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会的获奖科技成果,无不是科研职员着眼于大众需求,经历了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辛劳研发才问世。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名录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字眼涌现频次不低,快来看看“接地气”的科技大奖是如何改变“医食住行”,进而引领老百姓的高品质生活吧。

资料图片

张福文兰州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祁连山隧道。

青海蕨麻1号。

甘蓝新品种。

集约化育苗。

青海八眉猪。
图/陈果阪

高铁时期下 青海的新机会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建成通车,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由原来16小时缩短至9小时,实现了朝发夕至。
这一天结束了青海省没有高铁的历史,特殊是祁连山隧道群穿越青藏高原,成功的把青海省纳进了全国高速铁路网,更是让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进入高铁时期的脚步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指挥部总工程师王安然说。
这便是他和团队研究出的《高原高寒繁芜地质高速铁路隧道建筑关键技能》。
他们的成果这次荣获青海省科学技能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兰新第二双线的建成通车,青海铁路实现高铁线路“零”的打破。
一个由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格敦铁路等串联成的铁路网正在形成,西宁也由铁路网末梢转向全国性当代化交通枢纽,开启了青海交通的新格局。

兰新高铁全线开通,标志着青藏高原进入高铁时期。
个中,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工程由祁连山1号隧道、祁连山2号隧道和连接两座隧道的硫磺沟大桥组成,全长16.336公里,隧道轨面海拔最高高程为3607.4米,而且两座隧道均为Ⅰ级风险隧道,是目前天下海拔最高、培植标准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有“天下高铁第一高隧”之称。

据王安然先容,该工程培植条件极为恶劣,施工面临诸多风险和技能难题。
由于隧道施工环境寒冷缺氧,均匀气温-12℃,最低气温-38℃,氧气含量和气压不敷平原的60%,施工中险些达到了人体生命极限。
并且,由于地质条件极为繁芜,课题组攻坚克难,经由6年多的技能攻关,建成了祁连山隧道群,取得了碎屑流地层隧道施工技能、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掌握技能等六大技能创新成果。
研究成果依托工程成功运用,节约本钱6108万元,并在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铁贵州段、蒙华铁路等隧道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终极,该科研成果通过了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前辈水平,个中富水断层碎屑流安全施工掌握技能、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快速施工技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铁开通,最直不雅观的影响来自于客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快运转,对旅游业发展是一大利好,也被算作是一场“旅游盛宴”。
同时, 高铁开通,青海铁路路网构造的完善,使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青海聚拢,同时还节省了韶光本钱,降落物流本钱,“高铁经济”将成为拉动我省物流家当增长的新引擎。

“蕨麻新品种”获赞 成为特色新兴家当

“采挖野生蕨麻是农牧民的传统收入。
野生蕨麻分布稀疏,长期采挖对生态环境毁坏严重,而且只是出售原材料,家当化发展受限。
为办理生态-生产-发展的抵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农牧民增收、发展特色新兴家当、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蕨麻新品种选育与开拓利用研究势在必行。
”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李军乔说。
也因此,她和团队得到了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能进步奖二等奖。

素有高原“人参果”之称的蕨麻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植物,由于富含各种营养和活性身分,蕨麻被藏区群众作为保健品和藏药利用,地上部分成长速率快、耐盐碱、耐干旱等也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态代价。

李军乔和科研团队用当代剖析技能,通过对化学身分、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多样性研究,完全揭示了蕨麻的生物学特性,形成了系统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本。

同时,经由品种创新,审定通过了3个蕨麻新品种: 青海蕨麻1号、青海蕨麻2号、青海蕨麻3号,这是我国通过审定的独占的3个蕨麻新品种,为家当化供应了可持续利用的原材料。
根据化学身分研究测定的结果,可以确定人工栽培蕨麻食用型口感更佳;药用型活性身分、药效没有显著差异,完备可以替代野生蕨麻。
由此,成功实现了蕨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飞跃,构建了标准化、规模化有机栽培技能体系。

在产品创新方面,从食品——保健品——新药为蕨麻家当链储备了高附加值产品。
个中,蕨麻抗缺氧保健品功效优于市售抗缺氧保健品,无任何毒副浸染。

在经济效益方面,“青海蕨麻1号”和“青海蕨麻2号”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等地进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60000余亩,产值达18.9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栽种蕨麻6万亩显著缓解了120万亩高寒草甸的毁坏,生态效益显著。

简捷多功能藏文输入法 推动藏笔墨信息化培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海内如方正藏笔墨处理系统、同元藏笔墨处理系统、华光藏文排版系列、藏文OCR、班智达藏笔墨处理系统等为代表的藏文笔墨处理软件相继问世,同时国外的桑布扎藏文、木兰藏文等藏笔墨处理软件也相继推出,推动了藏笔墨信息化培植步伐。

“我们对干系技能进行了长期、密切的跟踪,反复研究形成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
这个项目符合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急迫须要,有利于广大藏族群众充分享受当代互联网带来的浩瀚便利,学习当代科学技能,转变不雅观念,促进改变农牧区群众生产和生活办法,增强老百姓得到感和幸福感。
同时对宣扬党的政策、促进民族进步、创建民族联络进步先行区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浸染。
”凭借《藏文信息化运用关键技能》,简捷多功能藏文输入法》项目得到青海省科学技能进步奖三等奖,团队卖力人扎西松宝说。

