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句俚语:“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
翻开广州舆图,或许你弗成思议,历史上约十五平方公里的广州老城区,密密麻麻分布着近六十条骑楼街。

位于文德南路与万福路交卸处的巨型转角骑楼,被称为“广州的罗马斗兽场”。

广州骑楼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作为一种近代商住合一的建筑,骑楼百年前在广州兴起,领悟中外建筑特点,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一拍即合,与广州近代商业繁荣相伴而生。
骑楼街是广州乃至全体岭南地区的主要文化符号,见证中国建筑文化从古代向近代、当代转型。
它留着岁月的痕迹,藏着影象和乡愁,如今被授予新生,重焕光彩。

高下九,陶陶居骑楼。

一问·骑楼缘起于何时?

百年前广州涌现骑楼群

骑楼在广州人的生活中有着不轻的分量。
作家梁凤莲曾说骑楼:骑楼不仅造诣了广州的风貌,也玉成了广州的派头格局,散淡的却又清闲机巧的,日晒雨淋仍悠然信步,闲适放松却又内藏妙用,你来我往不沾不滞的,皆大欢畅能收能放的,二楼与大街相通,店铺与众生相连,表情与功能均是机动多样的,广州的骑楼活脱脱就有了一副活色生喷鼻香的面孔。

广州骑楼源于何时何地?有人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大约于19世纪传入东南亚,后又传至中国,进入广州;也有人说是来自岭南传统的干栏式民居。
据《广州市志》(卷三)所载,“骑楼”是外国券柱廊式建筑形式传入后与广东地区的特点长期领悟蜕变而逐步发展成的一种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

北京路“新华书店·儿童书店”所在骑楼非常新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骑楼等岭南建筑表示了多种文化的领悟,也表示了当地景象环境的分外性。
广州属亚热带景象,多雨湿热。
广州骑楼紧张由楼顶、楼体和楼底等三段构成,楼上住人,防潮防水;一楼走廊又为行人防雨遮阳,“翻风落雨”不用愁。
环境好,有人流,自然是做生意的利益所。
因此,这种商住两用的骑楼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和商业基因一拍即合,一合即旺。
事实上,广州的许多老字号,从前都是从骑楼街崛起的,然后名扬海内外。

清末现骑楼雏形

张之洞倡议建铺廊兴商务

1884年至1889年,主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担当两广总督。
他接管了建业堂等商户的建议,结合广州城市特点,以“弭水患、兴商务”为由,连续上奏光绪天子,奏请在本日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在堤岸形成的马路内建廊铺、发展商业。
张之洞在奏折中说:“修成之堤一律建筑马路以便行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鳞列栉比。

新华大酒店营造出了古罗马竞技场外立面的雄伟感。

这种“马路-铺廊-行栈”的街道模式,被认为是广州骑楼的雏形。
不过,1889年,张之洞便调任湖广总督,离开了广州,他筑堤建铺廊的设想也几次再三拖延。
然而,广州人一旦认定的事情,纵然有困难也要干。
1914年,广州长堤竣工,这条位于珠江北岸,东起今东川路附近,西至黄沙的江堤全部由花岗岩筑成。
堤上宽阔的马路从广州城外横穿而过,一端通往广九铁路,一端连接粤汉铁路黄沙站。
这为后来大规模建筑骑楼奠定了很好的根本。

民国初基本定格

筑路建骑楼繁荣商业

民国初年的广州,大家都希望能培植一个新城市,特殊是有外洋留学或生活背景的青年人。
而当时广州城的面貌已经没有了十三行期间外销画中的俏丽。
城区内街道狭小波折,除惠爱大街(今中山路)等少数主街有五六米宽外,其他小街小巷非常拥挤。
从交通、商业、卫生等方面考虑,当时的官、商都提倡紧张改造旧城,倡筑马路、建骑楼、兴商业。

真正意义上的广州骑楼,最初以“有脚骑楼”的称谓涌现于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撤消建筑章程和履行细则》中,当时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新建铺屋,都要留出八尺宽的位置,建造“有脚骑楼”,以作步道之用,不得私自占用。
西堤二马路等沿街部分骑楼便是依照此规建筑的。

