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年乙未(1739)一岁

正月初二日,孔继涵出生于曲阜。

石家庄石初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孔氏炊经堂支谱》:乾隆四年正月初二日生。

祖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号兰堂,着《幸鲁盛典》四十卷等书。
父孔传钲(1705-1747),字振远,号松皋,孔毓圻第三子,孔氏炊经堂支祖,董修《阙里盛典》。
嫡母熊氏,名臣熊赐履之女,生母唐氏。

继涵幼年时由祖母衍圣公夫人黄氏养育,并在孔府兰堂书房读书。
少年孔继涵聪慧好学,深得祖母喜好,继涵亦对祖母感情深厚。

《杂体文稿卷三·因居记》:幼时读书于先恭慤公西偏之兰堂。
[①]

《杂体文稿卷三·寿云簃记》:继涵幼育于祖母,望云徙倚,念祝冈陵者,必称南山,而山川出云,每触游子陟岵之怀,遂颜其楣曰寿云焉。
[②]

八年癸亥(1743)五岁

孔子第71代孙孔昭焕袭封衍圣公,系孔继涵族孙,时年九岁。

十二年甲寅(1747)九岁

父孔传钲卒,随嫡母熊氏、生母唐氏在孔府内宅居住。

十五年庚午(1750)十二岁

本年冬,因衍圣公孔昭焕结婚,移入忠恕堂读书。

《因居记》:庚午冬,宗子有室,遂移于忠恕堂。
[③]

十八年癸酉(1753)十五岁

本年,与张埙相交,且多唱和之作。

李伟《张埙年谱》:《林屋词七》中《虞美人》词牌下有词《孔荭谷农部示记珠轩听雨诗书此为答》,有句云:“廿年便是车轮转”。
按,此词作于壬辰(1772),逆推之,可知师长西席与孔继涵于此年相交。
[④]

张埙《林屋词自序》:忆予始初唱和,徒侣里中有盛云思晓心、铅山有蒋心余士铨、曲阜有孔誧孟继涵,皆童季蚤慧,诧无难事。
盛之《拗莲词》、蒋之《听秋词》(今曰《铜琶词》)、孔之《斲冰词》皆未成集,既皆有名于世。
[⑤]

按,张埙,字商言,号吟芗、瘦铜,江苏吴县人,工诗词,且多次到访曲阜,为继涵石友。

继涵少年时喜作诗词,常以日常生活入诗,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红榈书屋诗集》中有《小虫诗四首》《茉莉词二首》《种树词》《打麦词》《饲蚕词》《捕鱼词》《浇菜词》《采莲词》等。

是年,作《咏兰诗》,为时人所夸奖。

清徐世昌所编《晚晴簃诗汇》附《诗话》曰:“荭谷少工词章,年十五,以《咏兰诗》为时所称。
交戴东原,传其九数之学。
赵瓯北、蒋心余皆未识荭谷,瓯北寄诗曰:平生未识孔巢父,曾读红榈诗一编;著录已登字画舫,才名争慕孝廉船。
”[⑥]

按:《咏兰诗》应即《从姪柞索兰》二首,其一曰:幽兰似佳人,不以色自炫。
忽漫度微风,芳馨袭庭院。
思念湘中君,含情发深眷。
其二曰:乞君九畹英,足我三良朋。
晴窗午梦醒,疏喷鼻香暗消受。
何以伴蹇修,一卷离骚有。

二十年乙亥(1755)十七岁

宗子广栻生。

《孔氏炊经堂支谱》:广栻,字伯诚,号一斋,乾隆乙亥恩科举人,乾隆二十年七月二十四日生。

二十二年丁丑(1757)十九岁

四月己巳日,乾隆南巡北归,途经曲阜,衍圣公孔昭焕接驾陪祀。
五月,随孔昭焕赴京谢恩,蒙赐居京邸小时雍坊太仆寺街之楼。
因思念祖母,而名其居为寿云簃。

《寿云簃记》:乾隆丁丑四月,随宗子谢恩来京师,寓赐第者四十三日。
《乾隆曲阜县志》:夏五月,衍圣公孔昭焕入朝。

按:此两布告录时日不同,或是四月出发而五月至京师。

冬,由京师返里后搬离孔府内宅,移居曲阜城东。

《因居记》:丁丑冬,移居东城敝庐。
东偏本陶氏故宅,独存厅事,花竹森蔚,不欲撤而新之,略为葺整,仍以因居颜之。
[⑦]

