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合肥百姓重阳登高好去处的威武门城门楼子“五凤楼”;

曾是清代合肥龚氏私家郊野别墅,有着“汀畦飘渺,仿佛蓬莱”美誉的“稻喷鼻香楼”;曾是合肥第一高楼,被誉为“城市腕表”的“大钟楼”。

合肥老城文化建筑设计 施工管理

还有传千年文运、聚历代群星的庐江“奎星楼”等……

琼楼玉宇,丹柱碧瓦,画栋飞檐

合肥的名楼与名阁见证着历史变迁

记录了时期风云凝固了岁月沧桑

合肥人你理解他们吗?

四牌楼

说到“四牌楼”,不少人都以为是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围的四幢联式建筑,实在,那里并不是最早的四牌楼。
根据《合肥县志》记载,合肥老四牌楼位于镇淮楼(今鼓楼十字街)南,明代这里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但屡遭兵燹,破败不堪。

“四牌楼”昔日景象

据传在上个世纪初期,耸立于当时的小东门街与前大街交卸处的“四牌楼”,是座砖木构造的三层亭楼,底层各有一门,均可通畅马拉车。
到了兵荒马乱的1927年,这座清嘉庆年间重修的“四牌楼”毁于一炬。
其失落火的缘故原由,当时就有“范家秉烛夜读蜡油燃火”与“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二说。

历史上的四牌楼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纷纭捐款,在原址上重修了一座“四牌楼”。
这次重修的“四牌楼”,是一座亭阁式建筑,其底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开的城门,宽敞高大,可以顺利地通畅卡车。
抗战初期,不顾礼义廉耻的日本侵略军炸毁了悬挂着“礼义廉耻”牌匾的四牌楼。

四牌楼作为当时合肥最高的建筑在20世纪仅存了十年。

合肥百货大楼在四牌楼落成

1956年初,合肥市设立城市中央点,其位置就在现在的长江中路与宿州路交叉口处,也便是当年的“四牌楼”所在地。
本日,只管城市已扩大了许多倍,但“四牌楼”依然是很多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市中央”,给一代代合肥人留下了集体的美好影象。

1959年8月25日,合肥百货大楼在四牌楼落成,正式开门纳客,从而拉开了合肥百货商业的序幕,四牌楼商圈也自此开始形成。

合肥四牌楼人行天桥

合肥市政府于1985年在四牌楼建造了合肥首座人行天桥——范巷口天桥,也便是人们俗称的四牌楼天桥。

此后的23年中,四牌楼天桥经历无数风雨洗刷和世事变迁。
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显出一些龙钟老态的四牌楼天桥逐渐风光不再,但却依然承接着每天南来北往熙攘人流的脚步,直到2008年5月,四牌楼天桥在长江路改造大幕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两个多世纪以来四牌楼的变迁伴随着合肥城市发展的脚步,为合肥留下的影象耐久不衰!

五凤楼

旧时庐州七座城门里,威武门是最大的。
其上还有五楹二层的城门楼子,名曰五凤楼,也叫回风楼。

合肥人有重阳登高的习气,但除了少数有马车、肩舆的富余之家,还有附庸风雅的文人客岁夜蜀山享受天高气爽的景象,大多数人家都是涌到威武门,登上五凤楼一览秋天景色。

那时的合肥城,除了几栋外国人盖的洋楼外,基本上都是平房,最高的也便是二层小楼。
而高约三丈的五凤楼鹤立鸡群,加上城外没有高大物体的遮挡,站在五凤楼里,可以往东瞥见十里以外的景象,而城门外便是著名的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

古城墙效果图

早在元朝末年,合肥古城的城墙就多处塌毁了,城门楼子也是破败不堪。
庐州卫指挥佥事马世德筹集十万贯钱财,整修了城池。
到了明弘治年间,古城因年久失落修再次呈现出废缺的状态,庐州知府马金度也是筹集资金修葺。
那时威武门的城门楼子还不是五凤楼,直到1763年,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