高下九,皇上皇骑楼。

从1918年起,当时的广州官方制订大量快速推广骑楼的方法,如在操持培植骑楼的马路两旁,重新建铺时必须兴建骑楼。
一场轰轰烈烈的筑路建楼行动就这样开始了,很快就建起了今中山四路、北京路、文德路等城市干道以及沿街骑楼。
太平南路、盘福路、大德路、西濠二马路、小北路等马路以及沿街骑楼也相继纷纭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军阀混战结束,广州财力也大为好转,不再鼓励建骑楼。
在1933年《广州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中明确规定白云路、广卫路、多宝路、应元路等都不准再建骑楼。
给出的情由有“人行路太窄”“马路不宽”等。
随后虽有零散骑楼培植,再没有大规模连片骑楼街涌现。
1937年夏天,爱群大酒店在长堤建成开业。
不久,广州就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一段和平培植的年代结束了。

至此,广州骑楼的培植大致完成。

二问·广州骑楼有何特色?

广州骑楼兼容并包 传承千年商都基因

20世纪初,广州骑楼从兴建到基本定型,仅仅20年旁边,大致建成了以今公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的骑楼街,当时总长40多公里,风格互异、兼容并包,构成了广州旧城肌理的骨架,反响了20世纪初广州城市的发展状态,也是建筑文化从古代向近代、当代转型道路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
百年广州骑楼传承着千年古城的商都基因,尤以公民南长堤、北京路、高下九恩宁路以及南华同福路等四大骑楼群最为突出。

高下九路商业步辇儿街,“鸡公榄”唢呐声在骑楼间“嘀嘀嗒”地响起。
(资料图片)

长堤骑楼群出身广州近代首个CBD

公民南至长堤

1914年,广州长堤全线竣工,便利的交通很快带旺了这一带。
同年,先施环球货品粤行在长堤开张,成为内地首家当代化百货公司。
其附属公司东亚大酒店是当时广州最著名的旅店之一。
立于长堤大马路骑楼群的石碑显示,东亚大酒店为当时广州规模较大的酒店,其第七层晒台设有花园,有“百粤之冠”的美誉和“不夜天”之称。

一批建筑设计师也把国际大型公共建筑风格引入长堤骑楼,这里的骑楼开始打破四层、五层,乃至达到十层以上,在广州骑楼群中形成独特的派头。
1922年建成的城外新大新(今南方大厦)有15层,为当时广州第一高楼,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构造高层建筑。

公民南骑楼街的券柱式骑楼,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罗马风格十分浓郁。
(广州日报全媒体·新花城黎旭阳 摄)

位于今长堤大马路与公民南路交会处、建筑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嘉南堂也非常有气势。
嘉南堂包括三栋建筑,个中南楼便是今新华大酒店,楼顶设有礼堂和晒台花园,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学院在此创办,是我国第一所培训工人运动干部的高档院校;新华大酒店阁下是有“南华第一楼”之称的新亚大酒店。
该骑楼最初设计为写字楼,后改为新亚大酒店。

广府文化学者叶曙明说,新亚大酒店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不雅观摩欣赏,外墙立面长长的拱形窗与垂直线条,充满哥特式装饰意味;两侧发券却是范例的罗马风格。
底层高五余米、宽约四米的行人通道,完备打破了当时普通骑楼尺度的标准,堪称豪华骑楼空间。
这组建筑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杨锡宗也是当时广州第一公园(今公民公园)的设计者。

新亚大酒店采取陶立克式柱、爱奥尼克式柱两种类型的罗马柱,十分典雅。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长堤一带已是寸土寸金。
此时,海珠石被填埋后,修建了约1160米长的新堤大马路(今沿江西路),并在海珠岛与长堤大马路之间的河滩上填出一块平地,叫新填地。
1934年,爱国华侨陈卓平把爱群大厦建在新填地西端靠近太平南路的三角形地带。
三年之后,爱群大厦建成,高64米、共15层,既接管了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又保留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外不雅观设计采取垂直线条的手腕,整体布局则以沿街周边支配的办法,使10层以下的平面成钝三角形,中间留通天采光,11层后才向西边的钝角部分收束成五边形,15层以上则以宝冠状的形式为顶。
此后30年,爱群大厦雄踞广州第一高楼之位,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

爱群大厦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
( 广州日报·新花城骆昌威 摄)