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二十岁

小除夕,作《怀人词》十四首,以记此前与之唱和诗词之友。

《斲冰词》[⑧]有“岁莫怀人词十四首,乾隆戊寅十仲春小除夕作”,所记有袁鉴、周昱、张埙、范嵩等人。

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二十二岁

中庚辰科举人。

《孔氏炊经堂支谱》:乾隆庚辰科举人。

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二十四岁

张埙到访曲阜,继涵与之参不雅观曲阜柳庄、鲁王陵等。

《斲冰词》:“东风齐着力·江眉居、朱育泉、程临川、张瘦铜同游柳庄,临川绘图,涵填词纪事,时壬午七月三日”。

《斲冰词》:“洞仙歌·壬午八月十九日,偕吟芗并辔出郭,涉沂而南,沿温泉访汉石,入于鲁恭王冢,间历旧城,由景灵宫寿陵经汉下,登楼望项王头墓,不得戾,止清泗之上,饭于红柿山庄。
王秀才亦至,相与纵饮,待月,奔跑而归,纪事四首”。

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二十五岁

生母唐氏、祖母黄氏卒。

《孔氏炊经堂支谱》:生母唐氏,泰安人,康熙五十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生,

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初五日卒,年五十。

《孔氏大宗谱》: 黄氏,大兴人……康熙十六年仲春初四日丑时生,乾隆二十八年十仲春月朔日卯时卒,年八十七。
[⑨]

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二十六岁

次子广根生。

《孔氏炊经堂支谱》:广根,字心仲,号小荭,世袭圣庙六品官,敕封承德郎,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十七日生。

广根娶戴震长女。

孔继涵《红榈书屋诗集》卷四《壬寅五月二十二日,和孙殇于痘,适刊<九章算术>竟,感念东原,题诗付儿子广根》有“经传外氏曾奢望”一句下,继涵自注曰“和孙,东原之外孙也”。

孔宪璜《孔氏炊经堂支谱》孔广根条:“配戴氏,休宁人,翰林院庶良士震长女。

段玉裁《赵、戴<直隶河渠书>辨》 云:“荭谷于吾师为执友,其子广根又吾师之婿”。

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二十八岁

抄《诗竹堂五七言古诗读本》不分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本书条下:清乾隆三十一年孔继涵抄本。
[⑩]

或于此年入都会试,并与戴震相识。

按,关于孔继涵与戴震初次相识的韶光,学界有不同意见。
二人交往的最早记载是戴震《重刊<五经笔墨><九经字样>序》:“乾隆戊子冬,曲阜孔君体生谓拓本不能家有其书,遂雕印成祑,又详加考证,别自为附焉。
”则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冬二人已相识。
陈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研究》云:“戴震与孔继涵初次相交当在乾隆二十二年戴震尚未南还,继涵已入京师时,可能性较大。
是年戴震三十四岁,孔继涵十九岁,二人长达二十年的交游,至此拉开序幕。
”[⑪]继涵初次入都年仅十九岁,仅住四十多天就返乡了,其与戴震相识的可能性不大。
戴震为二十七年举人,继涵为二十五年举人,则二人同时参加的会试应有二十八年和三十一年两次,戴震参加了这两次会试,皆不第,继涵也理应参加了这两次会试,或正是在共同参加会试之时结识。
姑暂认定为三十一年时相识。
下三十四年二人共同在京有更多交往,也是共同参加当年会试所带来的机遇。

三十三年戊子(1768)三十岁

本年夏,于钱塘张廷谟处得《南宋太学高宗御书石经残碑》拓本,后作《宋太学石经记》谈论之。

《杂体文稿卷三·宋太学石经记》:南宋太学高宗御书石经残碑,乾隆戊子之夏,钱塘张秀才廷谟为拓得,寄余,为纸七十四翻,外附明赵嘉龙刻《孝经》碑、吴讷《石经诗碑》二纸,图赞则未及也。

李遇孙《金石学录·国朝下》云:“所著《微波榭遗书》内《宋石经记》一篇,几及三千言,考证最详,言石经迁徙变置者五,其残缺散佚,皆由于此,非杨琏取之也。
”[⑫]

本年冬,刊刻《五经笔墨》三卷、《九经字样》一卷,并附自撰《五经笔墨疑》《九经字样疑》各一卷。
戴震为作《重刊<五经笔墨><九经字样>序》,并夸赞继涵考证经文存心谨严、核订精审。
张埙亦为作序(见《炊经堂友朋诗文杂稿》)。

《杂体文稿卷一·五经笔墨、九经字样序》:“乾隆三十三年纪次戊子除日,阙里孔继涵跋。

戴震《重刊<五经笔墨><九经字样>序》云:“乾隆戊子冬,曲阜孔君体生谓拓本不能家有其书,遂雕印成祑,又详加考证,别自为附焉。
……余闻而知孔君存心之谨严,其留神于小学也,好之深因此能辨之详如此。
孔君好古而知所从事,能去华取实于世之所不讲。
余读是本,核订精审,不徒有功小学而已,治经之儒,先欲识字,其必自此书始。
”[⑬]

张埙《五经笔墨九经字样序》云:“今元度《五经字样》不传,天佑斯文,以孔君一卷之书当之…古今著述,灵异不泯,非有时也。
”[⑭ ]

