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发布了

黄鹤楼重修工程总设计

聂铭建筑设计公司 知识问答

向欣然逝世的

虽然斯人已逝

但向欣然为武汉设计的作品

却依然耸立在这片地皮之上

在50余年设计生涯里

他至少为武汉留下了

4处深刻的城市印记

除了最有名的黄鹤楼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

中山公园展览馆

东湖绿道一期和二期紧张驿站

也是他设计的

这些

都是他对武汉的爱

这些颇具匠心

且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建筑

如同一颗颗明珠闪闪发光

讲述着历史变迁

见证着武汉新貌

2月23日

长江日报采访了有关专家

探访了这些建筑

揭开它们背后的设计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

“湖畔筑台”创意彰显楚风

2007年湖北省博物馆全景鸟瞰。
中南建筑设计院供图

综合陈设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
这是矗立在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恢宏、大气,又不失落历史文化氛围。

向欣然曾参与了该馆的设计,但也是他的一大遗憾。
用他的话说:“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是一项耗费我13年心血、历经波折却未能亲自完玉成体设计的工程。

1987年,向欣然接管了该项目的设计任务,担当总设计师。
1988年,他主持完成了方案总平面图及紧张馆舍建筑的初步设计。
1989年,他完成第一期工程编钟馆施工图设计。
后来,由于方案修正、馆舍功能调度等缘故原由,2000年向欣然退休时,该工程也未完成。
直至2007年,在后续设计者努力下,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终于建成开放。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得到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中南建筑设计院干系卖力人见告,虽然该馆不是完备由向欣然设计的,但是他做了大量事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个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向老提出的‘湖畔筑台’建筑创意。

为了寻求一种具有“楚风”意味的建筑形式,向欣然对楚文化历史做了大量考据,末了从楚灵王建章华台的记述中找到灵感。
他采取隐喻手腕,接管古楚国高台建筑的特点,提出了“湖畔筑台”的创意,凸显博物馆的楚文化特色。
同时,在瓦面材料选取方面,利用了新材料压型钢板,室内采取全空调设备,既不失落传统章法,又具有当代气息。
“只管省博物馆项目从设计施工到终极建成几经波折,但向老最初的构思终得实现,他倍感欣慰。

中山公园展览馆

设计后又为改造出谋划策

市民在中山展览馆参不雅观。
胡九思 摄

中山公园展览馆外不雅观典雅新奇,造型中西合璧,时时举办一些主题展览,供市民和游客免费参不雅观。

中山公园展览馆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山公园花房改建、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开放的撷翠园,是一座庭院式展览馆,武汉市民当时可购票参不雅观。
运行10年后,因年久失落修,园方将其拆除。

之后,中山公园管理处请向欣然在原址重新设计了一座展览馆。
该馆于1998年建成开放,即本日的中山公园展览馆雏形。
展览馆外不雅观为八边形,内部为回廊形构造,包括一座中国特色天井、3个展厅,展厅总面积1200平方米。

2019年10月,向欣然接管采访时说,考虑到中山公园的建筑风格,中西风格共存于一园,不让展览馆建筑过于突兀,而能有机融入公园景不雅观,他当时对建筑外不雅观的风格特色未作明确定位,只是作为一样平常性当代式建筑来设计这座展览馆。
“至于内部构造,因当时园方哀求自然透风度光,不考虑安装空调,故设计了一座中式天井,以及一端进、一端出的回廊式构造。

由于经费紧张等缘故原由,中山公园展览馆新馆建成开放两年后,对外出租,先被承租的商家改建成西餐厅,后改造成滚轴溜冰城。
接连两次“伤筋动骨”使这座展览馆只剩下一副“骨架”,内部构造已面孔全非。

2019年5月,园方再次对中山公园展览馆进行改造提升。

这次改造前,设计方登门搜聚向欣然的见地。
他建议结合公园的历史文化把展览馆设计好。
“外不雅观可以改成中西合璧;由于新馆会安装空调和新风系统,建议将天井改成封闭的玻璃穹顶,并加高3米,使它更能干、更都雅,还可有效增加室内展厅面积。
”这些建议均被设计方采纳。

东湖绿道一期二期紧张驿站

设计融入当代审美需求

2月23日,东湖绿道湖心归沐驿站。
李永刚摄

2月23日,武汉市园林建筑方案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盛聂铭说:“2005年,我与向欣然因汉阳月湖景不雅观工程相识。
后来,在向欣然辅导下,我耗时4年完成了黄鹤楼公园东门主体建筑设计。
在东湖绿道驿站的建筑设计期间,我再次领略了这位设计大师的风采。

盛聂铭说:“2016年,我们有幸约请向老担当设计顾问,在向老辅导下共同设计东湖绿道一期紧张驿站建筑。
那时,向老已退休多年,但思维严密,主动提出亲手画设计图,设计起来一气呵成。

盛聂铭至今保存着向欣然设计的东湖绿道驿站手稿。
“那几年,先生长西席眼睛很不好,用不了电脑制图。
但出于奇迹心以及对东湖绿道的期待,他一笔一画将脑海中的设计样式画在图纸上。
我们再把他的手稿转换成电脑图纸形式。
”看到,向老的手稿工致细致且讲求,详细标注了主体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细节。

向欣然设计的东湖绿道湖心归沐驿站手稿(部分)。

据理解,在东湖绿道一期和二期驿站中,由向欣然操刀的大大小小设计方案有10多个。
“项目伊始就须要到现场踏勘,以理解园地与将要培植的建筑的关系。
波折的现场对任何一位76岁的老人都是一种磨练。
凡是向老设计的驿站,向老一定都到现场。

绿瓦石墙,楚风汉韵,溜达东湖绿道,设计讲求的大小驿站向来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诗意栖居地,也是拍照打卡胜地。
“既要将建筑培植得有湖北地方传统特色,又要将传统中式建筑融入当代审美需求,向老总是在创新。
”盛聂铭举例说,在传统覆斗式屋面的根本上,向欣然将屋脊的建筑材料由传统样式调度为钢管构架,屋面形式瞬间有了新的生命,把传统屋脊符号化了。
“当时,向老一边设计,一边说‘好玩’。
他非常享受这个不断探索、不断吸纳新鲜事物的过程。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