长堤这一带的商业在摩天骑楼中迅速崛起,成为广州近代第一个CBD。
长堤一带,海关、银行、保险、酒店、百货、食府、茶楼、戏院林立,有孙中山创立的中心银行、陈济棠期间创办的广州市立银行,也有“广州四大酒家之首”的大三元酒家、“内地首家当代百货”之称的先施公司,还有“广州戏院之冠”的海珠大戏院,盛极一时的瑞如茶楼……长堤骑楼最大的特点便是楼层高、有气概;繁荣的商业和做事也倾向高端,引领了岭南大半个世纪的商业时尚。

千年古城中轴线上

骑楼传承商都基因

北京路

长堤与北京路相连。
北京路是广州古城千年未变的中轴线,清代时由北至南依次是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和永清街,1920年扩建马路,统一命名为永汉路。
后来改为北京路。
北京路一贯是商业昌盛之地。
与其相连的中山四路上,1913年在这一带创建的李占记钟表首饰商行至今还很生动。
1919年建成的中山五路也是主要商业区,沿路有百货商店、永跃眼镜店、艳芳摄影馆、惠如茶楼等。

在当年城市改造中,马路由政府开辟,骑楼则大部分是由私人建筑的。
一幢一幢骑楼盖起来后,逐步才连成一片。
以北京路为主,涵盖了附近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德政路、文明路、泰康路、万福路、东华路等的骑楼群,堪称当时广州最大片的骑楼群,也是繁荣的商业中央。

北京路骑楼一景。

私人建造,各展所长,有仿哥特式的,有南洋式的,有西式的,也有中西领悟的,骑楼可谓百花齐放。
北京路步辇儿街最北端一栋挂着“新华书店·岭南书店”招牌的骑楼就非常新奇。
其设计者关以舟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这座高4层的单开间骑楼建成于1931年,两个立面风格迥异,面向今北京路一侧的正立面,高下层窗间墙的位置及建筑顶部是明显的西式“折”形风格;北立面则是范例的中式设计,如带圆拱、洗石米面层的基座,带阳台的墙身及中式的大屋顶。
中外两种迥然不同的设计风格碰撞出了这幢新奇的骑楼。

兼具中西风格的骑楼让商业更旺。
本日的中山四、五、六路一带,繁盛期间有上百家老字号,致美斋酱园、三多轩、新华电影院,还有售卖绫罗绸缎、西装革履、胭脂水粉、毛巾雨伞等包罗万有的商铺……购物、娱乐、餐饮一应俱全,热闹非凡。

老广州流传过一句话:“不到大新,即是没来过广州。
”这个“大新”到底是哪里?都在广州骑楼里:一个在北京路骑楼群,一个在长堤骑楼群。
1914年,侨商蔡昌、蔡兴两兄弟在今北京路上创办了大新公司,4年后又在西堤开了一家分店。
根据广州古城位置,北京路大新公司叫“城内大新”,即现在的新大新;西堤大新叫“城外大新”,也便是本日的南方大厦。
直线间隔不到3公里的地方拥有两座新大新,足见这一带商业的繁荣。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路骑楼街的商业地位仍无人能撼动。
据老一辈广州人回顾,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
这里不仅是广州骑楼文化的明珠,更是当时广州商业的缩影。

北京路336号新华科技书店骑楼。

其余,北京路一带的骑楼群一贯延伸到东山的东华东路等地段。
这一带的骑楼整体风格趋于简洁当代,满洲窗和浮雕被几何图案替代,大略实用。

西关骑楼听雨声

商业融进文化生活

西关

提及广州步辇儿街,人们第一印象便是北京路和高下九,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州骑楼商业繁荣之地。
只不过,广州城墙拆除之前,北京路位于广州古城中央,而高下九一带位于古城西门外。
如今,从高下九沿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路,再折回到公民中路,连成广州最完全和最长的西关骑楼环。

高下九,莲喷鼻香楼骑楼。

依水而建、依路而兴的西关骑楼街不仅折射广州水城特色,以环形居多,更古典雍容,表示当时中西结合、兼容开放的文化特色;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采取了中式净水砖材料、满洲窗等。
民间工艺、岭南文化、美食老字号等聚拢,构成了西关的民俗风情。
行走其间,犹如触摸一段段羊城往事,是商业的味道,更是生活的气息。

