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当代化公共文化举动步伐,北京城市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央、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示了大运河流动的文化,为市民供应了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做事。
它们与大运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道,绘成了“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的俏丽画卷。

2023年1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央、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从左到右)。
新京报 薛珺 摄

运河文化的建筑设计 施工工艺

运河元素贯穿设计与内容

2019年10月28日,三大文化建筑在北京城市副中央动工。
终日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见证了它们“冲”出地面、初具雏形、完美亮相的过程。

从设计之初,三大文化建筑就注入了光鲜的运河元素。
先锋艺术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将千年前劳碌的运河图景以建筑的形式永久定格。

古时,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输到京城,通州粮仓担负着为京城储粮的重任,来自南方的各种物资在进京前都在此中转。
北京艺术中央形似古粮仓,因此也被誉为“文化粮仓”。

馆如其名,大运河博物馆设计也处处饱含运河元素,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其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如“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
三艘铜船高大古朴,仿佛正在运河之中航行,它们分别代表粮食漕运、国际交往和人才交往。

2023年12月27日,大运河博物馆,市民走过高大的铜船。
新京报 王子诚 摄

站在远处遥望博物馆,展陈大楼建筑高于共享大厅,5片船帆状的屋顶高低错落,曲线饱满,动感十足。
同时,展陈大楼立面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展现博物馆灵动之韵。

运河的故事,也贯穿于文化举动步伐的运行中。
去年12月22日,作为北京艺术中央的开幕大戏,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上演,采茶调、苏杭民歌、船工号子、山东民歌、京韵大鼓等大运河沿途的民间元素如同一幅中国音乐舆图,向听众垂垂展开。
似河水般清澈柔美的音色、唯美的舞台视觉,让不雅观众犹如踏上了穿越时空的诗意运河之旅。

“虽然歌剧故本家儿线是男女主人公动听至深的爱情故事,但其内核是歌颂大运河边劳动人民的真、善、美。
”市民张磊特意不雅观赏了这次开幕演出,他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贯穿全剧的合唱段落《我们是运河的流水》,这段合唱由一群拟人化的运河水精灵女孩演唱,十分新颖,也完美契合了大运河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大运河边不雅观看这场演出,觉得十分故意义。

“镇馆之宝”讲述漕运历史

去年12月27日开放后,三个俊秀的文化建筑迅速“出圈儿”。
两天后的元旦假期,前来打卡的市民相继而来,仅北京城市图书馆就迎来了超过8万人次的读者。
北京艺术中央的新年音乐会上座率达到100%。
除了独具美感的形状,文化举动步伐的“内在美”也圈了一大拨粉丝。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恢弘大气。
在高0.5米、长27.4米的长卷上,大运河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如明珠散落,古今之美交相照映。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期间,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天下上流经间隔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
“大运河的历史横跨2000多年,按照传统老例,向市民展示非遗历史紧张是通过博物馆。
”大运河文史专家、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任德永说,以往,一些运河沿线城市培植了大运河博物馆,这次三大文化建筑的开放,使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大运河综合类博物馆,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的韶光节点,这别具意义。

在基本陈设“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设”,超过1000件文物、艺术品以韶光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化历史。

2月15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市民在参不雅观长27.4米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
新京报 王子诚 摄

多个重量级的文物也展示了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如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墓的墓志拓片。
据墓志记载,石宗璧墓“以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落之新茔”。
都城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先容,这是第一次在北京地区创造“通州”字样的实物。
石宗璧墓志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解释通州地处水陆要津,是漕粮进京的主要枢纽和物资转运基地。

展品中还有一块长66厘米的铭文金砖。
据都城博物馆展览部研究馆员黄小钰先容,金砖是明清两代由皇家指定于苏州立窑烧造的一种高规格御用地砖,在宫殿、坛庙、陵寝、园囿等地利用。
金砖烧造工艺讲究,其成品挑选标准为“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备、毫无斑驳”。
金砖侧边刻有烧造韶光、尺寸、督造官员、监造官员姓名,有的还有制砖工匠的姓名等款识。
金砖经京杭大运河从苏州解运进京,由粮船或民船搭载,运至通州后,再转送到营缮工程工地,也是大运河漕运历史的见证。

漕粮运抵通州,经查验后交代入仓。
仓场在通州石坝、土坝雇佣点验经纪对漕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查验。
黄小钰说,这次展品还包括通州区博物馆藏的军粮经纪密符扇。
密符扇正反两面各绘50个符号,每个符号上为符形、下为符名,是经纪身份的标识。
每名经纪查验粮米后,将代表自己的符号画于运米口袋外,以备仓场查验。

“大运河博物馆同盟2021年景立,我们还将和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博物馆互助,交流展品进行展出,给不雅观众带来更多的大运河文化。
”黄小钰说。

非遗文献馆演绎运河传说

进入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沿着蜿蜒弯曲的展览路径前行,一阵阵运河船工号子应声响起,似是从展墙上的《潞河督运图》中流出。

这里利用的数字感应系统录入了采编自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创编音频作品,号子或是含有南方民歌腔调的通州北调儿,或是召唤岸上人呼应而唱的“唯一份儿”“闲号”,不同节奏与种类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运河上曾经舳舻相继、帆樯如林的场景如在面前。

非遗文献馆于6月22日刚刚开馆,这里的展览选取包括运河号子在内的多项大运河京津冀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现历史光阴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
历史上,大运河沿线城市因运河而生、而兴,孕育出深厚的漕运文化,随之创造出丰富的运河传说和船工歌谣,它们积淀为精良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运河文化主要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也是运河劳动者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活着的历史。

6月22日,北京城市图书馆中的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古籍文献馆和艺术文献馆三大特色主题馆同步开放。
市民在参不雅观“燕都印记”北京建城建都史。
新京报 王子诚 摄

“北京流传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呼号具有通州韵味,于2006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都城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非遗文献馆事情职员李倩说。
在展览中,不雅观众除了可以聆听原汁原味的号子,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绎的运河传说、滑轨屏中的运河沿岸民俗活动感想熏染悠久动人的运河文化。

都城图书馆宣扬策划部副主任李凌霄说,今年,都城图书馆联合中国大运河途经各地的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主理“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将挖掘中国大运河途经八省的运河文化内涵和核心元素,以“阅读+”激活各地文旅资源,重交运河之路,打造城市漫游路线,举办专家讲座、诗词沙龙、文化商场等活动,促进运河各省间文化互换。

刘琳家住通州,作为文艺青年,她喜好看话剧、逛展览。
自从三大文化建筑开放以来,家门口的优质文化资源让她目不暇接。
“第一次去时是夜幕时分,北京艺术中央和北京城市图书馆华灯初上,建筑的夜景尤为精美绝伦。
”她说,在北京艺术中央,华美的歌剧院、典雅的音乐厅和颇具当代感的戏戏院,将这座艺术殿堂的文艺氛围拉满。
这一都邑文艺生活打卡地今年将上演300场演出,个中不少是吸引年轻人的先锋戏剧、沉浸式演出。

更值得期待的是,“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展览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刘琳说,“以往,这种重磅展览大多在首博本馆或者国家博物馆展出。

声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都城文化发展研究中央专职研究员陈镭:

“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对城市发展有主要意义”

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是推进全国文化中央培植的主要实践,对提升北京公共文化做事的均衡性、可及性有很大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五环、六环周边的许多区域已经变成人口稠密、家当发达的地区,这些区域尤其是城市新兴组团区域的市民文化需求十分兴旺。
在大运河边,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依托通州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进行集群式发展,对付带动地方的旅游经济、城市发展有主要意义。

新京报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校正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