那次建筑,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五凤楼便是在那时建筑的。

五凤楼

到了清朝晚期,李鸿章的胞弟李鹤章就住在东门大街,当时半条街都是他家的。
李家不仅在城里经营典当、银号等买卖,在乡下还有大量的田产。
当时流传着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家祖籍在合肥东乡磨店祠堂郢村落,每当收租时令到来的时候,必定要穿过五凤楼下的威武门,经由护城河上的吊桥。
每次放下拉上的觉得很未便利,于是财大气粗的李家命人在那里拆除了老桥,重新建筑了一座石拱桥。
那是一座三孔的石桥,即本日淮河路桥的前身,多少年来匍匐在高大的五凤楼下。

在合肥老城西南角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略有起伏的山丘绿树中掩映着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别墅琼楼。
那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稻喷鼻香楼。

初识稻喷鼻香楼的人,都为稻喷鼻香楼到底是一座楼还是一个地名而纠结。
事实上,稻喷鼻香楼从文人雅集的场所到本日的著名宾馆,走过它分外的历史。

稻喷鼻香楼位于合肥市金寨路中段,东临环城西山公园,北接黑池坝风景区,三面环水。
起初是清代合肥龚氏私家郊野别墅,因稻喷鼻香楼“汀畦飘渺,仿佛蓬莱”,很快成为合肥名胜,文人墨客常会于此。

清初,合肥人龚鼎孠从浙江仙居知县退归后,在合肥建稻喷鼻香、水明二楼,一韶光,成为文人吟咏唱和的场所。
据考证,其兄龚鼎孳就曾携如夫人顾眉数回合肥,住稻喷鼻香楼,与地方文儒互有唱和。

龚鼎孳博识洽闻,诗文并工,在文人中声誉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由于诗界才子和伶界名媛的入住,稻喷鼻香楼有了俏丽的传奇。
从龚家始建稻喷鼻香楼算起,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乾隆年间,稻喷鼻香楼历风雨百年,后逐渐荒圮坍塌。

上世纪50年代,稻喷鼻香楼一带重新方案并加以绿化美化,建起稻喷鼻香楼饭店(今称稻喷鼻香楼宾馆)。

上世纪80年代,又新建庐阳饭店,稻喷鼻香楼的南面还陆续添建了安徽饭店、梅山迎宾馆等,这一带现已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对外接待的中央。
  

稻喷鼻香楼宾馆

现在的稻喷鼻香楼,树木苍郁,竹影扶疏,安谧幽雅,鸟语花香,有假山、喷泉、荷花塘和多种花卉供来宾不雅观赏,更有环湖路、湖心岛、石桥、凉亭供休憩,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水光山色,园林式风格与合肥绿色城市的氛围十全十美,相映成趣。

先后还接待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政要等。

大钟楼

位于徽州大道和芜湖路交口的大钟楼,在本日看来,是一座很普通的楼房。
然而,顺着历史长河往前追溯30年,合肥大钟楼,曾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

在那个时期,当钟声旋律在合肥上空鸣响时,人们总会愣住脚步,习气性地向钟声方向探求……如今,大钟楼已入选“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实在,“大钟楼”是合肥人的普通说法,它的全名该当叫作“合肥长话通信枢纽工程”。
它的建立,使得当时的合肥市长途电路总容量增加了2.4倍。

1981年的合肥大钟楼

据资料记载,该楼是邮电部设计院卖力工程总体设计,施工单位为我省的第三建筑公司。
大钟楼于1975年动工建造,1980年12月投入利用,建筑总面积19547平方米,个中主楼14852平方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抗震设计按规定八度设防。
塔楼上有双层平台,安装微波天线,楼顶部设直径约4米的自鸣电钟4面,主机房楼为7层,层高5.1米,总高度37.5米。
塔楼从地面至航标灯尖净高为82.55米,是当时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被誉为“合肥第一楼”,成为合肥市的标志性建筑。

