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是什么意思?《说文》:“寺,......有法度者也。”林义光在《文源》中提到,金文“寺”字“从又,从之。本义为持”。由“操持”之意进而引申出“寺人”,指古代宫中的内臣,私人的寓所也被称为“寺舍”。这样“寺”又引申出“官署”之意。汉代“三公九卿”制中“九卿”的官署,即名为“寺”,个中有鸿胪寺,为接待来宾的地方。相传东汉期间,天竺僧人自西驮经而来,住在鸿胪寺中,后此地改建僧舍,取名“白马寺”。“寺”由此演化成为僧人住所的通称。
庙,最初是为敬拜祖宗而立,因而多称为“宗庙”或“祖庙”。“宗”,即尊也;“庙”,从造字的过程来看,“庙”本身“廟”的俗体,从广从朝,具有“朝拜”之意。因此,“庙”的本义便是敬拜、供奉先人的建筑。第一流级的祖庙即太庙,专为帝王祭祖而立。后来逐渐涌现家庙或宗祠,是臣民敬拜先人的地方。此外,还有敬拜古代贤士的先贤庙,以及供奉山川神灵的神庙,等等。
人们常把寺院和寺院混为一谈,实在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者,释迦牟尼佛也;寺院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特有的,建庙是为了祭祖、供神、敬神,而神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比如传说中的“八仙”等。不过,寺院和寺院也有一个共同点:凡是建寺、建庙,人们都会选择风景奇丽的地方,以增加它的神秘感和妙境。
中国山区分布广,名山浩瀚。凡是名山的山腰或顶部大都建有佛寺、寺院、宫不雅观,也有庵子。正如辽宁的千西岳,有九宫八不雅观十二庵,外加五大寺。解释佛教、玄门皆霸占名山的好位置。
中国佛教要进行修持,六根清净、分开尘俗,一定要找到往来行人少的地方,以是培植“山寺”。凡是各地的名山,佛教僧尼一定要去建寺,久而久之,各地的大山,都建有佛寺,不过大小不等而已,佛教的山寺是最多的。山较大的佛寺,一样平常有上、中、下三组,以山下为主,建立下寺,山中即建立中寺,山顶再建上寺。有的建两座寺:上寺及下寺,还有的两寺并列于村落落的两端,称为东寺和西寺。以是中国有句古话:“深山看古寺,平川看佛堂”。宁夏西北部的贺兰山上建有很多寺院,个中有广宗寺、福因寺,其规模相称弘大。
中国佛教的寺院和玄门的宫不雅观建筑,都是根据礼制制度培植的,不论多大的寺院,都要根据礼制建造十分完全的、旁边对称式的建筑,但是详细规模、培植规格有一定限定,这种限定不仅在于各个殿宇的开间尺度、寺院中的院内组合等方面有所表示,在局部处理上,也是有许多变革的。
玄门建筑则不然,他们尊奉老子、张天师等建庙求仙,自己修行,追求永生不老,以是在寺院建筑设计时都哀求在深山中,选择天然胜地,利用人为与自然结合的设计手腕,不墨守成规,做自由式布局。例如,在峭壁绝壁处建庙、架桥,桥上建屋,有大有小,远近不一,高低叠错,楼台殿阁建造其间。这样一来,彷佛仙山楼阁,神仙要在这里下凡,或者作为欢迎神仙的佳境,以是玄门建筑绝大部分选址时即考虑到这一成分,如千西岳就建有无梁不雅观上院、无梁不雅观下院。在山西还有山上建山,庙上建庙。即在山的顶端建庙,在庙院里又凸出一山峰,在峰顶又建庙,十分奇特。中国五镇名山,东西南北中,每座镇山上都建有寺院,高下呼应。中国玄门名山,如山西吕梁山、湖南岳麓山、甘肃天水玉泉不雅观和平凉崆峒山、四川青城山、山东的泰山和崂山、浙江温岭雁荡山、广东增城罗浮山、江西贵溪龙虎山、河南洛阳的鸡冠山和伏牛山、江西九江庐山、江苏苏州天池山等,山上、山下都建有寺院。
为什么在山中或山顶建造庙不雅观?紧张目的是登高了望,僧人羽士进行修行,一是敬神;二是欢迎神仙;三是六根清净;四是永生不老;五是与世隔绝。同时,表示瑶池高不可攀、令人憧憬的意境。
文: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