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瑞光塔今照

瑞光塔的建造年代和维修历史

瑞光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盘门内。
1936年9月刘敦桢师长西席《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记有瑞光寺塔,根据建筑模样形状判断其为宋物。
1965年,张步骞师长西席《苏州瑞光寺塔》 揭橥了瑞光塔的全面调查和测绘成果,根据砖铭题记及塔内出土文物推断瑞光塔建塔韶光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至天圣八年(1009—1030)。
1979—1991年开展瑞光塔修缮工程 ,其间戚德耀、朱光亚等师长西席对瑞光塔进行了勘察实测和复原设计,1987 年在瑞光塔底层创造景德元年 (1004)定磉题记,从而确定塔的建造韶光为北宋景德元年至天圣八年(1004—1030)。

两宋时代的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

又据南宋绍定《吴郡志》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
宣政间朱勔建宝塔十三级,靖康焚毁。
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不雅观。
”文中提到两次修塔, 一在北宋徽宗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 1111—1125 年), 一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
这条文献的撰写年代与建塔和修塔韶光比较靠近,且可与其他文献互证,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其后明洪武、永乐、天顺、嘉靖、崇祯以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皆有重修。
一样平常认为,瑞光塔建于北宋,三层以下为北宋原构,四、五层经宋往后多次修换尚保原貌,六、七层为明清拆建。

在实地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创造瑞光塔三层及以下也有一些维修痕迹,对这些维修痕迹的剖析和修缮过程的还原,可加深我们对瑞光塔及两宋建筑的认识。

塔基修缮

瑞光塔平面呈八角形,塔的朝向为正东。
塔底基座有三:一是塔心柱底部做砖砌永定柱造,二是塔身底部砌一高25厘米的砖台,三是副阶底部做石质须弥座(图 1)。

图 1 瑞光塔塔基底座 a)塔心永定柱造底座 b)塔身砖台底座 c)副阶须弥座 d)塔底基座位置示意

个中,塔心底部以砖砌永定柱造为基,极为罕见和宝贵,前辈学者对其形制、意义和代价都进行了很多阐释。
塔身底部做基座是两浙路地区较为常见的样式 ,但一样平常常用叠涩坐或须弥座,瑞光塔以砖台为基,甚为简单。
最外围副阶底部做须弥座者则非常少见,仅见于苏州报恩寺塔。
不过,报恩寺塔在副阶和塔身均施须弥座式底座,整体性很强,而瑞光塔的三处基座则样式迥异。
因此,须要首先对其塔基进行剖析。

根据20世纪80年代勘察报告可知,发掘所见副阶须弥座束腰以上部分失落废,下部与报恩寺塔副阶叠涩坐相同 。
绘制瑞光塔副阶须弥座曲线可见,其底部逐层向内以弧线缩进,束腰以下有一层向外突出的半弧线层,与《营造法度模范》垒阶基图中两段式的须弥座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与两浙西路地区南宋建筑中所反响的须弥座曲线非常相似,例如报恩寺塔、六和塔、玄妙不雅观三清殿等(图 2)。

图2 瑞光塔须弥座与两宋期间干系须弥座比拟

与这一须弥座紧密干系的是副阶须弥座台面铺地。
根据《瑞光塔勘察报告》中表露的用砖尺寸,可知其塔身用砖包括三种普通砖,尺寸分别为 31厘米 ×1厘米 ×5厘米、34厘米 ×14厘米 ×4厘米、31厘米 ×8.5厘米 ×4厘米;副阶须弥座台面铺地利用较小的条砖,尺寸为 27厘米 × 8厘米 ×5厘米 ;第二层塔内铺地用砖尺寸为 32厘米 × 6厘米 ×4厘米。
结合《营造法度模范》砖作制度和窑作制度中用砖尺寸的记载,可知其砖长尺寸可精确到寸,砖 广和砖厚的尺寸可精确到分。
以北宋一尺=30.9 厘米衡量瑞光塔用砖情形,创造如下特点:

(1)长度 砖的长度呈现出较为规整的整寸尺寸,并涌现一尺、一尺一寸的规律递增关系。
虽比《营造法度模范》 中规定的最小砖“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用砖一尺二寸, 厚二寸”还要小,但结合木构的用材为六等材剖析,砖用料较小也是可能的。

(2)宽度 砖的宽度可能以5分为根本单位增减,如第一种砖为5寸5分,第二种砖为4寸5分。
个中,第三种砖宽8.5厘米,恰为第一种砖宽17厘米的一半,推测其可能为半砖。