大钟楼在合肥民气里的那份情绪归属,除了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干系和宏伟的建筑形状以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缘故原由,便是每当整点便回荡在全体合肥的钟声。
在腕表还不是很遍及的当年,大钟楼成为市民知晓韶光的主要路子,因此,它也被合肥人亲切地称为“城市腕表”。

从大钟楼第一次报时的那天,这个城市的脉搏便开始随着它一起跳动。

上个世纪80年代,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回荡在合肥市民耳侧的是熟习的《东方红》。
纯粹的机器报时,再加上钟楼里的防水方法也不到位,每天对时,也免不了涌现四面钟韶光各不相同的情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动厂不再生产大钟楼的干系零配件了,这使得机器大钟被石英钟所取代,整点报时音乐也被换成了法国乐曲《钟声》。
2003年,大钟楼外表重新装修,同时,大钟报时采取了前辈的GPS进行卫星校时,走时更准确。

如今,大钟楼旁的高楼大厦均拔地而起,在繁华的城市中央,虽然大钟楼“变矮了”,但它依然是合肥的主要地标。
周围的各条马路上,多少路公交车依然报着“大钟楼”的站名;当我们溜达在包河公园的小径上时,往西处一看,大钟楼依然在蓝天下矗立;对付惯常行走在大钟楼附近以及居住事情在它周围的人们来说,依然会在某个瞬间举头看看这座耸立风雨数十载的合肥钟楼~

镇淮楼

“一水东下,石桥虹跨之。
桥南有台,可高十余丈,不知作于何代何人也。
台上有楼三级,绮疏四开,匝以雕栏画槛。
”这是清朝文人朱弦《庐阳八景说》中关于“镇淮角韵”的描述,而此中所提到的楼则是当时的“镇淮楼”,即古金斗城北门城楼。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郭振开拓斗梁域后,遗下城楼,改为镇淮楼,为人们登临远眺游憩胜地,此楼多次毁坏建修,末了毁于清末兵燹。
遗址即今安庆路与宿州路交卸处,现在那个地方又叫古楼拐。
这也是老合肥最早建的楼。

合肥镇淮楼

合肥地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
但是到了宋朝往后,战事逐渐平息,百姓安居乐业。
但北方金兵日益强大,北宋逐渐衰败。
到南宋乾道五年,也便是公元1169年旁边,淮西大帅郭振屯驻合肥,当时战事紧张在如今淮北一线,合肥相对比样比较太平。
为了防御金兵侵袭合肥,也为扩大再生产,增加计策储备,于是决定扩建金斗城,修建斗梁城。

镇淮楼遗址手绘图

怎么又来个斗梁城呢,原来新建的城跨过了金斗河,城名中的“斗”字是延“金斗城”名,“梁”字是桥梁,由于新建的城比原城大数倍,必须经桥梁津渡才能穿城而过,以是叫“斗梁城”。
正由于郭大帅的扩建城池,才有了《庐阳八景》之一的“镇淮角韵”。

城池扩大后,原来作为防卫的北门外墙,变成了内城。
而这个遗留下来的城门楼,加以建筑就改为了后来的镇淮楼。

不过可惜的是,镇淮楼于1933年全部倒塌,如今只有鼓楼石碑,依然记载着这段不为人遗忘的历史。

思惠楼

合肥的城隍庙位于合肥市内,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城隍庙内有一思惠楼,被誉为“庐州第一楼”,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明代庐州知府徐钰于正德十年用场所捐资所建,楼名取自“思民之惠”的意思,原楼早已损毁,现楼为1992年重修。

思惠楼

徐钰是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 进士,曾任御史。
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等人贪赃枉法,专权横恣,无恶不作。
文渊阁大学士刘建、兵部尚书谢迁等朝廷重臣奋起与之抗争。
御史徐钰和同官赵佑、朱廷声等亦上表弹劾。
阁议将重治宦官之罪,事垂定而中途突变。
刘瑾等一批奸人还是逍遥法外。
刘健、谢迁愤而挂冠回籍,徐钰等人竟被罢官。