“广州怀旧在西关,西关影象在高下九”。
“高下九”是上九路和下九路的习气叫法,也叫上九甫和下九甫,高下九是广州最有影响的商业街之一。
自清末民初以来,它就一贯处于荔湾的商业中央地带。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下九开始兴建骑楼,狭窄的街道也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
百货业、饮食业、金银业纷纭进驻,把这里的商业推上了一个台阶,愈显繁荣。

如今,高下九老街小巷的骑楼搜集了浩瀚老字号,南信双皮奶、皇上皇香肠、百年饼家莲喷鼻香楼、老牌粤菜陶陶居和广州酒家等,广州人最喜好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

穿过高下九,进入恩宁路。
骑楼天下顿时从喧腾热闹变成了宁静清闲,与高下九形成光鲜对照。
相传,过去恩宁路的一头有一条恩洲村落,另一头是一条宁溪村落。
建筑这条路时必须穿过这两条村落。
后经双方协议,终极命名为“恩宁路”。
据《广州地名志》记载,1931年扩建马路时,路名沿用“恩宁”二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恩宁路是有名的粤剧之街,曾留下浩瀚粤剧名伶的身影。
这里有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传统风貌建筑数十处,还有广州第一家有“凉气开放”的电影院——“金声电影院”。
这座电影院于1934年开业。
在没有中心空调的年代,电影院制造凉气的方法并不繁芜——利用鼓风机将冰块产生的凉气通过管道送进不雅观众厅,就大功告成。
每到夏天,人们去金声电影院吹着凉气看电影,可以算是奢侈享受。
听说,金声电影院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爱丽丝梦游记》。

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没有哪一条骑楼街像西关这样,把骑楼建筑、商业、文化与广州人的日常生活领悟得如此紧密,谁也离不开谁,从而让城市留下影象、让人们记住乡愁。

骑楼“过江”落河南

繁华店宇隔江相对

“河南”

谈及广州骑楼老街,很少有人能想到“河南”。
实在,“河南”也藏有三条风格独特的骑楼老街,它们分别是同福路、南华路和洪德路骑楼街。
这些骑楼街组成了“河南”最早的商业区。

广州人口中的“河南”指的是珠江以南的地方。
清代人口激增,“河南”四周环水,又近河北商业中央,许多富商纷纭在此兴建园林别墅,个中以十三行巨富潘氏和伍氏所建的潘家花园和万松园最为有名。
至清末,在这一带建造的私家花园大大小小达数十处之多。
如玉带般的漱珠涌流经此地,沿岸酒肆鳞次栉比,画艇多如过江之鲫。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筑路建骑楼的行动“跨过”珠江,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主干道得以修建,并依路建起骑楼。
个中,南华路、同福路为东西走向,与珠江平行,而洪德路呈南北走向,将同福路、南华路和珠江串联一起。
南华路有期盼“河南”“繁华发达”之意,同福路则因位于同福大街旁而得名。

广州南华西路上的一栋骑楼,外不雅观典雅,外墙上还有建筑公司字样。
( 广州日报·新花城邱伟荣 摄)

新修的马路、新建的骑楼带旺了这一带的商业。
有文献记载,这里最旺时有上千家商店,与隔岸城区相互映衬。
商业繁荣,又吸引粤籍华侨在此大兴土木,建筑骑楼。

如今,同福西路261号有一栋钢筋混凝土构造的三层高骑楼,楼顶正中心的弧形山花上,“南达堂”三个字颇有气势。
据文献记载,“南达堂”的主人从前在南洋打拼,功成名就后,衣锦回籍建筑此楼;取名“南达”,有“在南洋发达”之意,大略的两个字意味深长,浓缩了那个时期的华侨在外洋的拼搏与艰辛。

三问·骑楼如何保护与活化?

永庆坊去年客流达750万人次

2019年1月,广州市发布《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利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广州首个针对骑楼街保护的法定规划。
方案首次明确了广州骑楼的“家底”,确定北京路等60条道路的全部或局部作为骑楼街方案范围,传统骑楼街总长度达26.5公里,涉及骑楼建筑总数多达3886栋。
方案提出,要保护广州骑楼街“一环三带,四片十街”的传统格局。

一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西路、龙津中路、龙津东路、公民中路组成的西关骑楼环。

三带:恩宁路、高下九、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东华路组成的综合功能发展带,“公民路”商贸发展带和“北京路”商业发展带。

