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很早以前,在武昌玉轮湾那里,住了几户徐姓菜农,以棚子为家,后人们称之为徐家棚。

对付这一传说,很多人在写徐家棚的历史时,都是这样写的。

武汉徐家棚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由于没有可以考证的史料。
武汉的很多地名,也的确和姓有关。

王家湾、杨家湾、唐家墩、贺家敦、谌家矶,在一个地方以大姓为地名,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不过,我对徐家棚的来源,有一种不同的意见。

一次沙龙上,我们聊起汉口的历史。

在二七那边,有一个刘公庙火车站。

当时,卢汉铁路到汉口,就在这里停车检修。
也称平汉线,从北平到汉口。

在车站周边,还有进不了城的,从河南逃难过来的灾民。
个中很多是回民。
他们住在棚子里。

1901年,法国人看好二七,在这里办厂修理火车。

1909年,徐家棚站设立。
当时是詹天佑选址于此。

粤汉铁路,1918年通车后,徐家棚站便是北真个终点站。
后改为,武昌北站。

这里有一个预测:徐州当时是最会修火车的地方。
当时,有一批徐州铁路工人就在徐家棚生活。

1910年,徐州就有徐州站。
从属于上海铁路局。
当时,徐州是中国铁路的咽喉。
徐州通,则全国通。

以是,以徐命名,徐家棚。

除铁路外,徐家棚曾经有机场、码头。
1943年,徐家棚机场建成。
当时来往武汉的民航飞机在此起降。

1937年,火车在这里上船,运到江对岸的徐家棚车站。
火车过江至少要2小时。

然后从徐家棚到广州,这便是粤汉铁路。
从广州坐44个小时的火车,到武昌徐家棚。

徐家棚火车站周边,曾经是武汉繁华的地方。

回到汉口,1950年,郑州铁路局决定,徐州铁路工厂迁往汉口,与江岸铁路工厂合并。

第二年,徐州铁路工人携家属2000多人,迁往汉口,帮助重修江岸车辆厂。

当时的工人宿舍区,叫徐州村落。
工厂内最盛行的是徐州话。
历史上,徐州是徐国的主要地区,以国为姓。

后来,刘公庙改名徐州新村落。

于是,武昌有徐家棚,汉口有徐州村落、徐州新村落。

这两个地名如果联系起来,大概能知道徐家棚的来历。

这两个地名都与徐州、铁路有关系。

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是对望。
在未来,两大商务区,两大超高层地标,相互守望。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