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全媒体 李焕坤 图/羊城全媒体 宋金峪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在广州塔至阅江路的6.6公里长碧道上,可以不雅观见艺术之来源——这里新坐落14件享誉海内外的雕塑。
近年来,海珠区践行“公民城市公民建、公民城市为公民”的理念,建成“广州塔—阅江路”新时期驿站6个,由东至西分别是会展东、会展中央码头、新时尚、广州琶洲、财富码头、新风尚。随着驿站群一同与市民游客见面的,还有来自海珠三代雕塑家潘鹤、梁明诚、许鸿飞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不仅反响了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发展脉络,表示海珠区艺术薪火生生不息,还与驿站群、碧道组成有机整体,成为构建生态、文化、幸福海珠的主要一环,点亮群众生活。近日,专访两位海珠雕塑家及一位雕塑家的后人,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和对碧道雕塑的思考。
广州琶洲·新时期驿站和新时期驿站·会展中央码头之间的碧道雕塑作品来自艺术家潘鹤
“20”后潘鹤:造物寓意,见证历史
《虎门销烟》《呼啸吧!
睡狮》《得了地皮》《艰巨岁月》《广州解放纪念像》《开荒牛》《和平少女》……出自潘鹤之手的7件雕塑,韶光跨度从虎门销烟到改革开放,在广州琶洲·新时期驿站和新时期驿站·会展中央码头之间的碧道上一字排开,向市民游客生动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潘鹤生卒于广州,享年95岁,70多年艺术生涯中留下数百件作品,分布在全国60余座城市。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时期色彩,犹如史诗般反响了中国公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主要韶光节点,正如中国美协的评语,“他始终遵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不失落浪漫主义形式特色,其大批为国家而作、为公民造像的经典力作,是革命岁月和改革时期的见证,为现当代雕塑史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时期影象。”
经历战乱与改革,决心为时期作注
1925年,潘鹤出生于广州。从童年到少年,社会的战乱与变革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后来接管《羊城》采访时,潘鹤回顾道,自己一共经历了16场战役,看到了曾经的民不聊生,艺术成了他宣泄苦闷情绪的路子。
潘鹤一开始师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创作了《数米犹堪充半腹》《饿殍途中剩一堆》等作品。后来,他的兴趣转移到西方油画雕塑上。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家逐渐安定繁荣,潘鹤创作出《艰巨岁月》《省港大罢工》《得了地皮》等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潘鹤提出“雕塑的紧张出路在室外”,大力推动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如今,安顿在深圳的《开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日本长崎的《和平少女》、北京的《呼啸吧!
睡狮》等,均是他创作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
然而,城市雕塑不仅是凝聚艺术家思想的实物,还受到城市方案定位的制约。潘鹤之子、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对笑言,潘鹤尤擅“夹带私货”,即在知足城市方案和官方需求的条件下,充分表示自己的思想。比如在创作《开荒牛》时,潘鹤经由寻思熟虑末了选择了“牛”这个意象,一只前脚跪着,寓意为公民鞠躬尽瘁,后面拉着盘根错节的老树根,象征将阻碍改革开放的统统旧不雅观念连根拔起。
兴建雕塑艺术园,打造赤色教诲基地
如果将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那潘鹤雕塑艺术园的建成,便是将潘鹤这分散在60余座城市的孩子重现在自己的故乡,让它们“承欢膝下”。2007年,广州市和海珠区两级财政共投入7000万元,在海珠区后滘西大街兴建潘鹤雕塑艺术园,园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园内按照“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五个主题进行作品展示,“这些作品的位置都是我父亲当时一个个亲自确定的。兴建潘鹤雕塑艺术园时,我们就梳理发现,父亲生平所创作的这些作品正代表中国百年景长进程,以是就按照这五个主题来设计。”潘奋说道。
潘奋表示,自己和父亲都在海珠区发展,这里是文化的聚宝盆,拥有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有名学校,人才辈出,感谢政府让父亲的作品在潘鹤雕塑艺术园得到集中展示。今年年初,海珠区更是选择了7件潘鹤雕塑,矗立在碧道之上。“父亲认为,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像别的绘画艺术须要到博物馆、美术馆去不雅观看,城市的公共空间便是城市雕塑的舞台,只要途经就能瞥见,在勾引代价不雅观、提高人文教化、彰显城市形象方面具有主要浸染。因此海珠区一和我提出在碧道放置雕塑的建议时,我就赞许了。”