四片:西关风情旅游区、长堤商贸文化休闲区、中轴商都文化核心区、海珠民俗风情区。

十街:海珠路、叛逆路、德政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大新路、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珠光路、长堤大马路—八旗二马路、南华路、同福路。

深藏西关骑楼街的永庆坊,今年初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永庆坊位于恩宁路骑楼街,有不少老字号和历史建筑。
活化后的永庆坊,保留了岭南建筑特色风貌,并打造了全新的骑楼夜景。

在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评审中,广州3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入选“建筑设计奖”,个中,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榜上有名。

据统计,2021年,永庆坊客流量达到750万人次,2022年估量将超过880万人次。

新业态让老街老楼活色生喷鼻香

如今,不管是恩宁路的骑楼群,还是龙津路附近的西关大屋,古喷鼻香古色的岭南建筑中充满了新的业态,它们既是新的商业模式,更是广州文脉的传承。

恩宁路227号是一独栋古楼,旧式红砖和深色木门,展现出厚重的历史感,让人情不自禁停下脚步。
沉浸古典风情的钟书阁书店已经在这里开了整整两年零四个月。
钟书阁华南区域总经理张文见告,这里位于广州老西关区,钟书阁用代表城市秘闻的象征性文化符号演绎了具有人文温度的当代生活。

广州恩宁路的一栋骑楼屋檐上以“羊”为元素的石雕装饰。
(资料图片)

推开大门,镜框式书架、青灰色的华美吊灯以及榻状摆书台映入眼帘,仿佛走进了福尔摩斯的书房。
镜面地板反向倒映着书架,营造出华美优雅的氛围,也展示出昔日广州中西交融的历史。
阅读区铺着典雅的菱形拼花木地板以及广州特色的花砖,将南洋风情夹杂其间,不仅不显得突兀,反倒有种浑然天成的契合。
溜达在弯曲幽邃的摆书台间,或是依赖在深绿色皮质沙发上阅读,暴躁的心绪也能变得沉着下来。

张文说,钟书阁以独特的设计展示当地文化,希望更多读者能认识到广州的文化秘闻。
这是钟书阁当时选择在恩宁路骑楼街“安家”的初衷。
书店主要以发卖图书为主,兼营字画等艺术品,配有咖啡、茶点、水果等做事,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能达到7500人次以上。

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中,钟书阁只是一个缩影。
离荔湾湖公园不远的泮塘五约外街116号是一间西关大屋,和周围街景融为一体,只有绿色的能干招牌“1200book&bed”和墙外的笔墨涂鸦,提醒着过路行人,这里藏着一个不同平凡的空间。

原来,这是一家书店。
2013年,29岁的刘二囍萌生了一个想法:开一间不打烊的书店。
一年后,这家书店在广州开业,成为广州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
2020年,该书店进驻西关,便是我们本日看到的1200book&bed。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学霸”出身的刘二囍,做过建筑师,更能读懂建筑的措辞。
刘二囍见告:“我们觉得到,老城西关才最有人文秘闻,真正地走入它,理解它之后,我们以为,这里更适宜一家广州本地书店的成长。
”刘二囍说。
因此,这里成为他的安家地。
在书店装修风格上,基本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
“建筑本身的风格便是一种挺好的存在,让书店变得更有广州味儿。
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也正是这种分外的人文秘闻,书店得到了很多人的喜好和认可,特殊是18到30岁的青年群体。
2015年,1200书店被媒体评比为“环球最酷书店”之一。
因此,刘二囍说,当时选择在老西关开店是一个精确的选择。

而在离恩宁路不远的高下九,一些骑楼被活化后,民宿、堆栈买卖有条有理。
在高下九商业步辇儿街中部北侧的“星泉里”小巷内,有一家堆栈,藏于巷子深处,闹中取静,出门走几步便是各式老字号、美食、小吃,搜罗万象。
店家说,高下九一带骑楼建筑非常美,本身便是岭南文化地标,而且这一带交通便利,景点浩瀚,商业繁荣,吸引了很多游客。

光阴荏苒、时期变迁,古街古城古建筑在传承与活化中相继变身网红店、创意空间、咖啡店、时尚美食店、民宿、博物馆、涂鸦墙……新业态让老城不断抖擞新的活力。

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鳞列栉比。
——清·张之洞

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登履学坡翁。
——王拭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林伯渠

策划/读懂广州事情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陈忧子、莫伟浓(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