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首发式举行
2021年11月26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隆重举办近代沙面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暨《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首发式。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多国领事机构和商馆在此设立,东西文化在此交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推进《西方文献中的近代广州》大型译丛项目,于近期出版《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一书,并发布《近代沙面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报告,通过聚焦沙面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广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近代以来广州的城市发展脉络,探寻城市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联,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供应踏实有力的历史文化支撑和对策思路。
1938年沙面风景照
据悉,作为对广州外洋历史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的大型文化项目,《西方文献中的近代广州》译丛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方案项目和广州市委宣扬部“两金”重大项目,译丛精选出一批既具史料代价又具学术研究代价的西文著作进行翻译推介,着力挖掘广州与外洋天下的经济与文化互换史,清晰梳理出广州城市对外开放的历史脉络。译丛目前已推出第一辑,包括《经营管理与财务困境——清中期广州行商周转不灵问题研究》《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近代华南海盗纪事》《广州的中国人:一位美国旅人对中国的不雅观察》和《真光书院的四十五年历史(1872—1917)》。
近期出版的《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一书由近代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撰写,作为沙面发展的主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作者用大事记的形式记载了沙面自1859年景为英法租界区起至1938年广州沦陷前的发展进程,并以日记的形式生动描述了1938年9月28日至10月29日广州沦陷前后发生的历史细节,呈现了近代沙面一段分外的历史及日常生活,为沙面的学术研究供应了主要的史料资源。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译者麦胜文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译者、广州市科学技能局平台基地处处长麦胜文在研讨会上作了“《沙面要事日记》翻译的前落后程”的主题发言,分享了他用近五年业余韶光翻译此书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并讲述了通过历史图像和外文文献挖掘广州历史故事的主要代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彭长歆教授以“近代广州沙面的西方建筑史及事务所”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建筑师的入驻,广州沙面的培植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及技能水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回顾了近代沙面的起源与方案培植,用精彩的历史图片先容了沙面新古典式建筑、折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建筑、劵廊式建筑和仿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色,呈现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沙面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光彩。
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杨永炎博士后从近代沙面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与制度、方案与培植、建筑文化、经济活动、多元复合文化符号等方面先容了近代沙面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指出沙面是由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的历史活动不断累积而成,是“层累地造成”的历史空间和“汇聚地造成”的人文空间。
历史研究所陈贵明博士从全面系统保护和展现沙面的生命史、建构近代沙面与广州城市历史文化数字平台、精心设计沙面环游线路、精心制作沙面历史文化遍及读本、加强沙面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对沙面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对策建议。
研讨会后举行了赠书仪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再高和历史研究所所长王美怡分别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博物馆赠予了《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一书。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 谭敏 通讯员 穗社科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