(3)厚度 砖的厚度可精确至分,以1寸3分最为常见。

(4)比例关系 用砖尺寸较《营造法度模范》规定的小,但其长厚比与《营造法度模范》规定相似,且有着类似的递减趋势。

这些旧砖中,副阶铺地砖呈现出与其他砖的显著不同。
其长度折合北宋尺并非整寸,约8寸7分,其宽度也不以5分为跨度,更主要的是,其长度明显减小,但厚度却与其他砖厚度同等,乃至高于其他砖的厚度,即其长厚比偏小。
副阶是绕塔或入塔礼佛的必经之路,当是很贵显的位置, 似不应比塔身第二层铺地砖等级低。
那么其尺寸的差异是否与年代有关呢?

根据郭正忠师长西席考证,南宋期间浙尺被广泛用于两浙路地区,可能作为南宋官尺利用,其丈量范围包含城池方案、河道丈量等,符合营造尺的利用范围。
那么, 若按南宋浙尺一尺为 27.4 厘米测算,则这一副阶铺地砖用尺为 1尺 ×3寸 ×1.8寸,非常规整,且可与《营造法度模范》 规定的用砖尺寸末了一档(长 1.2尺,厚 2寸)相衔接(表1,表2)。

表1 瑞光塔用砖尺寸核算表

表2 瑞光塔与《营造法度模范》用砖尺寸比拟表

与此靠近的用砖尺寸,还见于南宋绍兴年间建造的常熟聚沙塔,为27 厘米 ×7.5厘米 ×3.7厘米。
结合学者对南宋淳熙年间建造的苏州玄妙不雅观三清殿的营造尺研究成果(一尺 =27.5 厘米),可知三清殿也可能以浙尺作为营造尺。
综上,可推知瑞光塔副阶很可能在南宋期间经由整体修缮,新造副阶须弥座并重铺副阶地面。

1987年,苏州市修塔办公室在对瑞光塔进行复原加固维修工程时,创造塔体东门南侧一块柱磉石表面刻有景德元年(1004)的定磉题记,“苏州平江军吴县永定乡住居弟子顾知宠并妻赵十四娘及男承泽、承沼、承济以家眷男女等,谨因瑞光禅院募众缘建造宝塔一所,为发志心,舍净财造莲花磉一十六片,净面磉八片,愿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遍及统统,法界有情,同生净国。
……时景德元年甲辰岁四月二十一日定磉题记,永充养活。
”文中记载共捐造24个柱础,个中16个为莲花础,8个为净面础。
从 “莲花磉”的柱础模样形状,可推测这些柱础的利用位置应为地面之上。
但这枚定磉础石实被埋于土中,经清理方可见。
复原加固工程并未将柱础外露,故首先要确认这批柱础的位置(图 3)。

图3 刻有“景德元年定磉”的础石拓片

结合干系资料剖析,可知刻有定磉题记的柱础石应在塔身东南角,即塔身外倚柱底部。
戚德耀师长西席提到, 1956年在一层塔心永定柱下25厘米旁边也创造覆盆柱础,即塔心永定柱一周也有8枚柱础。
那么剩下的8枚就应位于塔内回廊倚柱柱底。
也便是说,景德元年的定磉柱础被用于一层塔身的3圈共24枚柱底之下(图4)。

图4 瑞光塔定磉柱础分布图

就柱础形制而言,这枚刻有题记的定磉础石为莲花柱础。
考虑到塔身东侧开门,定磉题记正位于东门口,具有极强的展示意义,故在塔身外一圈倚柱下当利用装饰性较强的莲花础。
而塔内柱础中,永定柱下柱础为外转角,露出更多,且是绕塔心星期的视线焦点,因此推测其也为莲花础,而回廊倚柱下的柱础则可能是净面础。

这些柱础的掩埋是塔基底部地坪整体抬高的结果。
与此干系的是,塔身底部砌筑的砖台将塔身外倚柱础石埋于其下,其高度也为25厘米,与塔内新老地坪高差同等。
也便是说,正是这一塔身底部砖台的砌造,抬升了塔内地坪,并将原外露的24枚覆盆柱础隐于台内。
从叠压关系看,永定柱造与定磉础石应为同期建造,即北宋始建时的遗物。
而塔身底部砖台抬高原地面,包裹柱础,为后期改造的痕迹。
考虑到砖台与副阶铺地同为浮土覆盖,未见明显冲破关系,且用砖尺度靠近,推测砌筑塔身砖台、抬高塔内地面与改修副阶是同一次修缮工程所为。

