的请示》上报国务院。该请示中,中科院改革紧张目标是“通过放活科研机构和科研职员,加强宏不雅观组织折衷,把全院紧张的科技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培植主沙场,匆匆成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根本研究和尖端技能跟踪”。而完成这一目标,就要“从系统编制上进行一下改革:技能开拓和一部分运用研究事情要从市场须要出发,采纳与企业结成联合体、进入企业、自办或合伙办高技能公司等多种路子,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商品,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高技能密集型家看成出贡献。……希望中心能给中国科学院较大的自主权和必要的政策优惠”。该方案得到了中心切实其实定和批准。
1987 年 7 月30日,国家经委和中科院联合集资创建的非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经委出资 1 亿元,中科院出资 7 000 万元。其紧张任务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横向联系,紧张以贷款和投资办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科技成果推广供应财力帮助,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对该基金委员会的成立给予很大支持,在基金委员会正式成立之前就强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事情,不要把这个钱丢了”。
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委员会对中关村落地区的中科院所属公司在资金方面支持很大,如对打算所新技能发展公司(遐想公司前身),曾一次就支持了 1 000 万元。
除了制度和政策外,中科院在资金上也给予科技公司大力的支持。从 1984 年开始,每年 3 000 万元的专项投资,延续了10 年。个中大部分资金投放给了“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上的中科院所属科技公司。随着这些科技公司的不断壮大,它们带动了海淀区的经济繁荣。
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科院科技企业的发展。例如,科海新技能公司以 10 万元起身,到 1987 年业务额超过 2.1 亿元,利润 2 066 万元;京海打算机机房技能开拓公司到 1987 年共完成产值 2.8 亿元,创利税 5 000 多万元;四通公司则是借款 2 万元起身,第一年就赚到 143 万元,往后每年以 300% 的速率增长,到了 1987 年利润达到 2 500 万元;信通电脑公司 3 年中的发卖额均匀以 330% 的速率递升,到 1987 年发卖额达到了 7 700 万元,利润达到 440 万元。
截至 1987 年,“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从 1983 年的 11 家科技企业,发展到了 148 家高科技企业,个中中科院系统创办的开拓公司就有 55 家,如遐想公司、希望电脑公司、鹭岛公司、中自公司、百泰公司、科里高技能公司、电气高技能公司、三环新材料公司、大恒公司等。这些公司生动在“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上,是“国有民营”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
中科院的系统编制改革与我国第一个高新技能开拓区
从中关村落的科技职员下海创办科技企业,到科技企业的发达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始终受到科技界、经济界、理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1983 年 11月下旬和 1984 年 3 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先后召开了两次“天下新的家当革命与我国对策”谈论会。中关村落地区由于智力密集区的上风,得到不少与会学者的关注。在第二次会上,中科院赵文彦、陈益升、柳怀祖、唐世耀、马幼芬 5 位学者提出“该当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经济特区的履历,充分利用中关村落智力资源,建立科技特区的建议”,详细为:①国家应把这个地区的技能事情作为一项紧急的计策任务加以考虑,列入“七五”方案和北京市总体方案。②在国家重点支持下,在这个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央和知识最密集的地区,利用现有条件,结合引进技能,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高技能企业群。培植这种企业群,费钱少,见效快。在半导体研究与生产、打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开拓、大型精密电子仪器和测试设备、新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尖端技能的开拓与利用以及生物工程技能的开拓等重大科技领域,带动全国技能生产水平的提高。③冲破部门所有制,实施学校、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建立传授教化、科研、家当部门相互渗透的新系统编制;学习经济特区的培植履历,采纳分外政策,建立科技特区。④清理研究课题,实施职员流动,传授教化和科研单位实施客座制,许可科技职员兼职,促进科技职员(特殊是中年科技职员)利用自己的专长,从事技能开拓奇迹。⑤鼓励传授教化、科研职员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承包国家任务,创办工厂企业,进行技能咨询做事,消化引进技能,技能培训,科技出版奇迹等。⑥对付智力和技能的开拓事情,舆论上要加以鼓励,政策上要加以支持。对付技能开拓者的事情报酬,采纳逐步过渡的办法,凡是开拓收入稳定并超过原人为者,在原单位即行留职停薪;对付病残或到期退休者,或因故不能连续参加开拓事情者,可以回原单位,并享受在职干部同等报酬。总之,要尽力解除技能开拓者的后顾之忧。对付为社会作出贡献者,要加以表彰。⑦创办“中关村落高技能开拓公司”。近期重点放在开拓打算机软件、精密机电仪器、高等医疗器件、生物技能方面。国家可以作为试点,给公司以充分自主权。公司成立董事会,实施经理卖力制。资金来源可以向国家部分贷款、引进外资、自筹资金、实施股金制。公司可以实施分外的人事制度和公司制度,有权决定职员任命与解聘、人为等级及其升降。公司可以直接对外,与外商联系业务。公司不须要国家投资,3 年后还清贷款,5 年后以缴纳税款的办法为国家作贡献。