按:《五经笔墨》三卷,唐张参撰;《九经字样》一卷,唐唐玄度撰,此二书原附刊刻于《开成石经》之后,明嘉靖时因地震,与《开成石经》俱有损,乾隆中马曰璐得宋拓本,刻马氏本,虽为完本,但有不少讹误之处,继涵遂据通畅本及马本加以校订重刻,并将其订正记撰成《五经笔墨疑》《九经字样疑》两书。
后人对继涵此书评价颇高,民国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此书云:“据是编以校其所刊《五经笔墨》,乃知其所弥补,无一不有所本,而于马本可补原石之损字,因疑宁阙,尤为不苟。
其核订之善,于是编可以征之。
”[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五经笔墨疑》误为三卷,实为一卷。

三十四年己丑(1769)三十一岁

春至京师参加会试,居寿云簃,与戴震见面,得戴震赠其与卢文弨论《大戴礼》书二首。

《杂体文稿卷一·夏小正考异序》曰:“己丑春,见戴君东原于京师,与论文者二昼,因出其与卢侍讲论《大戴礼》书二首,遗余以为别。
余受而读之,中论'夏小正'者十有三事。

按:此书二首即《戴东原集》卷三之《与卢侍讲召弓书(庚辰)》《再与卢侍讲书(辛巳)》。

刊刻《京师太学堂讲义九种》

按:据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是书乃孔继涵所编,台湾中心研究院历史措辞研究所藏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三十六年辛卯(1771)三十三岁

中辛卯科进士,与程晋芳、邵晋涵、周永年及从侄孔广森等同榜。
授户部主事。

《乾隆曲阜县志》:五月大雨水,授新进士孔继涵户部额外主事、孔广森翰林院庶良士。

中进士之后,继涵常驻京师,与戴震、卢文弨、钱大昕、翁方纲、朱筠等多位名流交游。

《因居记》:数过从者,钱塘卢抱经文弨、嘉兴钱晓征大昕、休宁戴东原震、程瑶田易田、长洲胡东表士震、大兴朱笥河筠、歙(县)程鱼门晋芳、杭郡邵二云晋涵、鹤庆李仙崖根玉、兴化任幼植大椿、桐城姚昔抱鼐、历下周林济永季、扬州罗金牛聘、吴张瘦铜埙、汪明之元亮,䜩集个中。

三十七年壬辰(1772)三十四岁

夏,从程晋芳处借《三国志》六十五卷,校并跋。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录继涵手跋:壬辰之夏,借程选曹鱼门同年本,缺首册,丙申之夏,程乃检出付誊。
[⑯]

按:程晋芳,字鱼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好求异书,家藏五万余卷。
四库馆开,奉诏供献藏书350余种,任命183种,以荐为纂修官。

三十八年癸巳(1773)三十五岁

仲春,诏开四库馆,命翰林诸臣取院中所储明嘉靖间重录《永乐大典》分种编辑,戴震、翁方纲等在纪昀的举荐下入四库馆任纂修。
继涵常常通过他们借抄宫中古籍,故孔氏藏书中多珍稀抄本。
孔继涵抄书不但是大略的抄录,还精心订正,亦多有题跋。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云:孔氏于四库馆各家进本所抄甚富,往人(往)托朋侪代为订正,如《元和郡县志》属赵待诏东校,此与《新定九域志》属周有喷鼻香校也。
[⑰]

六月十六日,乾隆帝敕令弥补朱彝尊的《日下旧闻》,编为《日下旧闻考》,由于敏中等主持,继涵充《日下旧闻考》纂修。

按:《日下旧闻》系朱彝尊编纂的关于京城地区的方志,《日下旧闻考》在朱书根本上大量弥补,分星土、世纪、形胜等15门,是清代所编的最为丰富的北京地区文献搜集。

六月三旬日,作《隶续跋》。

《杂体文稿卷二·隶续跋》云:乾隆癸巳六月晦日,书于青棂书屋北窗蕉下。

十一月八日,于京师琉璃厂购得汲古阁本《后汉书》,校并跋。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录孔继涵跋云:此本何义门于康熙三十年批校,敦复于乾隆十三年誊教,予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一月八日冬至癸卯日得于京师琉璃厂之五柳居陶氏,计已七十有三年亦。
孔继涵记。
[⑱]

十一月十五日后,作《重刊赵注孟子跋》。

跋云:癸巳之秋…是岁十一月望后阙里孔继涵识于小时雍坊太仆寺街之寿云簃。

十一月,从钱坫处借《永乐大典》本《春秋繁露》,校并跋。

《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录继涵跋云: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一月,借钱献之校《永乐大典》本重校一过,凡四日讫。
孔继涵记于京师贝荫胡同。
[⑲]

