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建国后三十年百分之九十住在1950年前盖的屋子里,对付城市来说可能是精确的,城市多数是砖石瓦房和楼房,寿命70年乃至一百多年。屯子多数泥草房,寿命三十到50年旁边,房屋要常常修理的,否则随意马虎倒或者漏雨。
假定楼瓦房每年3%修理翻盖或者新建,茅草屋该当有6%以上修翻或者新建。
本人记得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屯子结婚生孩子,分家出宅。我五叔叔孩子五岁时,出宅。
六十年代未,出宅时,先盖伙房二间。
七十年代初,好点人家先盖正房三间或者四间,分家出宅后,然后盖东屋西屋。
我们属于县干部家属,大约在1973年旁边修理房屋。五间土房屋,改新的山梁木柱,茅台顶改为红瓦房。茅草改为红瓦的好处是下雨天不漏水,用不着年年用红茅草修屋顶。
我大伯家大约在1974年,进行茅屋扩建,原来是开放式,改成四合院,计正房三间,东房二间(厨房),南屋加通道二间。西南和西边是围墙。形成北方标准的四合院,盖好后当年有要饭的,大妈给干芋干,唱莲花落的老头不走“高山大户的,给棒子,给小麦"。
原来我们第五生产队,五六十年代紧张在前庄、中庄的老宅。七十年代初中期,由于出宅人多了,形成了后庄(北侧靠大路)。后庄全是新出宅的。
我那时还小,记不清太多事。北庄第一家是在西北角第一家,原来是盖给城市下放户住的。后来下放户搬走了,徐家搬进去了。我只记得后庄最东和最西两家是最早的,什么时候建不知道。后来新建的出宅建房,每家我都记得。
屯子茅顶须要常常修理的,一样平常来说用红茅草,因麦草的人家不多。
苏北沭阳下屯子大体上,茅屋三二年小修逐一次,十年二十年大修一次。三十年以上扒掉翻新的多。
1977年,我们家准备新建房屋,新批宅基地是二户:南北12丈,东西8丈,(包括自留地)约96平方丈,1.6亩地,也是在北庄(后庄)。
目前苏北屯子砖石瓦房,除了灌云县等少数新屯子培植房屋外,多数是九十年代盖的。2002年起,江苏屯子停滞新批宅基地。
示例:
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⑶,下者飘转沉塘坳⑷。
南村落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⑸。
公然抱茅入竹去⑹,唇焦口燥呼不得⑺,归来倚杖自嗟叹。
俄顷风定云墨色⑻,秋日漠漠向昏黑⑼。
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
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
自经丧乱少就寝⒁,永夜沾湿何由彻⒂!
安得广厦千万间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⒄,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⒅!
何时面前突兀见此屋⒆,吾庐独破受冻去世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