潘奋还见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碧道的潘鹤雕塑是开展赤色教诲的生动素材,引起强烈反响,乃至匆匆成了海珠区启动“潘鹤雕塑艺术园综合提升项目”。7月1日,潘鹤雕塑艺术园改造后重新开放,园区陈设更加清晰全面地先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并新增多媒体设备,升级园区广播系统,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往参不雅观。开放约13年的潘鹤雕塑艺术园被注入新活力。
新时期驿站·会展东的雕塑作品,来自雕塑家梁明诚
“30”后梁明诚:中西交融,承前启后
夜幕低垂,新时期驿站·会展东灯光“啪”一下亮起,显出与白日完备不同的柔美来:建筑的光带犹如缓缓流动的江水,屋面坡道上的数千盏芦苇灯点缀夜空。阁下梁明诚的《钢琴》《小提琴》雕塑,在灯光的映衬下,线条感更为强烈,与驿站一道给予人视觉冲击和艺术传染。
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进程中,梁明诚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在上世纪80年代前,梁明诚的创作风格深受潘鹤影响,两人一起互助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等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后,梁明诚在西方当代艺术不雅观念影响下,开始对抽象变形雕塑措辞的摸索和磋商,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中外交流转不雅观念,写实写意两着花
1959年,20岁的梁明诚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由潘鹤担当他的雕塑任课老师,“他(潘鹤)对我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梁明诚直言,那时他深受潘鹤现实主义创作手腕的熏陶和影响,在校期间就创作了《女生产队长》《新娘》等作品。毕业后,梁明诚从潘鹤的学生转变为潘鹤的互助伙伴,陆续互助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铜墙铁壁》等。
改革开放东风起,中外文化的互换与碰撞打开了梁明诚的眼界。1980年-1982年,梁明诚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到了意大利后,我看到了盛行于西方的当代主义,一下子我的不雅观念就开放了,雕塑除了写实的、赤色的,还可以这样。”
于是,他将这种风格大胆利用到雕塑中,在意大利创作的《海风》被认为是他全体艺术生涯风格转变的关键节点。此后,他相继创作了《海天》《钢琴》《大提琴》等艺术作品,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以置于新时期驿站·会展东旁的《钢琴》《大提琴》为例。梁明诚先容,两者以写意的手腕,勾勒出两名正在演奏的如痴如醉的音乐家,表现音乐的韵律美,“钢琴的旋律是轻松的、丰富的,因此我用线条描出钢琴和人像,摒弃钢琴本身的沉重感,显得通透高扬。大提琴的旋律则是深奥深厚悠远,因此雕塑显得敦实和谐。”
然而,梁明诚并没有一味转向当代主义,而是现实主义、当代主义风格作品并行。他认为,雕塑艺术是宽广的、不设限的,只假如好作品,群众都会喜好。
艺术氛围海珠生,耄耋之年醉创作
如今,溜达在海珠区土华村落梁明诚事情室内,每走几步就能遇见他风格不同的作品,令人大饱眼福。梁明诚表示,作为雕塑家,他的创作灵感、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区域,但海珠区毋庸置疑是养育他的地方,为他供应良好的创作氛围。
事实上,研究梁明诚的经历可以创造,他在青少年期间流落无定,却又在兜兜转转中与海珠联系紧密。1939年12月,梁明诚在广东省南雄县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1944年,南雄沦陷,年仅5岁的梁明诚与家人逃难至粤东平远县。1949年,梁明诚一家迁居至广州,梁明诚入读位于海珠区南村落路的广州市第五中学。1955年,梁明诚初中毕业后,赴湖北武昌入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1958年,随校回广州。次年,被学院保送升入位于海珠区昌岗东路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8年开始留校任教。退休后将事情室选址定在土华村落。“我便是海珠人,10岁开始我就在海珠各条河涌拍浮,这里水美景美,是养人的利益所。”82岁的梁明诚回顾道。
从垂髫至耄耋,梁明诚在海珠待了大半生。他表示,他将在事情室内尽己所能再做些雕塑。他认为雕塑是时期与艺术的交响、形体和心灵的碰撞,不论是在驿站外矗立的雕塑,还是他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作品,只要途经的人看到了,有体悟,便是雕塑的全部浸染。
新时期驿站·财富码头旁的肥女雕塑来自许鸿飞
“60”后许鸿飞:探索多元,走向天下
新时期驿站·财富码头间隔广州塔并不远,平日接待大量游客。为了让游客感想熏染快乐生活,海珠区选择在该驿站外,从西往东依次放置许鸿飞的《花城六月天》《吻》《三弹音乐》《童趣》《肥年肥舞》,逗趣的“肥女”形象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海珠形象,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雕塑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一部分雕塑家开始创作或世俗或谐趣的作品,强调与大众的互换。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许鸿飞正是这种世俗、谐趣、亲民风格的探索者。