按:钱坫,字献之,号十兰,江苏嘉定人,钱大昕侄。
精地理、笔墨训诂之学,工篆书。
着有《史记补注》《论语后录》等。

是年,于徐灊云处借抄《大金国志》四十卷。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史部·杂史类》著录此书,并录继涵跋云:乾隆卅八年借抄自徐灊云编修处,己亥三月廿八日复抄杭跋于末。
誧孟记。
[⑳]

抄《莆阳知稼翁文集》十一卷《词》一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本书条:宋黄公度撰,清乾隆三十八年孔继涵抄本。
[21]

三十九年甲午(1774)三十六岁

夏,从翁方纲处得《校官碑》、元至顺间单禧刻《汉校官碑释文》拓本。
五月十九日,刊刻成书,作《校官碑并单禧释文跋》,并补释四字:“志学典谟”之志、“雅容式闲”之式、“赋仁义之风”下是“备达”二字。

《杂体文稿卷二·校官碑并单禧释文跋》云:乾隆甲午之夏,假得《校官碑》、元至顺间单禧刻《汉校官碑释文》拓本二翻于正三翁学士许。

玄月二十六日,张埙与王念孙、任大椿等约定赴玉皇庙赏菊,邀约继涵,然继涵因故未能践约。

张埙有诗记此事:《玄月廿六日,同陈竹庵上舍、王怀祖孝廉、钱献之明经玉皇庙看菊,任子田祠部后至,孔荭谷农部未来》。

又有与翁方纲、程晋芳、张埙、宋铣、钱坫等人在晟元墨妙轩批驳明宣宗《鹦鹉林檎横幅》画。

张埙有诗记此事:《招同程鱼门铨部、翁覃溪学士、宋小岩太守、徐西湾编修、孔荭谷农部、钱献之上舍,集升元墨妙轩,赋明宣宗仿宋徽宗鹦鹉林檎横幅》

继涵《红榈书屋诗集》卷三有诗《宣和鹦鹉林禽图》。

抄《山居新语》四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本书条:元杨瑀撰,清乾隆三十九年孔继涵抄本。
[22]

四十年乙未(1775)三十七岁

三月二十三日,翁方纲、钱载、孔继涵、孔广森、冯敏昌小集诗境轩,同不雅观颜崇槼藏芊子戈。
[23]

十月八日,孔继涵展示明衍圣公《振鹭集》墨迹册子给翁方纲,翁方纲作跋其后,并以“振鹭集”题于册首。
[24]

按:《振鹭集》,明陈镐编辑。
《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存目著录,云:“弘治十六年,孔子六十二代孙袭封衍圣公孔闻韶入觐京师。
事毕将还,朝臣咸赋诗赠行。
……镐时为山东提学副使,乃合而梓之。
以圣系出自殷后,故以振鹭为名。
”[25]

秋,借得《西岳西岳庙碑》拓本,临摹碑文并作《西岳西岳庙碑跋》。

《杂体文稿卷二·西岳西岳庙碑跋》:乾隆乙未之秋,久霖快晴,临于京邸小时雍坊之寿云簃,并记。

本年,从有名藏书家处抄录古本、珍本文籍多部。

《传书堂藏善本书志》集部著录《元宪集》四十卷,录继涵跋云:乾隆乙未闰十月,借到刘岸淮(湄) 同年本,抄校于小时雍坊寓。
继涵记。
[26]又同书史部著录《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周有喷鼻香跋云:乙未冬,农部假抄两浙进本,出以属校而未得暇也。
今冬十月校《天地记》竟,姑从事焉。
[27]又同书史部著录《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录继涵跋云:乾隆乙未之冬,自周书昌编修许,得见浙江省经进遗书寿松堂孙仰曾家抄本,云缺七卷,即从秀水朱氏本录出,假归写之所阙之卷……丙申仲春,将为装缉,因识得书之由,并录朱跋于上。
十八日,春阴欲雨。
孔继涵记。
[28]又同书集部著录《石初集》十卷附录一卷,录继涵跋云:乙未闰十月二十九日从周书愚同年处抄校。
[29]又同书集部著录《墙东类稿》二十卷,录继涵手跋:乙未十一月十七日抄得,这天大雪数寸。
[30]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著录《西陲笔略》一卷、《绍兴采石大战始末》一卷,云:宋员兴宗撰,清乾隆十四年孔继涵家抄本[31]。
又同书子部著录《守城录》二卷,云:宋陈规撰,清乾隆四十年孔继涵家抄本。
[32]又同书集部著录《日涉园集》五卷,云:宋李彭撰,清乾隆四十年孔继涵家抄本。
清孔继涵校并跋。
[33]

是年,翁方纲有诗《瑞云岩石纂诗,为孔荭谷户部作》;张埙有诗《孔荭谷户部招同翁覃溪、吴泰交二翰林、程鱼门、陈伯恩、姚姬传、洪素人四部曹、戴东原、邵二云二征君小集寓斋,同赋高丽茶花》。