1984 年 3 月 28 日,“天下新的家当革命与我国对策”谈论会会议秘书组整理的书面材料以《充分开拓中关村落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能密集区》为题刊发在《会议简报》第 36 期上。4 月4日,新华社《经济参考》头版头条套红标题转发了这一建议。该建议,引起党中心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哀求有关专家研究和论证。很快,这份建议得到全国学术界,尤其是都城科技界的支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宦乡,在给中心的信中第一句话便是:“我认为中国科学院几位同道的建议是值得重视的,可以采纳的。”并且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中关村落地区已经有一个现成的科学城架构,只要下决心对它进行方案和调度,加强有关各部、厂、科学院、各研究所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就有可能在较短韶光内建立起我国最大的新技能研究和开拓区。”中科院 5 位学者的建议,对促进中关村落地区智力资源开拓、建立中关村落科技园区起了先导浸染,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能家当开拓区的建立和发展。
至此,中国该不该圈定一个高技能开拓区,高技能开拓区按什么模式发展,应采纳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应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等问题,开始从理论层面提到议事日程。1984 年 6 月19日,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寿约请国家科委、中科院、教诲部、北京市及海淀区的有关卖力同道开会,谈论如何进一步开拓中关村落地区智力资源问题。1985 年 4 月,国家科委提出了试办新技能家当开拓区的报告,准备全国选定多少地区和项目,为积累我国兴建高技能开拓区的履历进行探索和考试测验。该报告得到了中心切实其实定。为此,1986 年,在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的支持下,国家科委预备召开“试办新技能开拓区漫谈会”的同时,设立了“中国高技能开拓区研究”课题,委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课题卖力人正是赵文彦和陈益升,而分课题之一便是“北京中关村落建立高技能开拓区的调查与研究”。分课题组用了一年半韶光,1987 年 8 月完成了调查研究任务。分课题报告提出:中关村落开拓区有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将高技能开拓区与中关村落的科教中央区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中关村落成为科教与高技能一体化的“科学城”;二是为保持科教中央区幽美的环境,不在区内发展更多的高技能企业,紧张力量是组织研发和搞科研成果转化,把高技能辐射到海淀区、北京市及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将中关村落办成高技能伞形辐射区。这个报告为 1987 年底成立的“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供应了翔实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1987 底,新华社在内参上连续刊登了 4 篇有关“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宣布。这些宣布引起了中共中心、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指挥由中共中心办公厅调研室牵头,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科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 7 个单位组成“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再次对“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进行调查。调查组肯定了中关村落发展高新技能企业的方向,提出兴办中关村落新技能家当开拓试验区的建议。
1988 年 5 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能家当开拓区——北京新技能家当开拓试验区终于在“中关村落电子一条街”的根本上出身了。
险些同时,1988 年 3月,周光召在全国科技事情会议上,提出“一院两种运行机制”,也便是后来被称为“一院两制”的建院模式构想。这是新办院方针下的重大系统编制改革。
周光召在论述“一院两制”模式时指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遵照科学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走适宜中国科学技能发展的道路。依据‘一院两制’的模式,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冲破封闭体系,形成开放的、流动的、联合的、富有活力的新局势,通过引入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保持一支精干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军队;高技能开拓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支适应市场机制的宏不雅观调控系统编制、生产经营系统编制及相应的支持系统,并与国内外企业界建立广泛的互助与联系,使中国科学院的开拓事情进入经济领域,为国家家当构造调度以及开拓和发展中国高技能家看成出贡献。”
1988—1991 年的 3 年韶光,中科院系统就在试验区成立了 142 家高新技能企业。个中,最大的遐想公司到了 1991 年创下了技工贸总收入 3.9 亿元的骄人古迹,雄踞试验区 50 个大企业的第 2 位;大恒公司居第 7 位,得到了 1 亿多元的总收入。这些企业为当时试验区的发展起了主要的示范和带动浸染,中心领导同道多次察看试验区。可以说,这是与中科院的科技系统编制改革密不可分的。
试验区经由了10 余年的探索、开拓之后,1999 年5 月,北京市、科技部联合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履行科教兴国计策,加快培植中关村落科技园区的请示》。同年 6 月,国务院批复决定加快培植中关村落科技园区,在“一区五园”(中关村落科技园区海淀园、中关村落科技园区丰台园、中关村落科技园区昌平园以及原北京市新技能家当开拓试验区区域范围内的北京电子城、北京经济技能开拓区)的格局中,以海淀园为主体和核心,“中关村落科学城”为核心区诸多板块中的一块。5 个科技园区虽然皆以“中关村落”冠名于前,但其地域不仅超越了中关村落,也超越了海淀区。在此过程中,据宣布乃至北京之外也曾有以中关村落冠名的开拓区或公司之类。至此,“中关村落”这 3 个字已完备超越了地域观点而成为高科技的象征符号了。(作者:杨小林,中国科学院科技计策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