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韶光2017年9月4日智利北部城市伊基克发生里氏5.7级地震。
10天的韶光过去了,统计表明智利在这次地震中没有遭受任何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实际上,智利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并不领先,在多次地震中能将伤亡降落到目前的水平,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公民日报驻巴西 陈效卫

智利防震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

只管是“地震之国”,智利的大城市并不乏高层建筑
图为智利都城圣地亚哥市区高楼。
陈效卫摄

说实话,赴“地震之国”智利出差前,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
当晚住进预订的圣地亚哥两层小楼,看到夜幕中近在咫尺、直冲云霄的摩天算夜厦,更增长了莫名的恐怖。
但在智利采访一周多的韶光,创造这些担心纯属杞人之忧。

大概,最新的例子最有说服力。

当地韶光(以下均为当地韶光)9月4日智利北部城市伊基克发生里氏5.7级地震。
10天的韶光过去了,目前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情形究竟如何?

——两个答案都是“零”!
也便是说,智利在这次地震中没有遭受造成任何伤亡和丢失。

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随着蓝莓、车厘子、牛油果的大量涌入,智利这个“在世界上最远”(很多地方与中首都位于地球的对跖点)、“在联合国里最近”(Chile与China相邻而坐)的南美国家,也越来越清晰地进入中国普通民众的视野。
人们在对水果的“天生丽质”惊艳不已的同时,对这个有着超常“地震免疫力”的国家也惊叹不已:发生在智利第一大区的首府,业已达到中强震(即震级里氏⒋5-6级,震级≥里氏6级为强震,震级≥里氏8级为巨震;另,震级≥里氏7级为大地震或大震)烈度的地震竟然犹如微风掠过山岗,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是上帝过于宠爱智利人给其戴上了“金钟罩”,还是智利人自身练就了“铁布衫”从而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

“没人能够掌握自然之母,但可将丢失最小化。

——智利民谚

智利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板块和纳斯卡板块交界处,是天下上发生地震最频繁、烈度最高的国家,地球全部地震能量的1/4在这里开释。
据统计,近500年来,智利曾发生过大约50次大地震和20次海啸。
但无论多么频繁、多么严重,地震带来的伤亡彷佛都远远小于外界预期。
最近10年的智利地震史,就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2016年12月25日11时22分,智利南部梅林卡市发生里氏7.6级地震,无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2014年4月2日晚10时43分,智利北部伊基克西南地区发生里氏7.4级地震,无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2013年1月30日17时15分,智利中北部阿塔卡马大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无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2010年5月4日,智利中南部康塞普西翁市发生里氏6.4级地震,无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2005年11月17日,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市以东与玻利维亚交界的边疆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无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1996年9月5日,位于太平洋复活节岛西北部的智利海疆发生里氏 7.1级地震,无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上述的新闻宣布彷佛成了有章可循的填空题。
无论是北部、中部还是南部,无论是海疆还是陆地,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无论在凌晨还是傍晚,在震级都高于里氏6.4级强震的情形下,宣布的末了一部分都完备相同:没有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当然,智利并不是永久都如此幸运,也有遭受伤亡和丢失的时候,如:

2015年查尼亚拉尔市里氏8.2级地震,去世亡15人;2014年古古雅镇海疆里氏8.2级地震,去世亡6人;2007年,安托法加斯塔里氏7.7级地震,去世亡2人;2005年塔拉帕卡里氏7.8级地震,去世亡11人;1997年智利中部里氏6.8级地震,去世亡8人;1995年安托法加斯塔里氏8级地震,去世亡3人;1985年都城圣地亚哥里氏8级地震,去世亡177人。

由此可看出这样的规律:造成伤亡的,多是≥里氏8级的巨震。
从天下范围内来看,这样的伤亡数字确实是小之又小。
而对付曾经沧海的智利人而言,构不成侵害的里氏5.7级地震根本不算啥事,自然也就像微风掠过山岗那样不留痕迹。

“地震并不杀人,你若不给它供应毁灭工具。

——美国普渡大学地质学家、海地大地震研究者埃里克·卡莱斯

伤亡这么小的法宝究竟在哪里?答案自然是多方面的:国家预防与接济机制的完善,对培养地震专业人才的重视,严格的工程监管,频繁的防震逃生教诲与演习训练,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等等,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还是前辈的抗震设防理念和高水平的抗震标准。
简言之,便是建筑抗震性强,绝没有“豆腐渣”工程。