四十一年丙申(1776)三十八岁

四月十五日,同翁方纲、张埙等人至慈寿寺赏娑罗树花,后到继涵青棂书屋不雅观《光尧阁石经》,张埙约用其《看芍药诗》韵作诗。

《红榈书屋诗集》卷四有诗《丙申四月十五日,同翁覃溪学士、张瘦铜舍人、吴蓉堂编修、周漵明孝廉、儿子广栻游慈寿寺,看娑罗树花,寺有明慈圣太后画像,归饮青棂书屋,同不雅观<光尧阁石经>,瘦铜约用其<看芍药>韵》。
张埙《凤皇池上集八》有诗《慈寿寺塔下看娑罗树花,寺有前明孝定太后画像归集荭谷寓斋,不雅观宋石经》五首。

玄月,作《礼记注疏》跋。

《藏园群书经眼录·经部一》著录《礼记注疏》载此跋云:乾隆四十一年秋玄月己巳朔,孔继涵记于京师小时雍坊李阁老胡同之寿云簃。
[34]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著录《礼记注疏》云:乾隆四年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本,清孔继涵跋并录清惠栋跋,清孔广栻校。
[35]

十一月十九日,翁方纲与继涵不雅观黄易所寄来的北岳庙碑。
二十五日,与张埙饮于陈崇本寓斋,不雅观陈崇本所藏墨块。

《传书堂藏善本书志·阆风集》录继涵手跋:丙申十一月十九日校。
这天,翁覃溪学使将黄小松所寄北岳庙碑来(卷三后);二十五日,同吴县张瘦铜埙饮商丘陈伯恭崇本寓斋,不雅观所藏墨九十七铤,有三入洛阳墨半笏,旁有良常澍题名。
……二十七日灯下校,借刘编修芷林《大典》本抄。
[36]

本年抄书校书成果颇丰,包括《郑学五种》五卷(《驳异义》一卷、《箴膏肓》一卷、《起废疾》一卷、《发墨守》一卷、附郑小同撰《郑志》一卷)。
《绍陶录》二卷。
宝佑四年登科录》一卷附一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
《李侍郎经进六朝通鉴博议》十卷。
《雪山集》十二卷。
《阆风集》十二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著录《郑学五种》五卷,云:乾隆四十一年孔继涵家抄本,清孔继涵校并跋。
[37]又同书史部著录《绍陶录》二卷,云:宋王质撰,清乾隆四十一年孔继涵家抄本,清孔继涵校并跋。
[38]又同书史部著录《宝佑四年登科录》一卷、附一卷,云:清乾隆四十一年孔氏青棂书房家本,清孔继涵跋。
[39]又同书集部著录《雪山集》十二卷,云:宋王质撰,清乾隆四十一年孔氏微波榭抄本,清孔继涵跋。
[40]

《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史部著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并录继涵跋云: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巡抚三宝进鲍士恭家抄本。
订正精审,因俱誊抄……乾隆四十一年丙申玄月廿六日甲午,誧孟孔继涵记。
[41]同书史部著录《李侍郎经进六朝通鉴博议》十卷,并录继涵手记云:从胡待诏东表兄假得鲍士恭进本,丙申玄月初四日抄完。
[42]

约于此年开始刊刻《算经十书》。

按,戴震《九章算术跋》:“今秋之仲,曲阜孔君体生访求得算书多少卷,系毛氏扆影摹宋刻者。
”[43]继涵《算经十书序》云:“今得毛氏汲古阁所藏宋元豊京监本七种,又假戴东原来生所辑《永乐大典》中《海岛算》《五经算》而十书备其九,旧附一,今附三,而并梓之。
”戴跋是为屈曾发刻《九章算术》所作,“屈刻本刻于丙申(1776),戴震为之撰跋当在是年。
”[44 ]故戴震所谓今秋之仲,当是丙申之仲,则其刻算经十书应该在丙申仲秋之后,姑暂系于此。
又微波榭本算经十书之《孙子算经》、《九章算术》后有“大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秋,阙里孔氏依汲古阁影宋刻本重雕”字样,当系后人误增。

算经十书为《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阳侯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十部著名数学著作,《缀术》早已亡佚。
后人对其所这套书评价颇高,诸可宝《畴人传三编》云:自东原氏表章古籍而后,唐典帖算之书,复显于世。
苟无户部刻以传,亦安必其盛行至今乎?尝谓无朱刻、祁刻,而二徐说亡;无孔刻,而十经之书终熄。
但是六书九数之孑存也,户部之功又岂出学士相国右哉?[45]