后因庐州城防空虚,武宗重新起用徐钰,任其为庐州知府。
他到任后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宁。
正德十年(1515年),他用场所父老捐资修缮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主持培植了这座思惠楼。

他认为做地方主座的人该当“忧乐系乎民”,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既要“思民之惠”,也要“施惠于民”。
在封建时期,徐钰这样的官吏属于清官之列,他的精神足以垂范后世!

现楼为1992年重修,新思惠楼共分五层,高37米。
底层的塔基、台阶、栏杆均以汉白玉砌筑,洁白晶莹,雍容华贵。
飞檐翘角,覆以琉璃瓦,角系风铃,清风徐来,丁零作响。
凭栏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

楼前广场上一对汉白玉巨型石狮面南高踞。
石狮身后稍偏,各矗立一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笏头石碑。
碑文以直行无标点的繁体字书写,常有三三两两游人容身阅读,揣摩断句,兴味盎然。
西侧碑文是明朝人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东侧一碑写有《重修思惠楼记》。
近五百年的历史沧桑、城市变迁浓缩在这两篇碑记上了。

奎星楼

庐江奎星楼,江淮名楼。
经历"三毁四建"的奎星楼,见证着庐江一代又一代人的求学、崇文之路。
新建成的奎星楼位于庐江新城城东公园,是一座古色古喷鼻香的仿古建筑。

庐江奎星楼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任知县李衍芳倡建,当时的奎星楼建于城北,在文昌宫后。
咸丰年初,太平军攻打庐江,与驻守庐城的清军先后3次争夺战,末了于咸丰四年(1854)失落守,太平军侵略庐江城,奎星楼不幸毁于兵燹。

历史上的奎星楼

同治七年(1868),庐江知县黄光彬动手管理县城的战火创伤,再次倡建奎星楼。
民国三年(1914),县人在重新修葺时改楼顶的陶顶为锡顶。
该顶高9尺,呈葫芦状,用锡672.5斤,由城内著名锡匠汪发明所铸建。
此楼于"文革"中难免一劫。

所幸的是,庐江县政府早在2007年已将复建奎星楼列入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
2010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东公园东南角、与新建的庐江中学相毗的黄金地段复建奎星楼。

2011年8月8日上午10时,重修的奎星楼正式揭牌。
重修的奎星楼总高度27.68米,设计屈服传统形制和哀求,八角形三层攒尖式瓦顶,顶部木构件呈斗八形藻井,采取宋元期间某些建筑元素和符号。
同时,增加了平座以知足不雅观赏功能,并依据环境特点,增加魁星阁的体量,成为城东公园的构图中央和景不雅观中央。

为增加奎星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特请原中共安徽省委布告卢荣景题写"奎星楼"匾额;请县政府历史文化顾问、安师大教授孙文光撰写《重修奎星楼记》;同时将清代进士宋元徵《东门奎星楼碑记》和县令黄光彬《文昌宫奎星楼记》制碑陈设;尽力搜集了庐江历代49位进士资料,制成《庐江县历代进士题名榜》;孙文光教授供应了庐江进士孙维祺"仰止东山"题匾;征集同治年间建筑的"奎星楼"原题残碑一块,弥足宝贵。

清风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回顾北宋名臣包拯的生平,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如今,穿过合肥老城的车水马龙,走进包公园内,清风阁在悠悠包河的环抱和粉荷绿树的掩映下仿佛遗世独立,阁外尘世鼓噪顿时安谧。

清风阁是一栋大型仿宋建筑,1999年建造的,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

门口对联写的是,“清风净宇宙,明月朗乾坤”。
阁体坐西朝东,与包义冢遥相呼应。
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庐州城风光及全体包公函化旅游区的奇丽景致。
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
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

