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公园前身是1987年6月1日建成开放的上海儿童交通公园,2006年更名为虹桥公园,2022年开始整体更新。
为了知足新时期公民对公园功能、审美、辨识度等方面的哀求,设计公司重新主体重构新链接、新材料激活新日常、新艺术焕新新事宜等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的公园。
进门就能看到的“虹桥源亭”是全体公园的视觉中央,下方的中心草坪成为了露天舞台,而廊下座椅成为了不雅观众席。
结合数控设备,“虹桥源亭”通过编程设计仿照了日落时晚霞及天空的光感变革,让夜公园充满魅力。
公园增设一条环形慢跑道,与公园外部的慢行系统链接,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创造多种活动可能性。
可坐、可骑、可爬的“S型艺术坐凳”可探索多种互动办法,拱门的童趣色彩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各种各样的新活动和新故事正发生在这座崭新的公园里。

上海中山公园万航渡路段综合提升项目

中猴子园欧美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中山公园万航渡路改造项目紧张从空间破界、韶光跨界、感知融界三个维度进行。
所谓破界便是指项目冲破万航渡路沿线两侧中山公园与华政校园的围墙,将人行道迁移到公园内部,原来的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同时,拓宽机动车道,既打造了独特的慢行景不雅观,又提升了万航渡路交通畅达的便捷度。
围墙打开往后,百年公园的绿化景不雅观得以提升,中山公园十二景中的百年悬铃木“独木傲霜”、英式园门“旧园遗韵”、铜顶以及著名的露天音乐台都随围墙打开而“走”出公园。
原来的三号门处打造“梧桐广场”,原二号门“旧园遗韵”与开放广场整合起来,形成“华阳广场”,供居民从多角度、多方向自由穿行进入公园。
韶光跨界则是指中山公园的全面打开,让“百年校园”与“百年公园”领悟开放,“百年古树”与“百年建筑”交互掩映,“百年道路”与“百年公交”穿行其间,讲述光阴的故事。
中山公园三号门旁傲立的“华东第一悬铃木”、蜿蜒的人行园路、“种子花园”的设计均表示了生态与情绪的交融。
此外,设计过程积极践行全过程公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让民生工程与公民有了更多的情绪链接。

干系链接:

LA风景园林奖由《风景园林》杂志社主理,于2021年创立。
上海虹桥公园更新项目和上海中山公园万航渡路段综合提升项目终极从全国各地134个参赛项目、39个提名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届LA风景园林奖创新探索奖良好奖。

图片来源于翡世景不雅观

撰稿:李媛媛

编辑:竺嘉茹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好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