综上可知,在塔基副阶外围建造须弥座,并重铺副阶地面,在塔身底部建造高25厘米的砖台,并因此将塔内地面抬高,覆盖了北宋期间的覆盆础石,应是一次整体修缮工程,可能与南宋淳熙十三年的“重葺”有关。

塔身修缮

瑞光塔是砖木构造楼阁式塔的范例实例。
其利用木构比例较高,不仅出跳斗栱和腰檐全为木构,砖砌塔身内也有很多木构材料,如夹有木栓的砖栌斗、塔内丁头栱和月梁、回廊走道过梁、壸门顶部过梁,等等(图5)。

图5 瑞光塔砖木稠浊情形

与纯砖石塔比较,这类砖木稠浊塔的改造余地更大。
因此,在不雅观察建筑形制时,须要把稳原构的剖析和判断, 并特殊重视建筑逻辑所供应的信息,包括:

1)把稳不雅观察同一构件或构件组合形制样式的不同。
瑞光塔为八面高层套筒构造楼阁式塔,其在外檐、平坐、回 廊、塔心柱等部位皆设铺作层,构件或构件组合的重复率较高,因此,可以实现同一座塔内的构件互校。

2)砖构改动的可能性较木构低。
塔身主体为砖砌体,相对不易破坏。
砖块之间以灰浆粘连,要局部改换砖体比较困难。
但在砖木结合的部分,有构造受损或松动的可能,改动可能性较大。

3)塔内改动的可能性较外檐小。
塔身外部以木构挑出腰檐,受外界影响较大,无论是遭遇火焚或自然侵蚀,其破坏都应较塔内砖构大。
这也是很多砖木稠浊构造塔外檐屡经改修,而塔内砖构还保持原貌的缘故原由,如杭州六和塔、 苏州报恩寺塔。

4)塔底改动可能性较塔顶低。
由于砖塔塔身承重,塔的下层承重较大,因此,对下部砖砌体一样平常较少进行改动, 只做局部整修,而对上部承重少的楼层则可能修正较多。

5)砖砌体表面的刷饰不影响塔体构造,可细致表现仿木构的形象,装饰效果明显,随意马虎改修。

不雅观察瑞光塔塔身的仿木构建筑形制,可见修缮痕迹如下:

(1)柱额 塔身倚柱为圆弧形异形砖拼合的砖砌圆柱,表面光滑,唯三层和四层有所不同。
根据张步骞师长西席记录, 第三层塔心倚柱下段为瓜楞形,上段为小八角形,四层塔心倚柱也作小八角形。
现第三层塔心倚柱底部的瓜楞形已基本剥落,露出原有的砖砌圆柱,仅见上部灰塑的小八角柱。
同时,塔心柱顶栌斗也以灰泥包裹,做出与柱形对应的八角斗。
回廊补间铺作还做出讹角斗,也以灰塑的办法完成。

此外,三层、四层塔内额枋上还做有微凹的凹槽,绘出七朱八白或高下缘凸出边框一道、两端做快意头等装饰,也都是同样的灰塑作法,可见三层、四层经由重点装饰 (图6)。

图6 瑞光塔三层塔心柱东北角

(2)铺作 瑞光塔铺作形制有着较强的整体性:外檐五铺作,塔内四铺作,一至三层外檐补间铺作施两朵,四层以上伴随塔身缩小,外檐补间铺作施一朵。
一至四层塔内回廊补间铺作施一朵,五层以上塔内回廊不施补间铺作。
铺作皆用卷头造,不施耍头,为这一地区北宋建筑的常见模样形状。
扶壁栱仅一层塔身砖砌重栱,二层以上无论五铺作或四铺作皆施单栱。
与此比较,南宋绍兴年间的苏州报恩寺塔塔身险些全为重栱,乃至四铺作扶壁也用重栱,可见瑞光塔砖砌扶壁部分应还保留着北宋的面貌。

但瑞光塔的木构出跳部分却有些改变。
戚德耀师长西席敏锐地把稳到华栱出跳单材或足材这一关键形制点,指出“第一跳华栱在四层以下用足材,四层以上间用单材。
第二跳华栱除转角铺浸染足材外,其他用单材华栱要超过半数以上,特殊是平座和塔的上部几层。
个中也有在单栱上加闇栔组成足材的。
”《营造法度模范》中有“柱头足材,补间单材”的作法,但并未对第一跳、第二跳进行区分。
比拟宁波保国寺大殿,也是柱头逐跳出足材,补间逐跳出单材。
那么,瑞光塔 出跳形制的混乱与繁芜表示出建筑逻辑的不自洽,恐与改修有关,故本文对铺作出跳情形进行分区逐层剖析。

