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2月23日讯(杨晓雨)在向欣然的设计作品中,当属黄鹤楼最为有名。但其实在他50余年的设计生涯里,他至少为武汉留下了4处深刻的城市印记。除了让盛名千古的黄鹤楼重获新生,武汉的这些城市景不雅观都出自他手: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东湖绿道驿站一期和二期、中山公园展览馆。
这些颇具匠心又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建筑,如同一颗颗明珠,在城市中闪闪发光,讲述着历史变迁,见证着城市新貌。23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进行了探访,揭开这些建筑背后的设计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
“湖畔筑台”创意彰显楚风
综合陈设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这是伫立在东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馆。恢弘、大气,又不失落历史文化氛围。
向欣然手绘的湖北省博物馆最初的总方案图。中南建筑设计院供应
向欣然曾参与了该馆的设计,但也是他的一大遗憾。用他自己的话说:“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是一项耗费我13年心血,历经波折,却未能亲自完玉成体设计的工程。”
1987年,向欣然接管了该项目的设计,任总设计师。1988年,他主持完成了方案总平面图及紧张馆舍建筑的初步设计。1989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编钟馆施工图设计。但后来,由于方案修正、馆舍功能调度等缘故原由,2000年向欣然退休时,该工程也未完成。直至2007年,在后续设计者的努力下,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终于建成开放,并且荣获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向欣然手绘的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初期方案。中南建筑设计院供应
中南建筑设计院干系卖力人见告,虽然该馆不是完备由向欣然设计,但是他做了大量的事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向老提出的‘湖畔筑台’的建筑创意。”
为了寻求一种具有“楚风”意味的建筑形式,向欣然对楚文化历史做了大量考据,末了从楚灵王建章华台的记述中找到了灵感:他采取隐喻手腕,接管古楚国高台建筑的特点,提出了“湖畔筑台”的创意,凸显博物馆的楚文化特色。同时在瓦面材料航利用压型钢板的新构造新材料,室内采取全空调设备,既不失落传统章法,又具有当代气息。“只管省博物馆项目从设计施工到终极建成,几经波折,但他最初的构思终得实现,为此他也倍感欣慰。”
中山公园展览馆
设计后又为改造出谋划策
在中山公园的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外不雅观典雅新奇,造型中西合璧的展览馆。时时会举办一些主题展览,供市民游客免费参不雅观。
中山展览馆的“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中山公园花房改建,80年代初建成开放的撷翠园,是一座庭院式展览馆,市民可购票参不雅观。运行10年后,因年久失落修,园方将其拆除。
之后,中山公园管理处请向欣然在原址重新设计了一座展馆。该馆于1998年建成开放,即本日中山展览馆的雏形。展馆外不雅观为八边形,内部为回廊形构造,包括1座中国特色的天井、3座展厅,展厅总面积1200平方米。展馆仍旧对外售票。
2019年10月,向欣然师长西席接管采访时说,他设计这座展馆时,考虑到中山公园的建筑风格,中西风格共存于一园,为了不让展馆建筑过于突兀,而能有机融入公园景不雅观,当时对建筑外不雅观的风格特色未作明显的定位,而只是作为一样平常性的当代式建筑来设计。至于内部构造,因当时园方哀求自然透风度光,不考虑安装空调,故设计了一座中式天井,和一端进一端出的回廊式构造。
由于经费紧张等缘故原由,新馆建成开放两年后对外出租,先被承租的商家改建成西餐厅,后改造成滚轴溜冰城。接连两次“伤筋动骨”,使这座展馆只剩下一副“骨架”,内部构造已面孔全非。
2019年5月,中山公园再次对展览馆进行改造提升。
向欣然说,这次改造前,设计方曾登门搜聚他的见地。他建议结合公园的历史文化,把展馆设计好。外不雅观可以改成中西合璧;由于新馆会安装空调和新风系统,建议将天井改成封闭的玻璃穹顶,并加高3米,使它更能干,也更都雅,还可有效增加室内展厅的面积。这些建议均被设计方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