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柱子上能否加一组楹联,让不雅观众一眼读懂戏台的故事”“可否参考其他戏台,在背景墙面考试测验一些浙味的戏曲图案”……
9月15日,之江文化中央又是预约爆满的一天。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楼的古戏台前,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正在和场馆卖力人商量着如何让这座精美戏台的外不雅观变得更有“文化味”。
黄滋是戏台设计团队卖力人,他和一支来自海宁、均匀年事65岁的营造团队共同把一座戏台放进一座建筑,实现海内博物场馆中绝无仅有的“创举”,背后的故事值得说道。
“非遗之眼”古戏台
纯手工搭建“空中楼阁”
古戏台位于省非遗馆的三楼,那是一处挑高层,打通了三四两层楼,能够容纳近200人不雅观看演出。透过宽32米、高12米的“非遗之眼”方形巨型玻璃窗,戏台对外呈现出“空中阁楼”的样子容貌。
据悉,整座建筑采取了浙江地区常见的单檐歇山式,通面宽11.8米,通进深6.6米,通高8.9米,12根柱子支撑,25组斗拱承上启下,呈现出“凸”字型平面,前台三面洞开为演出舞台,两侧设高下场通道用于登场、退场,由来自海宁逸致木艺有限公司的古建筑营造团队施工完成。
团队卖力人许立峰见告,戏台主体采取非洲柚木,全部为榫卯构造搭建,舞台中心顶部的鸡笼顶藻井则利用了被称为“万木之王”的缅柚。不同于普通戏台,这座建筑的屋面飞檐戗角多达10个,共制作螭吻3对,瓦将军20座,建筑规格极高。
项目正式开工前,许立峰带着两位老师傅耗时70多天动手先制作了一个1:10的模型,期间三人还专门赴山西拜访了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吃透了整座戏台的整体构造。
2020年年底,古戏台开始了部件制作。但受疫情影响,末了留给现场搭建的韶光只有短短两个月,是进馆最迟的大件。由于大型起重设备不能入馆,每根几百到上千斤重的木柱都得通过人工搬运。今年6月份开始,20多位搭建师傅和搬运工人一起用时35天,把木料和瓦作一点点运入馆内安装。“不仅是建筑外型参考古代,连搭建过程也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人的方法。”许立峰打趣道。
古戏台进入瓦作环节时,杭州已经入夏。只管师傅们开工早,但当阳光透过“非遗之眼”洒入室内,戏台屋顶的温度足足比戏台下面赶过3℃。许立峰说,暂时安歇的师傅头件事便是摘下安全帽,汗水像开闸似的往下淌。
如果身为一名讲解员,哪些戏台特点最值得为游客们说道?用黄滋的话说,每一处细节都很完美,能够完全展现中国木建筑真正的营造工艺。“中国古建筑每每把利用和装饰融为一体,每个部件、构造、线条都颇具美感,是工匠们一凿一刻完成的艺术品。戏一开场,你的耳朵在聆听幽美曲调,你的眼睛在欣赏一件大艺术品。”
均匀年事65岁
许多老匠人再度出山
整座戏台哪些地方最值得一看?许多人近间隔端详时,每每会被戏台中心的藻井所吸引。
这个由19层共456个小斗拱穿插承托而构的螺旋上凸式屋顶,由于形如民间养鸡的竹编笼子,俗称鸡笼顶,在浙江不少地方的戏台都能遇见。这口“井”的零件,由64岁的李卫国带领木工班组耗时两个月完成制作。每个斗拱外不雅观上看似相同,但实则都独一无二,角度差的规格仅在一度旁边,稍有偏差极易报废,制作前都要经由精确打算。
