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寺院仓,是房式仓的一种。
建国之初,百废待举,粮仓培植采纳了利用旧仓与培植新仓相结合的办法。
在利用旧仓方面,一是连续维修利用城区民国期间遗留下来的县仓、社仓和义仓进行储粮;二是利用祠堂、寺院、没收地主房屋宅院和闲置公房作为粮仓。

阜阳屯子百姓住房多为土坯房,低矮简陋,而祠堂、寺院和地主老财的房屋建筑皆为砖木构造,墙体较厚,有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颇为讲究,这在当时是质量、构造最好的房屋建筑,稍加改造即适宜储粮。

阜阳粮仓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1952年,为了加强粮食储备事情,保障供给,国家粮食部门提出了“关于扩大仓容为主,改造改造祠堂、寺院等公房,和因时制宜、就地取材、节约造价”的建仓方针。

阜阳当地党委、政府哀求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祠堂、寺院、公房以及没收地主的房屋,经由修缮改造作为粮仓,这一做法在客不雅观上也使一批古建筑文物得到了保护。

程文炳宅院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牌

据《阜阳县粮油志》记载,从1949年至1953年,阜阳县口孜区、新华区、袁寨区等利用祠堂寺院4处,口孜区、行流区、老庄区、文集区、袁寨区、程集区等利用没收地方房屋7处,王店区利用公房1处。
采纳利用祠堂寺院和地主老宅作为粮仓的方法,有效地办理了建国解放初期粮食储备问题的燃眉之急,也使人们至今还能看到一些皖北风格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程文炳宅院鸟瞰图

譬如颍东区袁寨镇的“程文炳宅院”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6)

是清代爱国将领、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的私人住宅

距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

原占地150亩,筑有寨墙墙垛,南北各有楼形寨门,寨院四角建有敌楼,寨墙外有壕沟。
宅院原为一宅三院,共有房屋100多间,主体建筑为两层楼房,有旁边回廊贯通前后院落。
全体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点缀得体,错落有致,技法博识。

程文炳宅院部分建筑图

解放后,程文炳宅院被收归公有时尚有房屋50余间。
1949年,程文炳宅院的一部分被改造成袁寨区粮库,以大门楼为粮站正门,门楼两侧墙壁竖写“国库重地,严禁烟火”8个大字。
利用老宅住房9间(编号民1、民2、民3、民6、民9、民10、民11、民12、民13)作为民式粮仓,容量310万斤。
1962年在院内建草仓(砖竹构造)二幢,容量200万斤。

1967年在院内建大略单纯仓(砖木构造)一座,容量100万斤。
1973年在院内建大略单纯仓(砖木构造)一幢,容量100万斤。
1985年,袁寨粮库占地面积19351平方米,总计仓容635万斤,大门东侧建水泥晒场一片810平方米。

由于袁寨粮库建在程文炳宅院里,并陆续在院内外建了一批仓房,影响了大院的原有格局,大门楼的石雕建筑也受到损毁,院内许多房屋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运粮的车辆常常来往,院内铺设的青砖地面被轧坏。
但从客不雅观上、总体上认识,袁寨粮库的进入对保护老宅院起到了积极浸染,防止了被全部拆毁的命运。

进入2000年,为了加强文物保护,颍东区公民政府根据“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进行了修复设计方案。
研究决定将袁寨粮库及幼儿园从程文炳宅院搬出重修。

2000年,程文炳宅院公布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确立了保护掌握地带。

程文炳手植百年石榴树

入《阜阳古树名木志》

2002年10月,省考古专家方贤达曾专门到程文炳宅院进行稽核,认为该宅院是我省南北方徽派建筑的分界岭,可以看到江南的徽派建筑在这里终止了,夸奖该宅院是“皖北第一徽派建筑”。

此后颍东区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对程文炳宅院的修复加大了资金投入。
2005年程文炳宅院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12月28日,阜阳市举行纪念清末著名爱国将领程文炳逝世100周年,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文炳宅院对外开放揭牌仪式,随之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诲基地对外开放。

2017,程文炳宅院建筑被收入李援朝著《阜阳粮仓文化沿革史话》(阜阳市政协《阜阳文史》第21辑)一书。

程文炳宅院东院重新规复的古井亭

来源:神羊在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