流连清风阁内,可在浮雕、壁画中览包公平生业绩、江淮风光风情和庐州传统文化。
若想理解宋时庐州街巷风貌,不妨容身清风阁内的古绢彩绘壁画《古庐州市井图》,在古笔勾勒中回溯昔日繁荣。

为了让包公故事和文化深入民气,2014年,清风阁进行了闭关升级改造,加入了大量声光电和体感设备,以前辈的科技一改过去名胜古迹的严明持重之感,令游客在互动中走近包公,走进庐州。

三山披锦绣,二水竞风骚。
一千年往后,站在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庐州风光尽收眼底,而在这里也可以再次回味包公的清风作派、不畏强权,感想熏染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知合肥的风土人情。

逍遥阁

古逍遥津,这座已经是五湖四海游客耳熟能详的合肥著名公园,却有着多少沧桑和伟大的历史,足以令后人间代传颂。

逍遥阁正是古逍遥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全阁高达22米,明三暗五层。
逍遥阁的二层窗外有横梁式的回廊环抱,顶层挑檐下横置匾额上有黑底金字“吴魏遗踪”,而一层入口处的立式牌匾上则竖着“逍遥阁”的牌匾。

这座逍遥阁是后世仿汉代建筑风格而造,是逍遥津的最高点,也是最佳不雅观景台。
来到逍遥阁,不得不说的便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名典故。

公元3世纪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合肥属于魏辖地,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
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进行过长达60年的战役。
个中最有名的一次便是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东吴孙权趁曹操发兵西征汉中张鲁,合肥空虚之机,亲率年夜军10万攻打合肥。
镇守合肥的魏将张辽在强敌压境、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
此战东吴精锐尽出,10万大军竟为张辽的7000守军所破。
孙权落败被张辽包围住,在众亲信保护下,去世战杀出重围,仓皇失落措纵马逃至一小石桥边,桥板已被张辽部下拆掉一丈余。
孙权一看错愕失落措,只得仰天长叹一声“天灭我也”。
恰好牙将谷利赶到,叫孙权将马退却撤退几尺,然后在马背上猛击一鞭,孙权坐骑飞跃过小石桥,分开了险境,留下“退后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句,后人便称这座逍遥桥为飞骑桥。

在最近的逍遥津公园改造中,事情职员见告我们,这次维修,他们把逍遥阁附近的商铺全部去掉了,现在,游客在草坪上也一眼看到逍遥阁和逍遥湖的风景~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层层叠绕,极富情调!

文昌阁

热爱旅游的合肥人会创造,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一座阁便是这文昌阁。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文昌阁是一种传统敬拜祈福建筑,为敬拜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
而文昌阁中常常会供奉一尊神位,便是文昌帝君。
基本上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昌阁。

当然咱们合肥也不例外,这文昌阁原就在巢湖市区的卧牛山上。
据史料记载,巢湖最早的文昌阁原建在卧牛山上。
在清朝太平天国叛逆期间,卧牛山上的文昌阁曾被军队驻扎过,并在那里圈留过军马。

文昌阁效果图巢城文昌阁临水而立,站在阁内凭栏可见一排排的桅帆从面前缓缓驶过。
然而,文昌阁由于立柱受到白蚁的吞噬而成了危楼,在1958年旁边被拆,因此对付1958年往后出生的巢湖人,翘角飞檐的文昌阁可能只是老人口中的一个历史故事而已。

卧牛山正在旧址重修文昌阁,已封顶

去年以来,卧牛山正在旧址重修文昌阁,规复这一段巢湖的历史影象。
众所周知,卧牛山本便是一座人文圣山,具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秘闻,“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苏州。
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壁湖。
”这是古人对卧牛山的赞颂诗句,同时也是巢湖八景之一“牛山晚眺”的真实写照。
而文昌阁的复建必将重塑这一段厚重的历史影象,再现“水城相融,水天一色”的美景。

(图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