四十二年丁酉(1777)三十九岁

四月十三日,李文藻赠光孝寺南汉两铁塔拓文,黄易寄不雅观钱宏俶金涂塔瓦拓本、魏景初铜帐钩拓本。

《张于湖集跋文》:乾隆丁酉四月十四日校。
……前一日,李素伯文藻贻光孝寺南汉两铁塔拓文,黄小松易寄不雅观钱宏俶金涂塔瓦拓本、魏景初铜帐钩拓本,

把玩周复,殊快也。
[46]

按:李文藻,字素伯,益都(今属山东省青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好书,嗜金石,藏书数万卷。

四月十七日,翁方纲邀孔继涵同拓法源寺金明昌二年碑,时李文藻也来不雅观,偕啜茶于僧寮,听谈潭柘界台之胜。
晚饮于青堂书屋,并不雅观闵惇大所藏《甲申十年同年图》卷子。
[47]

四月二十七日,与翁方纲在青棠书屋不雅观《汉石经》残字拓本。

五月二十七日,戴震去世,孔继涵并写信奉告段玉裁。

段玉裁《戴东原来生年谱》:“丁酉五月二十七日晡时(即申时,下午3时至5时),时师长西席寓崇文门西范氏颖园。
孔户部于是月三旬日发书至蜀,云月之二十二日,在东原来生寓中坐,间见封新刊《九章算术》奉寄。
后三日,金辅之榜、洪素人朴两兄来云东原来生服黑山栀一两,吐后病即剧。
初闻疑甚,前见作吾兄札时,精神朗澈,又将泚笔为王廷相作《伤寒论注序》,非病瘃者,乃竟于二十七日晡时不可作矣。
斯人而去世,何痛如之。

戴震去世后,继涵即收其文稿,为之付梓,刻为《戴氏遗书》,共十五种。
是年刊刻有《原象》《原善》《声类表》《杲溪诗经补注》《毛郑诗考证》。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微波榭刊本《戴氏遗书》,共十五种,分别是《毛郑诗考证》四卷、首一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考工记图》二卷,《孟子字义疏证》三卷,《声韵考》四卷,《声类表》九卷、首一卷,《原善》三卷,《原象》一卷,《续天文略》二卷,《水地记》一卷,疏证《輶轩青鸟使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策算》一卷,《勾股割圆记》三卷,《文集》十卷,并有戴氏校《水经注》。
《原象》卷尾记“乾隆丁酉六月刻”,《声类表》卷尾记“乾隆丁酉夏六月刊”,《杲溪诗经补注》卷尾记“乾隆丁酉秋七月刊”,《毛郑诗考证》卷尾记“乾隆丁酉八月刊”,《原善》卷尾记“乾隆丁酉八月刊”。

八月初十,点校完毕《三国志》六十五卷,十一日作跋。

《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录孔继涵跋,据此跋,继涵自乾隆三十七年得此书,期间陆续点校,至乾隆四十二年方点校完毕。
云:乾隆丁酉八月初旬日点完,自壬辰起已历六年矣。
[48]

八月,与翁方纲研讨石经碑文。

“小松(黄易)持汉残碑,'自然之性'如斯无缺者百有十字,又可辨者十,不可辨者三,钩摹存之。
适荭谷以一本来示,盖重摹镵刻也,已少数十字矣,并记之以俟考。
”[49]

八月,王昶文宴于京郊陶然亭,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程晋芳、孔继涵等四十余人应邀赴会,此唱彼和,为都中盛事,孔广森撰序记其颠末。
[50]

孔广森《丁酉八月陶然亭宴集序》:粤以在丁之岁中卯之辰,载酒来游,朋旧式宴……斯瑶席,盖与会者五十余人,而应试者居大半焉。
[51]

十月,因嫡母有心疾而告归养。
翁方纲作《送孔荭谷农部请养归曲阜二首》赠别继涵。
继涵归乡后,在曲阜县城东北购入一所元代所建“聚芳园”宅邸,中有“微波榭”,继涵甚爱此榭,遂将其所刻、抄丛书命名为“微波榭丛书”。

《因居记》:丁酉十月,得告奉母归养。
……城东适有废圃,为元时曲阜世尹克钦之聚芳园址,因其废而有之,是在戊戌之几……右之杰然翚翥者,微波榭也。

是年连续抄校古籍,计有《纪元韵编》等九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著录《纪元韵编》五卷:清沉心醇辑,清乾隆四十二年孔氏微波榭抄本。
[52]又同书史部著录《吕忠穆公年谱》一卷《勤王记》一卷《遗事》一卷《逢辰记》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继涵家抄本,清孔继涵校并跋。
[53]又同书史部著录《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附录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孔氏青棂书房抄本,清孔继涵跋。
[54]又同书史部著录《今水经》一卷:清黄宗羲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继涵家抄本,清孔继涵跋。
[55]又同书史部著录《水地记》三卷:清戴震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继涵家抄本,清孔继涵跋。
[56]

