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一些器物既具不雅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堪称宝贝。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

十二生肖建筑设计理念 常用建材

一百多年来,环绕十二兽首,国际大范围的征采、抢救活动不断,规模伟大,跌宕坎坷。

同时,环绕它的真正代价之争,也不绝于耳。

圆明园“大水法”蔚为奇不雅观

乾隆年间,对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扩建改进。
个中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建造了"海晏堂"。

"海晏"取自"水静无波",寓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这个工程由清朝宫廷的泰西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清宫匠师制作。

海晏堂楼门旁边有叠落式喷水槽,台阶下为一个大型喷池塘。

郎世宁最初操持设置西方喷泉中常用的人体雕塑,但乾隆天子认为有悖于中国的伦理道德。

于是郎世宁就根据中国的民俗文化,采取十二生肖的坐像。

它们为兽首人身,坐于高台上。
身躯采取石雕,穿着袍服;头部选用铸铜,为动物写实。

然而,它们不仅仅是摆设,还有实用性。

十二生肖铜像象征一个昼夜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合本日的两小时。

它们在喷池塘旁边按规律呈扇形排列,铜像中空连接喷水管。

每到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兽首口中就会按时自动喷水,呈抛物线状注入池中。

到中午时分恰好轮到马首喷水时,别的十一个兽首口中则会一齐涌射喷泉。
这可正所谓“唯马首是瞻”。

这一组喷泉显示了“大水法”的奇不雅观,也是设计风雅的时钟,因而当时被称为"水力钟"。

十二生肖铜像表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湛和中西领悟的建筑艺术。

它们与其它建筑景不雅观一起,造诣了圆明园的“万园之园”之美誉,也成为彰显兴盛国力的一个窗口。

十二生肖铜像飘泊世间,而身价一起暴涨

好花不常开,昙花一现在。

随着清朝的衰弱,早就对中华大地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乘虚而入。

圆明园十二兽首落成一百年后。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久负盛名的圆明园,劫掠一空,随后付之一炬。

于是,和圆明园的其它瑰宝一样,十二生肖铜像也流落外洋。

在战乱、动荡的岁月里,它们埋没于滚滚烟尘中,逐渐被众人遗忘,只在史册中留下了泛黄的名字。

一百多年后的1985年,一位美国古董商的无意中创造,使得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开始重新进入众人的视野。

当时,十二生肖铜像中的牛首、虎首、马首铜像,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民宅作为花园的装饰。

可怜昔日尊贵的皇家园林之物,静躺于民间花园里。

这位古董商出于职业的敏感,独具慧眼,以每尊15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三尊兽首。

随后的1987年至1989年间,这三尊兽首与猴首铜像,相继涌如今纽约、伦敦的拍卖会上。
当时最高成交价是马首,为25万美元。

在此期间,中国台湾企业家蔡辰男,曾在苏富比拍卖会上,购得牛首、虎首、马首、猴首。
随后,将它们卖出。

其余的猪首,于1987年在纽约拍卖,被美国一家博物馆购走。

2000年4月和5月,在喷鼻香港佳士得和喷鼻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牛首、猴首和虎首铜像先后现身。

此举激起了中国人的义愤。

如果成功拍卖,那么中国的文物则很可能会连续流失落外洋。

可是这种拍卖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不可能强行要回。

于是,中国的保利集团公司毅然参加拍卖,终极以774.5万元港币拍得牛首、818.5万元港币竞得猴首,以1544.475万港币拍得虎首。

三个生肖铜像得以回归故土。

从而,也正式掀起了中国人找回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的热潮,也引发了抢救流失落外洋的中华文物的专项活动。

之后,猪首被一名美国人收藏的传出。

经由多次商谈,末了他赞许将猪首转让,当然不是无条件的。

于是,港澳企业家何鸿燊师长西席挺身而出,出资数百万元将猪首收购。

其余的生肖铜像,则连续现身于拍卖会。

2007年9月,苏富比拍卖公司发布称,将以"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专拍之名拍卖马首铜像。

传出,社会哗然。

“中华抢救流失落外洋文物专项基金会”率先揭橥声明,"武断反对公开拍卖马首铜像",并提出应以公益办法实现马首回归。

然而,已经风起云涌的"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拍卖活动属于国际商业行为,不可能轻易改变商业规则转变为公益行为。