因瑞光塔出跳为木材,可为后代更换,也可在两层华栱间增加暗栔以表现足材,因此,扶壁砖构更能反响其原始状态。
扶壁栱心的砖砌同心斗与砖砌塔体为整体砌筑, 相对不易改变,是谈论出跳单材或足材的主要依据,即若施砖砌同心斗,则木构出跳为单材;若不施砖砌同心斗,则木构出跳为足材。
据此,创造出跳用材非常混乱,有符合《营造法度模范》规定的柱头铺浸染足材华栱、补间铺浸染单材华栱者,如一层副阶倚柱、三层回廊、四层回廊;也有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皆用单材华栱者,如一层回廊、二 层回廊、六层外檐;另有柱头用单材、补间用足材者,如三层、四层、五层外檐;还有柱头补间都用足材的,如二层、七层外檐。
考虑到砖砌同心斗很难无中生有,而先有后无则存在可能,即出跳单材变足材比较随意马虎,去掉同心斗,增加用材高度即可,但从足材变成单材则要新制砖构,且将同心斗砖嵌入原来的砖体塔身中,相对困难。
由于瑞光塔一至六层均保存有柱头施同心斗的铺作(1~3层塔心, 3~6层外檐),因此推测始建时柱头补间皆用单材,其后在修缮中逐渐改用足材。

根据两宋期间两浙西路地区的华栱出跳发展序列,可知北宋前期华栱出跳以单材为主,中后期涌现柱头足材、 补间单材,南宋期间足材愈加盛行。
将瑞光塔的出跳用材按上述发展序列整理,则知塔内一、二层保留早期作法较多,自三、四层开始改变,塔内回廊涌现柱头足材、补间单材的作法,五层及以上柱头均为足材。
而外檐则在一、 二、七层柱头施足材,改修明显,中段柱头用单材,保留原貌相对较多(表3)。
铺作出跳形制的混乱和分歧一,解释了铺作的修缮并不是整体性的设计布局,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很可能是“哪坏修哪”的局部修补。

表3 瑞光塔铺作出跳情形

(3)天花 室内铺作以上多砖砌支条,如一层永定柱造上部,每层塔心柱和回廊之间及回廊甬道两侧,应是建塔时的砖砌原构。
但这一作法经后期改动,如三层、四层在支条间涂泥,表面抹平后重新绘制新的遮椽板,形象多变且华美。
从脱落的彩绘泥皮,也可看到这一改建过程。
塔身以素砖做底,砖壁光滑,上面抹薄薄的白或赤色,这应是塔始 建时的装饰。
后期改修做出比较厚的地仗层,不仅挡住了之前的底色,在有的地方也覆盖了原来的形制(图 7)。

图 7 砖砌支条与遮椽板 a)一层永定柱造上部 b)一层回廊甬道 c)三层回廊甬道

(4)壸门样式 现壸门样式较为统一,以顶部矮宝盖、底部内凸上卷为主(图8左)。
但这样的壸门样式应是南宋往后才盛行的,非北宋始建时原貌。
与此不同的是,塔内一层甬道内壁龛还保留有北宋期间内凹多曲的样式。
那么,这些砖砌壸门是如何改建的呢?第五层残留一处内凹式砖砌壸门(图8右),可为这一问题的解答供应一些线索。

图8 瑞光塔壸门曲线及作法比拟图 左:塔内五层南壸门;右:塔内五层北壸门

从残余的壸门看,其原为砖木稠浊布局,砖木逐层交叠,外以抹灰塑造平滑的曲线。
因每层砖木出挑间隔靠近,故壸门曲线平缓均匀。
改造后,过梁和壸门顶部曲线仍沿用早期的木材,但下层全改为砖,挑出间隔减少,导致矮宝盖的涌现。
同时,壸门底部用砖挑出上卷曲线,从而形成了新的壶门样式。
或许正是北宋期间的砖木层叠构造才为壸门的全面改造供应了可能。

综上可见,塔身建筑形制局部改修以三、四层为主,特殊因此灰塑的办法对三、四层进行重点装饰,使其成为塔内装修最为华美的楼层,这或许是三层乃天宫所在的缘故。
此外,也有全塔整体修缮的行为,如修补铺作、改造壸门等。