《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子部著录《金楼子》六卷录继涵跋:丁酉玄月初六日,雨窗校……玄月辛未,自圆明园归,校是书竟。
风日甚佳。
[57]又同书集部著录《张于湖集》八卷、附录一卷录继涵跋云:抄自浙江巡抚三宝进璜川吴氏藏本,乾隆丁酉四月十六日校,这天遣赵仆东归。

《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著录《晓庵遗书》一卷:清孔氏写本。
有跋录后:乾隆丁酉秋玄月,在京师借周林汲编修本携归录副。
正月十三日两窗记。
誧孟。
[58]

《孔子故里著述考》记《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沉下贤文集》十二卷云:唐沈亚之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继涵家抄本,孔继涵校并跋。
[59]

四十三年戊戌(1778)四十岁

是年春,将已刊刻的《戴氏遗书》寄予卢文弨,卢文弨为之作序。

卢文弨《戴氏遗书序》(戊戌):东原在馆校订《大戴礼记》《水经注》《五经算术》《孙子算经》等书,既已官为版行,而其遗书尚多,或不免有零坠之患,意独窃窃然虑之。
今年春,得曲阜孔君荭谷书,则已为之开雕,以其先成多少种寄余,余于是大慰东原于是乎为不亡矣。
[60]

五月,校《研北杂志》二卷。

《藏园群书题记》录继涵跋:乾隆戊戌五月,借桂馥本校。
抄本,页十行,行字二十,廿六日乙酉记,誧孟。
[61]

是年,翁方纲有诗《荭谷寄孔庙汉碑》。

四十四年己亥(1779)四十一岁

刊刻《戴氏遗书》之《考工记图》《声韵考》。

《考工记图》卷尾记“乾隆己亥秋重刊。
”《声韵考》卷尾记“乾隆己亥小除夕前重刊。

《戴氏遗书》中其他几种,如《孟子字义疏证》《东原文集》《水地记》《续天文略》《方言疏证》未记韶光,但大体都是从乾隆四十二年开始刊刻,至四十四年刊刻完毕。

四十五年庚子(1780)四十二岁

正月二十六日,嫡母熊氏卒。

《孔氏大宗谱》:熊氏,孝动听,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赐履第六女,诰封宜人,晋封太恭人,康熙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卒,年七十六。

仲春三旬日,同戚学标出城游乐。

《红榈书屋诗集》卷四有诗《庚子仲春三旬日,同戚鹤泉出城,由长松亭沿沂而东至逵泉,不雅观至元石幢,登郊台,遂至旧县城北看桃花,饮于春及园,幢刻记并诗,同鹤泉次韵》。

按:戚学标,字翰芳,号鹤泉,浙江太平人,乾隆四十三年曾应孔继涵邀聘至孔府任教,教授孔广栻、孔广根等人。
着有《汉学谐声》《毛诗证读》。
戚学标为孔广栻所作《孝廉孔君一斋墓志铭》云:“余示知户部,尝延教君。
比户部卒,更以君兄弟托。
凡三至君家,前后同几席五载,于分为师生,于谊犹父子。

是年,卢文弨有《与孔荭谷继涵书》(《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与之磋商刊刻《郑志》的优缺。

四十六年辛丑(1781)四十三岁

五月,作《同度记序》。

《续修四库全书》1045册有影印《同度记》抄本,序曰“乾隆庚寅[62]闰五阙里孔继涵。

玄月二十二日,作《因居记》。

《杂体文稿》卷三收录《因居记》,曰:辛丑玄月廿二日。

四十七年壬寅(1782)四十四岁

五月,《九章算术》刊刻完毕,因之感念戴震。

《红榈书屋诗集》卷四有诗《壬寅五月二十二日,和孙殇于痘,适刊<九章算术>竟,感念东原,题诗付儿子广根》。

是年五月至次年八月,张埙乞假还乡,路子曲阜,继涵在聚芳园设宴招待张埙。

按:张埙《乞假集上》有诗《孔荭谷农部置酒众芳园》,但其到曲阜未有明确韶光,《乞假集上》记为壬寅五月至癸卯七月。
此众芳园应即聚芳园。

是年,卢文弨有《答孔荭谷书》,与继涵研讨其《五经笔墨疑》《九经字样疑》。

《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一《答孔荭谷书》(壬寅):日望足下惠音,久不见到,故知中间必有阻滞。
今八月杪,始领手教及佳刻各种,如餧人之得食,喜极不可言。
[63]

四十八年癸卯(1783)四十五岁

八月,作《春秋地名考》,孙承位代为缮写。

按:据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是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原稿清本,卷中有“乾隆癸卯八月六日孙承位抄”一行。
卷首有自序曰:“嗣杜氏为春秋地名之学,存于今者,莫最于宋程公说《春秋分记》之《疆理书》……因取经传中与地名相涉而杜氏所未及者,暨杜氏所阙及杜之讹者附之后。
乾隆癸卯秋八月孔继涵识。