据理解,藏文输入法程序构造设计奥妙,实用技能成熟,在词组遐想输入、超长字符串的输入、用同一键盘模块输入不同编码的藏笔墨符等方面具有重大打破。

如此一来,藏文输入速率、质量大幅度提高,笔墨录入本钱成倍低落。
目前简捷多功能藏文输入法广泛运用于中国藏学中央、北京民族出版社、西北民大、甘肃民族出版社、青海民大、青海师大、青海民族出版社、青海电视台、西南民大、四川民族出版社等。

“高原特色蔬菜”上桌 幸福填满“菜篮子”

“菜篮子”是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工程项目。
近年来,随着举动步伐温棚数量增加,以及地产蔬菜自给率的提高,青海省蔬菜栽种面积和产量得到持续扩大。

张福文老人今年63岁了,最近一段韶光,她爱上了吃各种季候蔬菜。
“以前,菜市场能买到的最多的就只有洋芋、白菜和萝卜,现在可不一样了,蔬菜品种特殊多,以前只有外地才有的蔬菜,现在,在我们西宁也很常见。
” 张福文老人笑着说。

2018年度青海省科技大会,李莉和团队的《青海特色蔬菜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技能运用推广》项目得到了青海省科学技能进步奖二等奖。
据先容,该项目系列新品种的选育,促进了青海高原特色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扩展了育种技能研究的物种范围,提升了原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品种性能,初步实现了高原特色蔬菜品种的自主化和杂交化。

据先容,扩展育种技能研究的物种范围,从原有番茄、辣椒、胡萝卜等少数几种扩展到了甘蓝、西葫芦、菜豆、葱、茄子等9种主栽蔬菜种类;以特色地方品种为根本,通过提纯复壮和遗传改良,提升丰产性、抗逆性和商品性,在保持原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风味的同时,使品种性能得到升级;开展了育种技能攻关,通过太空诱变、杂种上风利用等多项当代育种技能手段,创制大量育种材料,并选育出多个主栽蔬菜杂交新品种,初步实现了高原特色主栽蔬菜品种的自主化和杂交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们以标准化研制运用,提升了高原特色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
环绕新品种构建关键技能标准化体系,在种苗繁育、集约育苗、高效栽培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制订出多项地方标准,建立了辣椒和葱两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浸染。

令李莉和团队倍感欣慰的是,经由多年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品种和配套技能运用推广,实现了蔬菜家当提质增效。
个中,项目选育的新品种和配套标准化技能在青海紧张蔬菜生产县实现了全覆盖,甘蓝新品种还推广至甘肃省。
近三年,项目累计示范推广总面积41.27万亩,新品种覆盖率14.7%,总产值16.70亿元,均匀增产8.9%,新增总产值1.44亿元。

“青海八眉猪”华美转身 向绿色康健家当发展

如何挖掘地方名品资源?互助物产丰富,地方畜禽品种繁多,个中八眉猪有四千年的驯养历史,在青海大地可谓一枝独秀。

青海八眉猪因此青海东部农业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其周边为中央产区的地方当家母本品种,皮毛玄色、耳大下垂、其额具纵行倒八字纹,故称八眉猪,俗称“大耳朵”。
青海八眉猪种质资源独特,在青海高原特定环境下,具有适应性强、性早熟、抗逆性好、产仔多、沉积脂肪能力强、肉质好、能适应贫瘠多变的喂养管理条件、遗传性状稳定等特性。
据理解,青海八眉猪经由科学选育、适宜营养、合理饲喂、自然水源、天然氧吧的生态养殖,既保护了地方品种资源,也将绿色康健的八眉猪推向市场。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杨葆春教授所在的高原动物生产传授教化和科研团队立足青海资源和八眉猪特点,通过各级各种科研项目的支撑,展开集中攻坚研究,他们研发的《青海八眉猪规范养殖技能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得到了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能进步奖三等奖。

据先容,该成果通过养猪办法和技能的创新,环绕保种和利用这个核心环节,科学的保护现有品种资源,把利用作为最好的保种办法,着力提高种猪的利用率、仔猪的成活率和肉猪的生产率。

终极通过技能攻坚、熟化、集成、规范、示范、推广的路径和当代生猪家当链规律展开。
聚焦种猪-仔猪-商品猪生产技能一体化、繁育-喂养-管理技能一体化、技能研发-集成-推广通路一体化,形成了八眉种猪选育与扩繁技能、八眉猪杂交利用技能、八眉母猪节粮型规范喂养技能、仔猪绿色康健养殖技能、八眉商品猪高效节本养殖技能等生产技能9项,形成了一套拥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能。

个中,项目成果近4年在青海八眉猪主产区累计在640头公猪、63817头母猪、1360899头商品猪上示范推广,实现新增产值31亿元,新增利润7.8亿元。

作者: 宋翠茹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