中国文物连续流失落外洋的风险再次涌现。

这时,何鸿燊师长西席再次站出来,以6910万元港币购得马首。

于是,猪首、马首铜像得以回归祖国。

2008年7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宣告,将举办"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会,个中包括圆明园流失落的文物鼠首、兔首。

这一传到中国海内后,引起强烈反响。

2009年2月26日,拍卖会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准期举行。

鼠首以900万欧元价格起拍。
现场无一人举牌,只有三位买家通过电话竞相出价。
经由一番竞价,末了以1400万欧元落槌成交。

兔首则以1000万欧元价格起拍,买家也是通过电话竞拍,末了也以1400万欧元成交。

这两尊兽首的买家,是中国厦门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铭超。
他也是“中华抢救流失落外洋文物专项基金会”的收藏顾问。

但是事后,他表示不会付款。
于是这次鼠首和兔首流拍。

这两尊兽首后来被法国的弗朗索瓦•皮诺家族买下。

2013年4月,弗朗索瓦•皮诺家族宣告将向中方无偿捐赠这两尊兽首。

6月,这两尊兽首正式被捐赠给中国。

一百多年来,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颠沛流离,多次转手、拍卖、捐赠、收藏。

至此,在国家文物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波折,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这七尊铜像,相继回归祖国。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究竟有什么代价

对付文物而言,历史越久远,越具有代价。

而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也才有二百余年历史。

而且,它的市场价格以及我国为之付出的本钱和代价,远高于其它一些文物。

因而,对付它们的代价,一贯存在有争议。

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它的代价紧张在表示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工艺科技及艺术代价。

圆明园兽首铜像领悟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由清宫匠师精工制作,以精髓精辟红铜为材,色彩深奥深厚厚重,以分铸法、失落蜡法和铆接工艺等技法制作成型。

例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利用当代科技方法,对马首铜像的剖析检测表明,它的材质为含微量铅锌的红铜,内蕴精光,因而历经两百多年风雨而未锈蚀。

它利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落蜡法”一次铸造而成。
当代很多风雅铸件如飞灵活员机叶片等也利用此法来成型。

铸工雕刻风雅,维妙维肖,褶皱和绒毛平分毫毕现。
纹饰手腕千变万化,解释工艺博识,显示出器物的高档级。

它展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佳构。

在一些专家看来,兽首铜像的回归,为我国残酷的传统失落蜡铸造工艺复原供应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还有人认为,兽首铜像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具有极其主要的地位。

然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兽首铜像本身的代价并不高。

例如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曾公开表示:

十二生肖兽首作为弘大的圆明园建筑无数构件之一,工艺并不特殊,便是喷水龙头而已,本身代价并不重大。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也认为,圆明园兽首离开了建筑,代价就大为降落。

其二,商业代价。

圆明园兽首铜像自从重新现世之后,市场行情一起走高,拍卖价格不断飞涨。

1985年,一尊兽首为1500美元。
到了2009年的拍卖会,兔首和鼠首均被炒到了1400万欧元。

这个飞涨速率堪称奇迹,匪夷所思。

若从纯粹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角度看,兽首铜像不象一幅古代名画或者一尊器物具有完全的代价。
兽首铜像后面的市场价格也远远超出了本身代价。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曾于2013年4月发微博认为:

十二生肖兽首被称为“国宝”不当,何况它们是外国人做的水龙头。
对它们的艺术代价,更要有精确的认识。

可见,圆明园兽首铜像的拍卖,便是一种商业炒作,并不反响它们真正的代价。

其三,历史文化代价。

既然专家认为十二生肖兽首只是喷水龙头而已,而且其市场价格属于商业炒作,那么为什么它们还备受追捧呢?

