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王姝 罗晓静)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在即,市政协委员宋慰祖拟再提《关于挂牌保护得到“联合国人居奖”的菊儿胡同41号院的提案》。

“这是我连续5年提交关于菊儿胡同挂牌保护的提案。
菊儿胡同的有名,是由于这里隐蔽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新四合院——菊儿胡同41号小区,即菊儿小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它曾以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全天下的关注,1992年曾得到联合国天下人居奖。
”宋慰祖接管新京报专访时说。

菊儿小区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据其先容,菊儿胡同41号院曾经是一片破旧的平房,一遇下雨天就成了池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41号院被列为旧城改造试点,由著名建筑与城乡方案学家吴良镛担纲,对胡同进行了有机更新。

“吴良镛师长西席对有机更新理论做出了生动表明,改造同时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多少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由此打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构造,”宋慰祖说,1992年,菊儿小区因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天下重视,吴良镛因此得到告终合国人居奖。

宋慰祖认为,吴良镛30年前作出的旧城改造的探索意义重大,菊儿胡同41号院更是当代文物性的标志,“但30年过去,现在菊儿胡同41号院藏在不起眼的民居群中,没有了当日的辉煌。
这个曾得到联合国人居奖的项目已被不少人遗忘。
那块天下人居奖的牌子仍存放在吴良镛师长西席家的客厅里。
他几次再三表达期望将奖牌挂到菊儿小区,让众人知晓中国人对天下人居建筑设计的贡献。

宋慰祖建议,将菊儿胡同41号院认定为当代文物,并将天下人居奖奖牌复制悬挂于院门,“充分标识出其国际内涵和影响力,成为北京作为国际有影响力城市的坐标。
这是一部中国建筑史的缩影,这是一段历史发展的影象。

1月20日,菊儿胡同41号院墙上的各种报箱。
新京报 王嘉宁 摄

探访:菊儿胡同居民家中接通天然气

29年前因联合国人居奖得到广泛关注的菊儿胡同41号院,如今变成了什么样?1月20日下午,来到菊儿胡同看到,由于是冬季,胡同里三四棵硕大的老树已落叶,让胡同里的平房和小高楼格外明显,在走进100多米处,菊儿胡同41号(菊儿小区)四个字的标识已有些斑驳。

“这胡同多少年了啊,之前不是得奖了吗?”在菊儿胡同住了近六十年的李大爷说,1992年,有一天下班回家听说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工程得到告终合国人居奖,非常愉快,“这是胡同的辉煌时候”,老人指着胡同里的几棵树说道:“看到没有,这都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喷鼻香椿树,我都70多岁了,这树至少也要一百多年了。

李大爷以为,现在不少人忘却了菊儿胡同曾经的辉煌光阴,“记得刚得奖后的那几年,最大的变革便是这个胡同会有很多游客来不雅观看拍照。
那时候改造之后让我们的生活确实方便了很多,现在虽然时期变了,不能让大家遗忘这个胡同啊。

胡同里既有李大爷这样的老北京人,也有刚来五六年的新住户。
在41号小区两排居民楼的中间位置,一对爷孙利用空地打起羽毛球。
“这边住着挺好的,便是地面轻微有点坑坑洼洼了,听说要改造呢。
”陪孙女打球的市民王大爷说,“我们搬来五六年了,当时买屋子的时候就听说这边得过奖,能住到这边还是很幸运的。

“菊儿胡同燃气改造工程已落成,本次安装费为……”在一居民楼门口,张贴着关于燃气改造工程落成的关照,题名日期为2020年11月30日。

“之前一贯是煤气罐,大家一贯想换燃气,终于在去年年底完成了天然气改造,这让我们生活更加方便了,”小区居民李姨妈指着墙外的燃气管道说,“菊儿胡同也都快三十年的楼了,之前的水管太细,会影响上水,期待往后改造得越来越好,让菊儿胡同更加宜居。
这么有名的胡同,未来也该当有更多的辉煌。

1月20日,菊儿胡同41号院,去年年低刚投入利用的管道煤气。
新京报 王嘉宁 摄

对话

新京报:挂牌保护菊儿胡同41号院,这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哪些现实意义?

宋慰祖:菊儿胡同41号院的旧城改造虽然已经由去了30年,但这片盛满了历史故事的新四合院依旧韵味十足,在担保私密性的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意的精神内核。
前不久,我刚去过41号院,院里停着不少自行车,居民上班放工都会亲热地相互打呼唤,有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当年的旧城改造,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改造将传统的四合院与当代人居生活有机结合,在不冲破原有空间、胡同机理的条件下,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对当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仍有借鉴意义。

新京报:当年的旧城改造是怎么做的?

宋慰祖:我们原来的四合院是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配套举动步伐是完全的,有居住空间、会客空间、厨房、卫生间等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知足居住需求,一段韶光内,很多四合院分配给了城市居民,这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四合院生活配套举动步伐的完全性,一套四合院住了多户居民,这就使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
不少居民只有一间房,这间房既是寝室又是客厅还是厨房。
如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吴良镛师长西席当年提出了有机更新理念,在不毁坏四合院机理、空间格局的条件下适度开拓,每家每户原有的居住面积不变,在平地里起二层或者三层,做一个别系的全面的改造,扩大居住空间。

新京报:相称于现在的“小跃层”?

宋慰祖:并不是大略的“小跃层”,改造相称于提高了屋子的房高,比如原来房高3.5米,改造提高到5米或者5.5米,由此原来只有一间房的居民就有了厨房,有了卫生间。
而且改造后整体视觉仍旧是四合院所特有的青砖灰瓦。

老城保护这是一个天下性的难题,怎么样在不大拆大建的条件下,让老建筑知足当代人的居住需求,41号院就有效办理了这个问题。
当年改造完成后,居民搬入新居时很是欢欣鼓舞,附近居民也很倾慕,由于41号院的居民再不用跑到外边儿上公共厕所,晚上钻到被窝儿里再也闻不到被子上的油烟味。

新京报:你认为该当将联合国人居奖奖牌挂到41号院的院门口?

宋慰祖:1992年,联合国人居奖这个奖项是颁给吴良镛师长西席个人的,这之前这个奖项基本都颁给城市,很少会给个人。
现在,奖牌放在吴良镛师长西席家里,他多次跟我讲,希望奖牌挂到41号院,他认为这个奖项是国家的不是他个人的。
奖牌挂到41号院更能展示出中国的建筑聪慧。

新京报:还有其他建议吗?

宋慰祖:菊儿胡同41号院的危旧房改造,不仅印证了吴良镛师长西席北京旧城区保护和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也探索了“住宅互助社”“最早的房贷”等模式,为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和老旧城区改造积累了履历,探索了路径,建议对付同类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具有划时期意义的建筑文物,北京市应加强立法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段历史的影象。

新京报 王姝 罗晓静 拍照 王嘉宁

编辑 陈思 校正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