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大楼位于榕湖畔

1940年,桂林撤县立市

哪个处所有平易近国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广西省政府从南宁迁桂林的第四年,桂林作为“大后方”,人口剧增,成为广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央。

回顾此前的文章,此时夏衍任主编的《救亡日报》在这里复刊一年;李克农任主任的“八办”则源源不断地向抗日前哨运送军需品;欧阳予倩任广西艺术馆馆长,他在为筹建“红屋子”四处奔波;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位于东镇路上的小洋楼里每天高朋满座,田汉、徐悲鸿、柳亚子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常常坐在一起谈论抗战场合排场和国家出息命运;唐现之任校长的“桂师”时常有名人到此讲课,丰子恺是这里的常驻西席,陶行知在这里讲“天下形势和抗战教诲”,梁漱溟讲“延安归来”;雁山园内的广西大学早一年刚刚加冕“国立”二字,而传奇校长马君武却积劳成疾,因病辞世;李四光领军的地质研究所正式迁址雁山科学实验馆,李四光生平在地质科学领域里影响最广的地质力学是在这里完成;此时郭德洁事情重心在桂林,她在桂林办了德智学校和桂林儿童教养院,其余在桃花江边建造了一栋别墅(李宗仁私邸),顺手也帮刚到桂林任职的黄琪翔选了一块地,约好做邻居……桂林主城茶楼酒家、饭店旅社应运而生,五步一茶座,十步一酒楼,家家拥挤。
大街小巷摆摊的小商贩更是触目皆是,街上行人犹如过江之鲫,相继而行,热气腾腾,人声鼎沸,这里是抗战中一片与世隔绝的繁华地带。

彼时局势,用本日的盛行话语说便是:这“泼天流量”,桂林得接住。
市区培植、市政操持履行刻不容缓。
1940年,广西省政府奉行政院令,于当年5月26日成立桂林市政府,以原桂林县城及附近州里与灵川县属的三合、乐清两个乡为辖区。
市政府成立往后,陆续建立各种机构,对城市培植进行方案,对被日军轰炸毁坏的房屋、街道进行清理,对逃难群众进行安置和救援,并开展一系列抗日活动。
而这政府机关就设在榕湖北路上,今老百姓俗称的“湖滨大院”或“八桂大院”。

如今走进这个大院,很随意马虎被这一栋颇具历史感的建筑吸引,在这栋建筑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标注着“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民国桂林市政府旧址”的字样。
这栋建筑具有中西结合的特色,面宽34.8米,深20.8米,为砖木构造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坡屋顶。
内部走廊居中,呈对称筒子楼布局。
外墙为黄红相间的色调,开木质小格窗。

熟习桂林近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44年桂林保卫战之后,桂林城99%的房屋是被摧毁了的,位于榕湖边上的这栋市政府旧址也不例外,向文物保护事情职员理解到,这栋建筑也是桂林光复往后原址重修的。

旧址大楼正面

旧址大楼背面

乐义是否设计了这栋大楼

连续翻阅旧址的资料,创造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便是在许多自媒体和资料中,都有提到当年卖力这座建筑的建筑师是林乐义,但随着探究的进行,这样的说法彷佛存在疑点。

林乐义是我国著名建筑师,毕生给中国乃至国外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建筑作品,个中包括都城戏院、电报大楼、北京国际饭店等有名建筑作品。

那么这位建筑师与桂林又有着哪些羁绊呢?林乐义这个名字对付“桂林老屋子”而言亦不陌生,在此前“老屋子”篇章中,黄琪翔旧居和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旧址都是出自他的设计。

1937年,林乐义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建筑系,这个时候正值抗战爆发,与许多有名人士一样,当时21岁的林乐义一起逃难到“大后方”的桂林,在桂林及西南一带开始了他的建筑设计生涯,他的“处子作”便是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也因此一举成名。
接着便有越来越多的“单子”找上门来,包括医院、银行、旅社等建筑物。

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在1944年桂林保卫战中,都毁于战火,林乐义也在这场战役前离开桂林,去往重庆避难了。
抗降服利后,1946年,林乐义在南京成为执业建筑师;两年后的1948年,他赴美国进行学术互换;1949年,他又去了欧洲稽核学习;1950年,林乐义返国,受国家重用,在中心建筑设计单位任要职。

