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丹丹 文/图

走进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劳动小区杨本杰师傅家里,客厅展柜摆满了钟楼、戏楼、龙船、宫灯、蝈蝈笼等竹签扎刻作品,这些都是他保重的“宝贝”。
杨师傅从事扎刻工艺15年,大大小小的作品有上百件。

竹签建筑设计理念 常见问题

●一只蝈蝈笼开启扎刻之路

“我不吸烟、不饮酒、不打牌,唯独钟爱手工活。
”杨本杰今年63岁,是西安电缆厂退休职工。
退休前,他在厂里做了20多年钳工,养成了随时随地修理、改造各种物件的习气。
业余韶光,他总喜好动手制作一些小物件,家里的桌椅、花架都是他改造的。
“既是事情又是习气,久而久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退休往后,他将这种专长用于扎刻技艺。
2004年,杨本杰的孩子到外地读大学,他就琢磨着给自己找点儿活。
杨师傅平时喜好养鸟、玩蝈蝈,以前还制作过鸟笼。
有一次他去西仓集市闲逛,瞥见有不幼年商贩在卖蝈蝈笼子,他以为自己也可以考试测验着做,回家后就开始动手。

杨师傅的老伴儿支持并尊重他的爱好,任他在家里“玩儿”。
家中6平方米的阳台被杨师傅改造成了“扎刻事情坊”,一台钻床、一把刻刀便是他的“家伙事儿”。
杨师傅选用织毛衣的10号竹签做蝈蝈笼子,经由一段韶光摸索,他成功制作了一只小型蝈蝈笼子,长、宽各5厘米。
落成后,他的扎刻“处女座”成为养了两年蝈蝈的“家”。

  ●2000根竹签搭出“高楼”

随着对蝈蝈笼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杨师傅对扎刻艺术愈加痴迷,开始思考如何将蝈蝈笼子做得更精美、更繁芜。

经由反复考试测验,杨本杰终于做出了较为空想的组合式蝈蝈笼。
2006年,杨师傅耗时两个月,用2000根竹签搭出一座1.8米高的25层“楼”,这是他为蝈蝈们新建的“家”,37间“宿舍”,可供37只蝈蝈同时“入住”。
整栋“高楼”不用一绳一线,完备利用中国古建筑中“自锁”的榫卯工艺,靠构件相互间的咬扣搭建成形,“楼”顶再饰以中式挑檐,活脱脱便是一座古喷鼻香古色的阁楼。

“手上这些老茧因此前上班做钳工磨的,这边的新茧是最近做蝈蝈笼子磨的。
”只管如此,杨师傅依旧乐此不疲。
做出的成品多了,他还会带一些扎刻作品去西仓集市卖,许多外国游客看了以为新奇,纷纭购买。

●希望扎刻技艺传承光大

杨本杰还将扎刻工艺延伸到古建筑领域,他上网搜一些古建筑的图片资料研究,还拜访钟楼、城墙、永宁门,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构造。

“最繁芜、耗时最长确当属这个仿白鹿原戏楼。
”杨本杰一边先容一边说,为了将白鹿原戏楼每一个细微的布局都扎刻完全,他多次到白鹿原不雅观察、拍照,任何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他还专门请设计师将戏楼的三维立体图画出来,对照图纸不断摸索。
“每处连接都不能出错,否则就得重新开始。
”杨本杰精挑细选竹签,再经由浸泡、火烧、定型等步骤,历时4个多月,这座戏楼才扎刻完成。
细细不雅观详,戏楼台基、筒瓦、檐柱、耳房每一个细节惟妙惟肖,连门楹的雕刻都清清楚楚。

杨本杰扎刻的钟楼、四合院、永宁门等古建筑还在西安新艺术中央、西安群众艺术馆参展,让更多人理解到了扎刻这项工艺。
2013年,杨本杰成为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仿古建筑、蝈蝈笼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受邀成为“永兴坊非遗戏院”的主讲高朋,现场为大家讲授扎刻技艺。

“我希望扎刻手艺可以一贯传承下去,曾想教给儿子,但是他现在在新疆当兵,回来的韶光不多。
现在就想连续研究扎刻,做出更精美作品。
”杨本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