紧张缘故原由,则在于它们蕴含着民族感情。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之后,几成废墟。
后人对着残迹,感叹神伤。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忆、自满、反思等繁芜感情。

北京老字号文物复制机构汲古阁耗费心血,以陶瓷复制兽首,并在琉璃厂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倾情投入,用熔铜艺术创作了圆明园兽首雕塑,并在国内外艺术佳构展览会上展出;中国集邮总公司正式发行了“国宝之魂--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系列邮品;台北故宫南院开馆试运营时,艺人成龙捐赠了复刻版十二生肖兽首。

当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先后重现人间时,做为蕴含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深厚爱国情怀的载体,就自然牵动人心。

国家文物部门和媒体,屡次在获知兽首即将拍卖之时,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武断态度和匆匆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

对付高价渔利的行为,国人强烈愤慨、训斥,国际舆论也广泛关注。

但是每每难以有效阻挡这种纯粹的商业行为,顶多是使其被迫搁置拍卖操持。

而且,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在历史上独具特色,每个兽都城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是其它文物难以替代的。

它们就象一组邮票,整体的代价远远大于个体。
只有搜集齐12个兽首,才算拥有了完全的历史文化代价。

于是,这些成分也无形中提升了它们的潜在代价和无限的市场价格空间。

因而,一方面,是国人对它们高度关注,社会舆论高呼它们回归;而另一方面,则助长了贩子利用民族感情,进行居奇牟利的行为。

结果,这些文物在收藏者和拍卖行之间一直地辗转,市场价格一起上涨。

这也导致它们回归中国之路,面临重重障碍。

当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为此呼吁国人当心:有人利用我们的民族感情,进行恶意商业炒作。

例若有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表示,铜像仅仅是建筑构件,如果不跟圆明园联系起来,如果不跟英法联军侵略联系起来,代价就不可能是很高的。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曾公开拓表意见:

对付流失落文物,该当客不雅观地认识其历史和艺术代价,而不是过于政治化的解读文物追讨问题。
对付文物的追讨,主要的是要回归理性,回归国际法则。

这些,也为圆明园兽首回归祖国营造了一定的舆论促进浸染。

从而,有了以何鸿燊为代表的企业家,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任务担当,慨然出资抢救流失落文物;也有了法国弗朗索瓦•皮诺家族购买后,向中国无偿捐赠的国际友好行为。

每一尊兽首的回家之路,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民族大义和辛劳付出。

牛首、虎首、猴首铜像,由保利集团竞拍购得,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鼠首、兔首铜像,由弗朗索瓦•皮诺家族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师长西席捐赠,圆明园管理处收藏;猪首铜像,由何鸿燊师长西席捐赠,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我们该当光彩,它们没有象一些文物那样毁于天灾、战乱人祸。

而龙首铜像,业界传闻被中国台湾的私人收藏,只是一贯没有公开现身。

别的的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则自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后,一贯杳无音信,着落不明。

如何看待流失落外洋的文物

综上所述,对付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而言:

从实用角度来说,它们实质上是建筑构件之一,是一组喷水龙头;从工艺技能和艺术角度来说,它们是我国古代工艺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有一定的研究代价,但严格地说算不上稀世珍宝;从商业代价角度来说,它们被借机炒作,甚至于市场价格远大于自身代价;从历史文化代价角度来讲,它们是中华文化遗产,是我国浩瀚的流失落文物的缩影,是中国近代耻辱历史的见证物,承载着历史影象与民族情绪。
这也是它们最大的代价。

据业界统计资料表明,“鸦片战役”后的百余年间,因战役、劫掠、盗凿等,流失落外洋的中国文物多达百万件。

在国外所有有名博物馆中,中国藏品共计有160余万件,加上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飘泊在外洋的中国文物总数在1700万件以上。

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中国本土博物馆和民间的总收藏量。

2019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落文物回归成果展”,选取了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

这些案例,展现了我国努力搜求外洋遗珍,综合利用外交折衷、刑事侦查、协商会谈、捐赠等多种办法,匆匆成它们返还祖国的漫长而艰辛的进程。

它们离散流落、历经跌宕的回归之路,也折射了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沧桑历史。

这也在启迪我们:民族弱则文物失落,国运强则文化兴。

流失落外洋的文物回归祖国,彰显了文物记载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代价,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伟大见证。

当然,我们也该当复苏地认识到,还有一些文物遗失落于历史烟尘中,一贯未现影踪,或者流失落外洋。
这是一大遗憾。

这个现实,也在时候警觉国人:民族和国家富强之路、文明传承之路,任重道远,须要我们世代薪火相传,不懈努力!

#赌王何鸿燊逝世#

@圆明园遗址公园 @国家博物馆 @保利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