冬,卢文弨自太原南还,路子曲阜,拜访继涵,两人共赏汉隶。
是时继涵已病。

卢文弨《孔荭谷户部哀辞并序》(甲辰):昨岁冬孟,文弨自太原南还,过鲁访君,盖不相见者,星一终矣。
留余止宿,示余以汉隶,借我以佳本,饷我以新刻。
微见君容黯黮而多涕,劝君宜少近药饵,然亦不图有朝夕虞也。
[64]

十仲春十八日卒,葬入孔林,位于孔林内东北角清代墓葬群区,碑阳题曰:“皇清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户部河南司主事加二级战功加一级、孔子六十九代孙体生师长西席墓”,碑阴为卢文弨所作之哀辞,即《抱经堂文集》所收之《孔荭谷户部哀辞并序》。

《孔氏炊经堂支谱》:(乾隆)四十八年十仲春十八日卒,年四十五。

孔继涵去世后,好友多方哀悼。
翁方纲有联挽之,云:“海内论交,无若孔融好士;平生著录,不徒中麓藏书。
”为其撰墓志铭(《复初斋文集》卷十四《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户部河南司主事孔君墓志铭》)。
张埙有诗《小松藏宋拓“范巨卿碑”,荭谷借寄京师,乞同人题咏。
碑未还而荭谷已殇。
覃溪装其遗札碑后,并寄小松二首》,又有诗《删亡友荭谷遗诗为四卷,其子伯诚刊刻已成,送看印本》。

孔继涵年仅四十五岁,英年早逝。
在其短暂的生平中与书有密切关系,藏书、刻书、抄书、校书霸占了他的大部分生活,在保存和整理古代文籍方面做出了主要贡献,他抄、校、刻的许多书后来都成为古籍善本,惠泽后学。
他以其分外的家世和身份,得以打仗戴震、翁方纲、卢文弨等当时许多社会名流和大学问家,融入当时的学术主流文化圈,在当时许多热门学问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的研究,清代小学家研究古笔墨,多侧重于上古的甲骨文、篆文等,对中古期间的笔墨成果每每忽略,孔继涵对《五经笔墨》和《九经字样》的订正和刊刻,丰富了清代小学的内容,对清代笔墨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他所作《水经释地》考证《水经》中诸水所经由的州郡、国邑、山川的地名问题,详述其地名的历代沿革,开《水经》地名考释之先河,在《水经》学史上具有主要意义。

参考资料:

[①]孔继涵《杂体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60册,第436页。

[②]孔继涵《杂体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60册,第436页。

[③]孔继涵《杂体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60册,第437页。

[④]李伟《张埙年谱》,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3页。

[⑤]张埙《竹叶庵文集·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49册,第117页。

[⑥]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四,退耕堂本。

[⑦]孔继涵《杂体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60册,第437页。

[⑧]孔继涵《斲冰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本第395册,第140页。

[⑨]孔宪璜《孔氏大宗谱》,第42页。

[⑩]《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76页。

[⑪]陈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70页。

[⑫]李遇孙《金石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94册,第33页。

[⑬]戴震《戴东原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4册,第531页。

[⑭]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601页。

[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33页。

[⑯]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⑰]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321页。

[⑱]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⑲]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⑳]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8页。
注:《四库全书》馆徐姓编修为徐如澍,然徐如澍之字型大小未有“灊云”者,此处未明。

[21]《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2页。

[22]《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5页。

[23]沉津《翁方纲年谱》,台北:中心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79页。

[24]沉津《翁方纲年谱》,台北:中心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82页。

[25]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公民出版社,2000年,第5243页。

[26]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

[27]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321页。

[28]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

[29]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

[30]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322页。

[31]《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0页。

[32]《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1页。

[33]《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5页。

[34]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5页。

[35]《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36]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37]《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38]《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65页。

[39]《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8页。

[40]《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4页。

[41]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401页。

[42]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

[43]汇校本877页,

[44]汇校本878页注3

[45]阮元等《畴人传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671页。

[46]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47]沉津《翁方纲年谱》,台北:中心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03页。

[48]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49]沉津《翁方纲年谱》,台北:中心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07页。

[50]王章涛《王念孙·王引之年谱》,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0页。

[51]孔广森《骈俪文》,仪郑堂藏《顨轩孔氏所著书》第十册,卷二。

[52]《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9页。

[53]《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71页。

[54]《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7页。

[55]《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8页。

[56]《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9页。

[57]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九卷》,杭州:浙江教诲出版社,2009年,第567页。

[58]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0页。

[59]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679页。

[60]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3册,第84页。

[61]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96页。

[62]旁书“辛丑”二字。

[63]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2册,第720页。

[64]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3册,第84页。

作者简介:崔伟芳(1989-),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及地方文化。

原刊于《孔子学刊》(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