修缮过程剖析

通过上述剖析可知,瑞光塔在两宋期间至少经由塔基重修、三、四层重装及全塔掩护等修缮过程。
那么,这些修缮痕迹究竟是北宋宣和还是南宋淳熙所为?不妨回到文献和踏查创造,通过剖析这两次修缮的历史背景,还原修缮过程。

(1)北宋宣和修缮 “宋宣和间,朱勔以花石得幸骤贵,捐资大兴土木,致白牛助工。
工毕,牛毙瘗之左偏, 至今人呼为牛塚’云。
塔始十三级,勔以其太峻,损之为七级,因请名,御题曰‘天宁万年’,仍赐寺额。

1984年,苏州修塔办公室在瑞光塔维修加固工程中, 在塔体正东三层腰檐处外壁砖砌体内创造石函,石函内上置《妙法莲华经》七卷,下置泉币30种1403枚,个中最晚的泉币为北宋徽宗期间的圣宋元宝、大不雅观通宝和政和通宝各一。
因此,钱玉成师长西席认为,石函创造于腰檐外壁砖砌体处,向外仅有一层条砖,是维修工程中最易处理和放置养活物的部位,应是宣政间朱勔捐修的遗痕 。

由此可知,北宋宣和期间的修缮檀越是因花石纲而骤贵的朱勔,其以“建塔”为名,捐资大兴土木,并将刻版 《妙法莲华经》七卷和收藏的泉币置于石函中,放进塔体三层腰檐外壁砖砌体内,工程完成后再请徽宗赐名御题。
其放瑰宝于三层东侧(正面),可见尤以三层天宫为重;其请御赐宝塔,则塔必风雅华美、利于不雅观瞻。
因此,三、四层塔内倚柱、铺作、额枋、天花等的重点装饰很可能与这一次修缮有关。

(2)南宋淳熙修缮 “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不雅观。

陈从周师长西席曾摘录“塔心发愿文”一则,提到崇祯修塔改换塔心旧木,创造旧木上刻有宋人施瑞光寺塔心木及淳熙十一年(1184)塔级庆成的题记。

南宋淳熙年间的修缮,是因靖康兵火伤及瑞光塔,塔受损严重,故须要全面维修。
修缮主体为僧人和信众,修缮经费并不充裕,修缮后的瑞光塔仅“稍复旧不雅观”而已。
这一次的修缮目的是掩护塔体构造,以修复为主,装饰为辅,紧张内容为巩固塔基、修补塔身、重修塔顶。
因此,塔内铺地砖并未全部改换,只在加固塔基时重铺副阶铺地砖,并根据损毁情形局部修补铺作,此外,在前代的根本上依南宋盛行的样式改修了壸门(图9)。

图9 瑞光塔修缮位置示意图 (本图铺作部分根据改修情形进行填色示意,颜色越深者表明距原貌改动越大)

余 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两宋期间两浙路地区用尺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革。
北宋营造尺为31厘米旁边,而南宋因迁都临安,改以浙尺为营造尺,一尺约为27.4厘米,尺长明显缩小。
这一数据将为南宋期间木构建筑及建筑遗址的研究供应参考。

古代建筑经历代修缮,呈现出繁芜而多样的建筑形制。
如何不雅观察和鉴别这些形制所代表的时期特点,剖析其所反响的修缮过程,是古建筑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单体建筑文献史料的梳理、建造逻辑的辨析、构件叠压关系的剖析、构件形制的排比及精确到构件级别的区域分期结论,均是单体建筑建造史研究的根本。
而单体建筑研究的持续深入,又可作为更准确的断代标尺,为区域分期研究供应丰富的信息和例证。

本文的研究利用了大量建筑修缮过程中创造的征象和材料。
这也提示着在未来的建筑修缮中,要特殊关注建筑所反响的历代叠压信息,创造改造痕迹,磋商改造、改修办法和历史过程。

从瑞光塔的改造情形看,北宋宣和、南宋淳熙的两次修塔,反响出一些建筑形制的时期差异,在同一座建筑上把北宋前期(原构)、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改修)等期间关联起来。
更主要的是,两次修缮过程清晰地展示出,同为古建筑大修工程,因修缮出资者和修缮目的不同,会导致修缮位置和修缮办法的差异,这为理解古建筑修缮供应了一个很好的实例。

作者简介

王书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馆员。
本刊揭橥于《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1期。

《建筑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