毕业初期觉迷茫,肥女系列辟新路
许鸿飞出生于广东阳江。1990年从位于海珠区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他有好几年找不到创作的觉得。“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广东到处是培植的热潮,我就接了许多城市雕塑来做。刚开始我以为这是大的艺术创作,后来却创造不少的城市雕塑是工程,还不是我想追求的东西。”许鸿飞说。
几年的城市雕塑经历,让许鸿飞有足够的经济根本支撑艺术的创作,“肥女”便是在此情形下出身。1998年,许鸿飞在位于海珠区的事情室——石磨坊,创作出人生第一个“肥女”。一开始,许鸿飞并没有特殊重视这件作品。1999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来到许鸿飞事情室,一眼相中“肥女”,并发起许鸿飞可以做“肥女”系列。当时的许鸿飞还担心不主流,不好拿奖、评职称,但黄永玉却表示,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点,跳出学院的套套。便是这句话,让本还踟蹰的许鸿飞下定决心。
实在,肥女人的形象并非许鸿飞创始,但如今在雕塑界,提及“肥女”,就能想到许鸿飞,这是为什么?许鸿飞将此归结为“坚持”二字。20多年来,许鸿飞坚持以“肥女”为主人公,不断丰富她(们)的形象:她(们)时而奔跑,时而骑车,时而与情人拥吻,时而与孩子玩闹,未曾改变的是她(们)身上鲜活欢快的神态,“‘肥女’就像我们的街坊邻居、我们碰着的路人,那种肢体上的亲切感使得她(们)更加随意马虎将快乐通报给人们。”许鸿飞表示,海珠区这次将他的五件作品放在广州塔旁碧道上,正是希望将广州的快乐和艺术通报更远。
泥巴刻刀不离手,带领作品走天下
自2013年以来,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从海珠奔向天下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巡展42场,其作品还被古巴哈瓦那市政府、俄罗斯列宾美术馆、法国卢万河边莫雷市政府、意大利米兰市政府等30多个机构永久收藏。许鸿飞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讲好中国故事”。“在巡展过程中,我碰着不少外国朋侪,在看到‘肥女’雕塑来自中国雕塑家后,不谋而合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严明去世板的,无法创作诙谐的雕塑。当瞥见这些雕塑后,他们也明白在中国生活充满了快乐幸福,以是才能有这样的作品。”
成长于中国繁荣富强的时期,许鸿飞代表的是新一代雕塑家不拘一格、灵巧多元的创作特点,但他认为“与时期同频共振”是所有雕塑家不能忘怀的初心。在展现积极向上中国形象的“肥女”之外,近年来许鸿飞还创作了《白天黑夜》《山高人为峰》等“抗疫”系列作品和《不忘初心》《马克思》《西岛女民兵》等主旋律作品。如今他仍日日浸淫在海珠的事情室内,以时期进程为灵感缪斯,用泥巴和刻刀,将脑海中喷涌的灵感逐一成型。
艺术风格多元的雕塑群装点了城市
“妈妈,这两个人在做什么呀?”
“这个叫《艰巨岁月》,他们俩是红军呢……”
8月22日,何女士带着7岁的女儿在阅江路碧道上闲步,女儿看到碧道上矗立的各种雕塑,好奇地向何女士发问。何女士见告,现在在碧道上闲步,感想熏染吹来的江风、满目的绿植,停下来可以看看雕塑,累了还能到驿站内安歇,“生活在这里真舒心!
”何女士说。
不雅观察创造,经由约一年的精心打造,广州塔—阅江路碧道成为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水道、溜达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的“五道”贯通,让群众感想熏染生态活力;融党群做事、新时期文明实践、惠民做事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期驿站群的建成,让群众拥有安歇休闲的舒适环境;艺术风格多元的雕塑群的矗立,美化和装点了城市,丰富群众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实际上,广州塔—阅江路碧道的精心打造只是海珠区谋划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塑造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复合功能和文化魅力的开端。理解到,海珠区将聚焦打造天下一流滨水活力区的目标,按照优于5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广州塔景区品牌,努力培植成为天下级滨水城市客厅;在珠江沿岸29.2平方公里方案范围内推进12个贯通提升单元培植,串珠成链打造高端家当带、科技创新带、历史文化带、都邑景不雅观带、滨江休闲带、公共做事带,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效益雷同一;在沿江空间按照公共活动空间、家当发展空间、居住空间的梯次布局,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打造幸福海珠。
编辑:正龙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