图为圣地亚哥新地标——300米高的南美第一高楼。
陈效卫摄

1939年发生在奇廉的里氏7.8级地震去世亡3万人,血的教训让智利人意识到,质量不过关,屋子就会变成宅兆。
第二年,智利政府即颁布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并将不合规范的房屋强行拆除。
这样,1960年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里氏9.5级瓦尔迪维亚大地震来袭时,智利去世亡人数按最高估算也只有6000人,最低估算则为2231人。
1985年圣地亚哥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也只造成177人去世亡。
但对付上述两个外界视为“奇迹”的数字,智利政府仍认为“太多”,为此进一步修正了建筑规范,哀求所有建筑都按照抗击里氏9级地震的标准来设计,即能抗强震、能阻燃并留有充分的逃生通道;旧建筑则必须通过改建达到抗震标准,否则就必须予以拆除。

当地韶光2016年12月25日,智利奇洛埃岛遭遇里氏7.6级地震,导致部分公路断裂,但未造成职员伤亡。
公民视觉

智利防震设计理念前辈,重在“疏”而不在“堵”。
屡遭地震的打击,智利人意识到不能与大自然“硬碰硬”,因此所设计的建筑不是“坚不可摧”,而是尽可能地缓冲、开释地震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
这实际上与大禹治水重疏通而轻湮堵是一个道理。
如一块混凝土楼板被特意设计成两部分,中间用橡胶或泡沫分别隔,以缓冲地震的巨大冲力,确保楼板不会因扭曲而断裂。
在建筑物内留有足够的伸缩缝,以此缓冲地震时的拉伸浸染。
笔者在圣托马斯大学采访时,就从楼内看到了这样的建筑构造。
智利广泛采取的“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也是通过横梁尽真个断裂来化减地震能量。
这样,即便数层楼的楼板都已塌下,柱子也不会折断,从而担保了建筑物在地震中或摇而不倒,或倒而不溃,给人们以更多接济和自救韶光。
为做到这一点,每幢房屋在打桩之前都要钻孔测波速,打算房屋的自振频率,以使其骨架随地震波自由摆动。
在施工期间,工程师的现场监督不讲任何情面,并实施严格的工程质量事后深究制度。
1985年圣地亚哥里氏8级大地震中,高于27米的1000多栋高层建筑只倒塌了一幢楼,而这幢楼的设计师、建筑公司职员全部被判刑入狱。

智利的抗震效果,在横向比拟时更加明显。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里氏7级地震,同年2月27日凌晨3时发生在智利康塞普西翁的地震达里氏8.8级。
作为人类史上第5大强震,智利地震在发生后10多个小时内,又涌现了50多次里氏5级以上的余震,开释总能量是海地地震的1000倍,毁坏力是100倍。
而且,震中是在智利人口最密集的都城圣地亚哥大区。
但年夜难过后,两国交出的“答卷”却判若云泥:海地去世亡约30万人,智利仅去世亡525人。

经历了里氏8.8级特大地震和一系列强烈余震后,人们在圣地亚哥还可以欣慰地看到这样的画面:屋里摆放的陶瓷用具竟然无缺无损,绝大部分屋子没有涌现一条裂痕。
个别房屋开裂,但严重受损仅有20多栋房屋,600多万圣地亚哥人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大概,海地经济掉队导致其接济乏力,但经济远比智利发达、抗震研究也堪称前辈的日本,1995年的阪神里氏7.2级地震也去世了6434人。
上述比拟表明:智利抗震,确实有方!

须要解释的是,智利的科技在世界上并不领先,其地震监测水平相对较低,多次地震都是由美国先监测到后再关照智利政府。
这就难免会“慢半拍”,导致预警、接济都相对滞后。
考虑到这一点,智利能将伤亡降落到目前的这个水平,更难堪能名贵。

当地韶光2016年11月3日,智利瓦尔帕莱索举行地震和海啸练习。
公民视觉

智利人的名贵之处还在于看重及时汲取教训。
如2010年的里氏8.8级地震后初期涌现断电失落联,智利卖力地震勘察和海啸预警的专门机构未能与地方监测站建立联系,错估了形势,过早撤销海啸预警,导致去世亡人数骤增。
此后,智利各方都就提高全国地震监测网络的稳定性进行反思,并及时推出了新举措:全国地震做事中央扩大了监测网的铺设范围,并在每个紧张监测站配备自主发电设备和卫星通信设备,确保及时得到并发布监测数据,做到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当地韶光2017年4月24日,智利比尼亚德尔马发生里氏7.1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预警,海岸地区展开大规模撤离。
公民视觉

智利人不相信“成事在人”,由于在地震面前即便没有任何职员伤亡和财产丢失,充其量也只是“与天打了个平手”;但智利人相信“地震自身并不杀人,只要你不给它供应毁灭工具。
”因此,在培植生命护栏面前,智利人以静制动,严格司法,勇于创新,不断反省,成功地打造了神话般的“金钟罩”和“铁布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