许立峰见告,古人认为这种形若水井的屋顶能压火,其余藻井还有拢音浸染,达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戏台虽不大,但对工艺和木料的哀求极高。为了展示真正的中国木建营造技艺和非遗特性,许立峰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就格外存心,不仅约请许多已经退休的老匠人“返聘”,还重新昌“挖”来6位木工能匠,“做木建,最须要能够闇练利用传统工具的木匠,现在有踏实基本功的已经不多了。”许立峰说。
除了64岁的李卫国担当木工班组组长,许立峰还请来年过七旬的老师王继康担当总顾问,以及约请67岁的王尧庭担当瓦作班组组长。近50人的团队中年事最大的74岁,最小的58岁,均匀年事达到65岁。此外,主体采取了高密度高油脂的赞比亚柚木,不怕虫蛀也不易开裂,每根质料都代价数万元,是2021年许立峰带着老师王继康亲自前往张家港,用时两天精心挑出了43根。
全体戏台的安装总用时35天,而泥瓦施工就占了30天,其难度在于屋脊的翘脚角度和瓦片的固定,这也是王尧庭自认为从业近50年来难度较高的一次。
“由于戏台规格高,屋顶不仅要做十个飞檐戗角,而且瓦片由于屋面陡峭还须特殊加固,以是较为费时。”王尧庭见告,每个戗角的形状须要向上波折形成线条流畅的90度弧度,极为磨练工匠技艺,此外每列瓦片的底瓦都采取胶泥加固防止滑落,也增加了工序。
据悉,这支成立于1982年的营造团队由老师王继康一手创建,2013年起许立峰接手管理。近几十年来,团队参与了海宁海神庙、占鳌塔、徐志摩故居、盐官孔庙学宫、灵隐寺云中轩等有名木建筑的修缮或复建,并为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制作全构造的古建筑模型,其宗旨便是用最传统的手工办法打造最纯洁的中国木建筑。
“虽然机器也能制作精美的木构建筑,但古建文物如果离开了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影象和灵魂也就消逝了。”许立峰说。
戏台原是浙江古建样本
屋瓦竟是“四世同堂”
为何要费尽心思,考试测验把一座古戏台放进非遗馆内?
“在农耕文明深厚的中国,戏台是村落庄与人、人与人互换最密切的场所之一,充满了烟火气和人间温馨。楼台笙歌的嘈嘈切切、民俗祭奠的盛大荟萃、节庆娱乐的红火热闹,都可以保留在这一方面精细的建筑中,其社会意义不亚于祠堂。”黄滋认为,浙江是戏曲发达的省份,因此古戏台在设计之初就并非一个纯挚展品的观点,不仅是中国古建筑形制的宝贵样本,也是演绎浙江丰富戏曲非遗文化的舞台空间。
兼容,是黄滋授予这座戏台的关键词。“这座戏台可谓是浙江各地非遗的集大成者。在外型上,我们参考了吴越、宁绍、瓯越、古婺州、徽派、台州等浙江六种传统建筑文化和样式,像柱础石的外型就取自瓯越文化,戏台正前方两侧的小狮子借鉴了乐清黄杨木雕技艺,而三条正脊上牢牢‘咬’着的螭吻则在各地建筑都能遇见,象征镇邪、压火。在制作上,我们力求每个步骤和细节都利用传统工具和工艺来完成,表示非遗文化特色,像15000片屋瓦选用来自嘉善的小青瓦,都是从已拆迁老宅的旧瓦,厚度且材质较好,‘年事’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已经由百岁,可谓‘四世同堂’,都经由传统非遗工艺重新烧制。”
古戏台除了留住传统,也知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
立项之初,设计团队就将其文化特色定位为平和、文雅和温润,并没有采取古代戏台常见的彩绘装饰,仅仅借助木料本身的纹理来彰显整座建筑的淡雅和不俗。“大红大绿的古戏台并不符合当代审美,因此所有木料仅刷上了一层清油用于防腐。”黄滋说。
老匠人们手中的木工活也是宝贵的非遗。据悉,省非遗馆还专门聘请了拍摄团队,全程记录下古戏台的制作和搭建过程,参不雅观者可在馆内不雅观看干系记录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