从简历可知,林乐义在桂林并从事建筑设计活动的韶光是1937年至1944年之间。
也便是说,如果一栋“桂林老屋子”是出自林乐义之手,那么这栋建筑的出身韶光该当是在这个范围内。
那么又说回如今我们面前这栋民国桂林市政府旧址,已经可以明确该建筑韶光是光复之后,而那时候林乐义已经不在桂林了。
以是这栋建筑是由林乐义操刀的说法就要画上一个问号。

但也还有一种可能便是,保卫战爆发之前,那栋政府大楼确实出自林乐义之手。
战后,人们根据图纸或印象照搬原样重修了大楼,不过这样的可能性较小,毕竟那个年代通讯并不发达,也没有互联网,一场战役之后物是人非,原样重修难度大,也没有必要。

那么关于林乐义设计过桂林市政府办公楼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顺着干系视频和文章,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指向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师林乐义》,其书又摘录了期刊《建筑师》1993年55期的文章。
文章由林乐义学生蔡德道揭橥,文中提到“1986年6月,我因公到桂林,在桂林建筑设计院卢裕师长西席勾引下,看了一些老师当年的作品,如桂林市公民政府办公楼(在榕湖南路面对古南门处),由于树木茂盛,拍照很难以表示建筑全貌,因是政府办公重地不便进入,只好在路边作速写,本拟面请老师过目以澄清原貌,可惜到北京时他已病重住院,现仅揭橥拙作以不完全准确反响老师从前作品风貌。

以上这段笔墨至关主要。
文中提到的“桂林市公民政府办公楼(在榕湖南路面对古南门处)”这里显然不是榕湖北路上的“八桂大院”,而是后来大家熟习的“五美大院”。
查阅史料可知,1968年,桂林市政府迁至榕湖南路办公,到2001年,政府大门由榕湖南路改到了五美路,就此成为后来大家熟习的“五美大院”。

蔡德道所说“1986年6月,我因公到桂林”,从韶光和提到的地点看,他所到的市政府办公楼实在是“五美大院”。

那么,蔡德道为何会把“五美大院”办公楼认作是林乐义的作品呢?文中提到是由于“桂林建筑设计院卢裕师长西席勾引下”,也可能是听其他人提到过,总之,如今网传的说法是从这里开始的。

须要更多保护和发掘

当然,蔡德道在文中也老实地表明了“因是政府办公重地不便进入,只好在路边作速写”“本拟面请老师过目以澄清原貌,可惜到北京时他已病重住院。
”这里都见告了后来的读者,关于林乐义是否设计过桂林市政府大楼这件事,他也没有得到确切答案。
乃至他都没有进到“五美大院”内,只是在路边对着疑似林乐义设计的办公大楼进行了一个速写。
遗憾的是,终极也没有机会向林乐义本人求证。

综合以上可做出以下猜想:1937年至1944年,林乐义在桂林并从事建筑设计活动,他可能确实设计了1940年桂林撤县改市时建立的市政府办公楼,但目前未有文献资料证明;光复往后,林乐义已经离开桂林,如今原址重修的这栋建筑是林乐义的设计可能性较小;1986年,林乐义学生蔡德道到桂林出差,或许有人见告过蔡德道,林乐义曾在桂林参与设计过许多建筑,包括市政府办公大楼;而蔡德道便顺理成章地把当时的“五美大院”当作了林乐义的设计。
后来,许多历史爱好者或自媒体根据其文章,习气性地把“可能”当作“便是”,把“问号”化作了“等号”,甚至今日所闻。

翻阅桂林各年份的老舆图可知,这栋建筑所在的地方,到新中国成立往后,也是桂林市第一届公民政府所在地,1969年,也便是政府迁居至榕湖南路后,这里对内为桂林市公民政府招待所,对外为湖滨饭店。
总之,这里始终为政府机关所利用,以至于许多人较少有机会进入这个大院,理解和探究这栋老屋子的历史。
关于这栋建筑背后的出生与渊源还需更多专业人士查证,本文只针对现有公开资料提出问题和猜想。

无论如何,如果榕湖北路上这栋建筑是桂林市政府的“出发点”,那么对付该建筑的保护和探究,对付研究抗日历史、桂林城市发展史以及民国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代价和意义。

建筑前的文物保护标识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