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国的文化辉煌,不可不说民国衣饰的文明,个中的旗袍更是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旗袍不仅是民国的衣饰,也是中国衣饰文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衣饰之一。
翻一翻民国期间的老照片,看一看那个年代的老电影,你可以看到身着旗袍端庄大方的孙夫人宋庆龄,也可以看到当红影星胡蝶、阮玲玉穿着旗袍的傲人身姿。阳光残酷的时候,风景名胜区中山陵、上海滩交际场,甚年夜公司职场都成了旗袍展示的大舞台,常常可以看到时尚名媛、大家闺秀,身着旗袍的款款倩影……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来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图1,满人之袍(传世图片)】
清代初期旗人之袍,其外部轮廓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紧缩,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满族妇女旗袍的特点是宽大的直筒长袍,袍长可掩足,袖口平而大,整件旗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任何部分都不重叠,衣领袖口镶边较窄,颜色较素。
清代中叶,除圆领外,又涌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下摆一样平常多垂至脚踝。清代后期,旗人之袍特点是袍身较为宽博,肥袖过肘,扣缀右侧,下摆开衩,造型线条平直壮实,形状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腋部的紧缩也不明显。
【图2,穿旗装的满族妇女(传世图片)】
旗人之袍高下一体,线条流畅,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加上头上高大的“快意头”、“耷拉翅”假髻,形式夸年夜,旗女的天足又被粉饰在袍摆之下。于是旗袍的审美意见意义中央转移到上面,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
【图3,1900年穿旗袍的小姐与丫环([意]南怀谦摄,李英杰供稿)】
宽大、厚重的旗人之袍并无曲线的展示,令爱美女性颇为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共和理念深入民气,衣饰也成为时期改造的一个标识,男性衣饰涌现中山装,汉族女子从满人旗袍中创造了女性衣饰之美,于是对满人之袍进行了改造,出身了出身了汉人的旗袍。旗袍模样形状的改革过程中,摈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意见意义,大胆地表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图4,民初缎地绣花旗袍】
旗袍的盛行,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盛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旗袍进行收腰,缩小袖口,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为要旨,形成腰身;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旗袍,每每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旗袍的下摆挡住下面的花盆高底鞋,显得身材的亭亭玉立,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花盆底鞋,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图5,民国初年的旗袍马甲】
旗袍可以凸显身体曲线,尤其是胸乳与腰肢,旗袍的开衩由让女性的秀腿得以沐浴阳光,冲破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封建禁锢,一扫传统“万恶淫为首”的认识偏见,因此深得女性欢迎。20年代恰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期间,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的不雅观念广为宣扬,女性很是受用。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旗袍、汉人对襟衫、袄裙的中国人,有面前一亮的觉得。没想到,改良的旗袍原来也如此秀美,衬托出中华女子婀娜的身姿。
【图6,穿旗袍马甲的影星梁赛珍】
时尚的感召,潮流的魅力,爱美的天性,让禁锢思想统摄下的中国女性,在“解放”束缚的时期变革中,萌发出空前的年夜胆,她们开始效仿,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普通的也行,在巧手裁缝的剪刀之下,就裁出了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手工制作,绝无第二件相同的旗袍,而不必担心撞衫。
【图7,喇叭袖旗袍】
汉人旗袍最早因此无袖长马甲形式涌现的,短袄表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旗袍的新格局。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袖口一样平常宽7寸,俗称倒大袖。倒大袖是早期旗袍的格局,在20世纪初期与民国初期,女子袄子就有倒大袖的格局(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盛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
【图8,宋庆龄倒大袖旗袍】
倒大袖是当时的风尚,20年代宋庆龄就有多款穿倒大袖旗袍的图片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孙中山勉励学生:“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把中华民国重新培植起来。”宋庆龄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玄色长袖倒大袖旗袍。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所穿的旗袍是绣边缘的倒大袖旗袍。
【图9,20年代马甲旗袍】
从旗袍镶的边来剖析,此款旗袍做工讲求,属于大做。到了30年代,旗袍格局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逐渐退出旗袍舞台。
【图10,20年代末期彩绣曲襟低领长袖旗袍】
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革,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表示旗袍的贴身。原来的旗人的旗袍是平直造型,险些看不出胸、腰、臀的曲线,腰节线较低。而汉族女性的旗袍,有明显的腰身,胸、腰、臀部贴合身体曲线,呈现前凸后撅的效果。我们翻看传世照片,惊奇地创造,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善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觉得。其缘故原由便是民国旗袍不是批量身材,千人一式,而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衣饰,千人千样。
【图11, 20年代长袖旗袍】
旗袍原来是旗人之袍,经由改良、创造,逐渐演化成汉人之旗袍,等到进入20世纪30年代则大放异彩,走向辉煌。
解释:本文系头条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赞许,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衣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景致志》《中国衣饰画史》《衣饰礼仪》《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逝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黄强著《衣仪百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衣饰史新著《古代衣饰与时尚》《古代军戎衣饰》《六朝人的衣柜》,2019年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强著《绣罗衣裳照暮春》,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强著《黄沙百战穿金甲》,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