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 白萱
涿鹿古称保安州,涿鹿鼓楼位于涿鹿县旧城中央,又称“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十至十七年(1582-1589),曾多次重修修缮。据康熙八年(1669)《保安州志》载:“钟鼓楼,在州城中街。明万历十年知州刘必绍、守备许国忠建,后改为文昌阁。”清道光乙未年(1835)《保安州志》载:“崇祯十六年春正月二日,鼓楼火,是年秋初,知州李树声重修,塑文昌像于上,为文昌阁。”由此可知,明崇祯十六年(1643)鼓楼失落火,同年秋进行重修,并改称文昌阁。现保存在鼓楼上的两块《重修文昌阁记》碑详细记录了康熙年间的两次重修过程。
涿鹿鼓楼由台基与楼身两部分组成。墎台内设十字拱券门洞,四面券门各有匾额,南东北西各面分别阴刻“文明”、“捧日”、“拱斗”、“步蟾”,台基东面偏北角部内设附阶以高下。券洞中央汇于穹窿顶,这一形式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代价。檩、枋、梁、斗拱、走马板等木构件上均有精美彩画,尤其是楼阁一层和抱厦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些彩画不仅内容丰富鲜活,而且还极具地方特色和审美。门楼斗拱下承匾额,上书“古涿鹿郡”,鼓楼整体风貌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具有光鲜的明清建筑风格。
涿鹿鼓楼是张家口境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高台楼阁式建筑之一,不仅建筑体量大,建筑布局设计合理,而且做工风雅,保存较完全。涿鹿鼓楼上塑文昌像,反响了古涿鹿对文化教诲传统的重视,有效保护了其文物环境,并利用其上风弘扬了当地精良传统文化。
涿鹿鼓楼自建立以来,历时明清两代重修,极具清代北方大木构建筑的范例特色,楼阁一层南出抱厦,丰富了建筑空间与外部造型;抱厦柱头科与檐柱的相交构造新颖新奇、独具匠心,采取柱头科代替角科的做法,使之与其悬山顶更显和谐;镂空木雕的拱眼壁与亭式的抱厦风格雷同一,也成为该建筑中的点睛之笔,形成了涿鹿鼓楼的独特风格。
鼓楼是古保安城主要建筑的唯一幸存者,记录着这里的历史风云变幻,其在研究明清期间保安城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方面具有主要的历史代价。作为古保安州城主要的历史建筑遗存,涿鹿鼓楼已成为涿鹿县的标志性建筑,丰富着张家口地方古建筑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