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么建筑

明堂古建筑设计 施工管理

文/老张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主要礼制建筑,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庆赏选士、大享祭天,并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以是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以是通神灵,感天地,正四季,出教养,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台新咏·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便是一个例子。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且涌现频率很高,最早的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有准确的记述。
《周礼·考工记》载:“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
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儿(长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宫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富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礼记》:“明堂者,古之有也。
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
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外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堂高一筵,南北七筵,东西九筵。
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
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
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
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
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故别号蒿宫也。

《孝经援神契》明文规定:“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已之地。
”丙巳之地是指东南方。

《吕氏春秋通诠》:“明堂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旁边房……左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记·孝武本纪》:“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

《汉书·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晋书》卷十四:“泰山郡汉置,统县十一,户九千三百。
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么样子呢?上引的《大截礼记》是专门记录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专著,从引文可以看出,周时的“明堂”并不豪奢。

02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阐明:“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便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调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切磋封禅的仪式,以表明自己当上天子是受命于天的。

秦始皇借用原来秦国敬拜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辞称:“天子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庶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奇迹,只颂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度模范。
”共一百四十七字。
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壁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
刻辞为秦朝统一笔墨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史记·封禅书》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何?教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报答,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西汉第七位天子。
他于公元前141年登基,时年16岁。
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誉,“秦皇汉武”并列一起。

《史记·孝武本纪》说,汉武帝刚一登基,就有人主见封禅。
以为“天下安”,可以通过封禅来改正一下国家的制度。
汉武帝好儒术,通过赵绾、王臧等人的议论,准备立明堂朝见诸侯,并且起草巡狩、封禅、改历法、服色等制度。
但是,汉武帝太年轻,窦太后还节制着部分权力,窦太后不喜儒术,宗尚黄老,因此,对赵绾、王臧不满,结果赵、王二人自尽,封禅之事被搁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正式封禅泰山。
汉武帝封禅经由,《汉书·郊祀志》有阐述:

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
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还至奉高。
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
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
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缙绅,射牛行事。
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
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
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
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
五色土益杂封。
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
兕牛象犀之属不用。
皆至泰山,然后去。
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出封中。

从这一段记事中,可以知道:敬拜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黄而尽用乐”;以“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用“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

《郊祀志》还提到“玉牒书”,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祷词。
由于事出诡秘,故不公开宣告。
汉武帝特殊赏识年轻将领霍去病。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儿子霍嬗。
史称“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嬗字子侯,后为奉车都尉,从封泰山。
因此,奉车子侯,便是霍去病的儿子霍嬗。

汉武帝封禅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建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
济南人公玊(玊音sù)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及是岁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天子祠坐对之。
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
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毕,尞堂下。
而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颠。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所,有司侍祠焉。
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据《汉书·孝武本纪》,建筑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禅。
明堂是什么样子,当时并没有实物,更没有图纸,“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历史上罕见复姓。
玊为不常见字,后改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相互通假。

公玊带设计的这个明堂,现在泰山上只有遗址,是泰山著名古迹之一。
不过对付公玊带的“明堂设计图”,当时就有人提出不同见地。
可以说,明堂究竟是什么样子,此后历代都有辩论。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下诏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历约一年,明堂成,号为“万象神宫”。
随后,武则天算夜赦天下,许可百姓入紫微城参不雅观万象神宫。

许可平凡百姓参不雅观皇宫正殿,在全体天下古代历史上仅此一例。

《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凡三层,下层法四季,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
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
中有巨木十围,高下通贯,栭、栌、橕,借 以为本。
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明堂共三层,底层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征四季。
中层十二面,效法十二时辰。
顶层为圆形,四周环抱九龙雕塑。
中有巨木十围(周长15米),高下通贯。

武则天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东西南北宽105米,主体构造高86米,顶部金凤(后改火珠)高20尺,总高91.43米。
其建筑和施工技能惊世骇俗,是唐代建筑的顶峰之作。

明堂建成后,除了许可百姓参不雅观。
武则天还下诏将河南县(当时洛阳的县名)改名为“合宫县”。

刘允济曾作《明堂赋》,慨叹:“盛矣,美矣!
皇哉,唐哉!

隋唐洛阳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建造的,皇城(太微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 (紫微宫),“以象北辰藩卫”,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 全体轴线可谓一字天。

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心肠位,故称中宫。
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
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隋唐洛阳城的宫城也叫“紫微宫”。

由于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以是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宫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武则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边建造高大的“天国”。
从江南往洛阳运名贵巨木,钱财耗费达万亿。

明堂建好后,武则天每年都要在明堂举办“无遮会,进行法事活动。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自称圣神天子,改国号为周,都洛阳,史称“武周”。

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年,“天国“溘然失落炎,连带明堂也被烧毁。

这把火是一个名叫怀义的僧人放的。

怀义,俗姓冯,名小宝,京兆户县(今陕西户县)人,“伟形神,有膂力”。
怀义出家前在洛阳市以卖药为业。
一个有时的机会,小宝得识唐高祖李渊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将他推举给武则天。

为了便于出入宫中,武则天让冯小宝剃度为僧,法名怀义,又让冯小宝改姓为薛,使他与半子薛绍合族,令薛绍尊之为仲父,给他改名薛怀义。

僧怀义受到武则天宠信,常常乘马出入宫中,诸武与朝贵无不匍匐礼谒,唯恐得罪怀义。

当时名义上的天子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称是玄门开山祖师老子的后代,将玄门放在首位。
武则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变这种状况,借佛教为她制造舆论。
僧怀义对此自然是心领神会,积极合营。

垂拱(685-688年)初,武则天临朝决事的第二三年,僧怀义便建议重修白马寺,得到武则天的支持,僧怀义亲自监修,寺成后便为寺主。
僧怀义又改建建春门敬爱寺,改名为佛授记寺。

武则天毁乾元殿以建筑明堂,由僧怀义督工。
明堂修睦后,怀义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边,武则天任命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率师反击,默啜退避,怀义带兵进至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
怀义因此加辅国大将军称号,改封鄂国公,并授以柱国勋阶。

那么,深得武则天宠爱,位级人臣的一个和尚,为什么纵火烧掉自己督工所建的女天子深爱的明堂呢?

听说,此时武则天又开始宠信御医沈南鏐,僧怀义醋海兴波,一怒之下,就纵火烧了天国和明堂。

武则天算夜怒,她密选宫女有力气者百余人以防备怀义,不久又诱杀怀义于宫中,送尸白马寺,焚以造塔。

明堂被毁,公元695年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造明堂、天国。

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
由于这次新修的明堂贡奉的是武氏族人,故为武周明堂,又号曰“通天宫”;个中的“太室”号为\"大众端扆殿\"大众。

公元697年,四月,武周铸成九鼎,移置于通天宫。
个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纳一千八百石;别的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纳一千二百石;分别在鼎上铸山川物产的图象,共用铜五十六万零七百余斤。

大唐复归后,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为“乾元殿”;开元十年(722年),又规复了“明堂”旧称。

安史之乱中,明堂被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点火,于公元762年被彻底损毁。
至此,在见证大唐盛衰沉浮与荣辱变迁后,明堂化为焦土残垣。

04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不过从上古至唐宋,其制度互异。
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备统一的模样形状。

到目前为止,创造并考古发掘的明堂遗址仅有四处,分别为北魏平城明堂遗址、汉长安明堂、汉魏洛阳明堂和唐神都洛阳明堂

北京天坛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明永乐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按周明堂建成。
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圜丘。
明世宗改大祀殿为祈谷殿。

嘉靖十年,朱厚熜实施四郊分祀,建成圜丘往后大祀殿即一贯闲置。
嘉靖二十一年,工部按朱厚熜的设计,循古制建明堂,便是后来的大享殿。

大享殿是座3层、金顶、重檐、亭式圆形大殿。
中间四根柱子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里边12根柱子代表12个月,最外层的柱子则代表子、丑、寅、卯……12个时辰。
里外柱子24根,代表一年24个节气,再加上代表四季的柱子共28根,代表天上的28星宿。

嘉靖皇上看了之后很满意,他说,我在这大殿里,能看天、能看地,可算是与天地共享了,干脆,就把这大殿叫‘大享殿’吧。

这大殿便是现在的北京祈年殿,大殿金顶让乾隆天子给换成蓝顶。
乾隆十六年,改大享殿为祈年殿。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