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成渝铁路建成通车70周年

刘德元

平易近国时代农人工建筑设计 建筑法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江人,又在内江市史志研究室事情多年,我想,是不是该当为内江公民写点什么?于是,我想到了位于内江市梅家山上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

5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初夏的凉风掠过沱江,水波荡漾。
我与一位拍照界的朋友一起来到内江梅家山上。
我们曾无数次来到这里,奇怪的是,这次却有不一样的觉得。
从梅山公园西侧拾级而上,在内江市中区文化馆与公园之间,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和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就坐落在那里;阳光下,我们创造有蜻蜓在翻飞,这在初夏的川南内江彷佛少见。
静坐石凳,环顾四周,穿过期间隧道,我们同纪念碑和纪念堂分别握手,温言软语地问询:70年了,那些筑路的民工还好吗?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为砖石木稠浊构造,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布局,仿苏式建筑风格,设前厅、侧室、门楼、大厅及舞台,建筑面积833平方米。
透过堂内陈设的那些简陋的筑路工具和部分泛黄的笔墨资料,仍能依稀感想熏染到历史沧桑。
移步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两地相距数十米,树木葳蕤、花喷鼻香满径,5月的阳光下,纪念碑更显肃穆庄严。
纪念碑碑高14米,黄砂石质,碑分四级,一、二、三级为正方形,转角为八棱柱形,依次叠收;第四级为长方形柱体,正、背面均隶书阴刻“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第二级碑身刻有毛泽东亲笔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连续努力修建天成路”,韶光是1954年7月1日。
抬开始来,粗砺的黄砂石碑身在岁月流逝中变得有些斑驳,朋友忙着围着碑身拍照,我却一直地仰不雅观碑顶,特殊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擘窠大字,一次次拨动我的思绪,让人浮想联翩。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重庆)通车仪式上,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前排居中者)剪彩

今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70周年。
为写好这篇文章,我也去有关部门查过一些资料、看过一些关于成渝铁路培植的视频。
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培植是1950年6月15日,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
关于成渝铁路的建筑,说来话长,让人唏嘘。
地理上而言,四川自成一个天下,四周山峦包围中心的盆地,过去全靠波折难行的山径栈道,与中国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联结。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交通培植的风从北方刮向西南。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期间,西南公民愿望修路盼了近半个世纪——那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川总督锡良上书朝廷奏请自办川汉铁路,按方案,成渝铁路为其西段。
那时,川蜀民众闻讯,议论冲动大方,踊跃认股。
从1905年至1911年,清政府在全川共网络股银189万两,折合大米约30亿斤。
到宣统三年(1911)五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溘然宣告“铁路国有”,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筑路,出卖路权,激起民愤,掀起以四川省会成都为中央的全川保路风潮,并迅速漫延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失落败后,祖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漫漫永夜,何谈铁路,何谈铁路国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号称“川政统一”,提出重修成渝铁路。
但从1936年到1949年,成渝铁路线的标志仅仅是挂在国民政府“成渝铁路工程局”墙上的一张舆图虚线而已。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二野大军进军西南,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这时站在兵舰甲板上的两个人被江风吹得衣袂飘飘;山城重庆,烟锁重楼。
这两个人便是时任中共中心西南局第一布告、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果邓小平和时任中共中心西南局第二布告、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
他们在兵舰上指示山城,提出“四川解放了,要先修成渝铁路”以实现四川公民40年的欲望,并带动和规复四川的国民经济。
二人的联名报告很快得到中心批准。

1950年6月12日,西南铁路工程局组建。
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仪式在重庆举行,邓小平作讲话,贺龙将一壁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付与军工一总队。
当日,西南铁路工程局职工高举“开路先锋”旗帜,3万余名军工分别赶赴各自指定的筑路工地,掀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大工程——成渝铁路的建筑。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

1950年10月,中国抗美援朝出国参战。
在地皮改革、弹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三项任务的叠加重压下,成渝铁路的建筑并没受到影响。
但也不否认,这是一项充满各种困难险阻的铁路工程。
比如从地形上说,四川是一个盆地,从成都到重庆,绵延起伏的川中丘陵,到处都是高山峻岭和深谷河流,这给成渝铁路的建筑带来巨大障碍和阻力。
从韶光上说,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还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要修铁路谈何随意马虎;特殊是抗美援朝战役爆发,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铁路建筑的难度。
从设备上说,当时的筑路工人没有大型机器扮装备,统统都只能靠双手进行。
从安全上说,据筑路工人回顾,当时正值剿匪期间,工人们在修路过程中还需时候戒备强盗打击,铁路工程技能职员需时候有战士护送。

邓小平、贺龙等中共中心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同道方案成渝铁路培植

然而,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关于钢轨的难题,作为当年唯一具有钢轨生产能力的第29兵工厂(现重庆钢铁厂)接到任务后,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在不到两个月韶光内就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源源不断经长江运到重庆,或溯水沱江进入内江地段。
铁轨、螺丝钉、炸药、水泥等材料,全部低廉甜头。
筑路中就地取石,全线43座隧道中,新中国成立后新建28座隧道边墙全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新建桥涵圬工总量40.2万立方米,个中各种料石、片石、卵石及碎石等石砌圬工占60%以上,混凝土只占8.6%,全线设计建造石拱桥827座。

民工们浩浩荡荡开进施工场地

作为铁路必备的枕木,更没有难倒四川公民。
全线所需枕木,由西南铁路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达,专门主持召开“枕木会议”;山上的树木不足标准,全川公民就踊跃捐献,有人将修新居娶媳妇的干木料捐出来,有人将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捐出来,还有的老人乃至将自己做寿材的棺木也捐了,累计制成19.2万根枕木。

10万筑路大军在缺少机器设备的困难条件下,“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凭着铁锤、钢钎、扁担、竹筐和鸡公车等简陋工具,以每天超5000米的速率向前推进。
那种战斗场面,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笔墨以及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内陈设的文物看到,经久弥新。
特殊是朝鲜战役爆发后,筑路军人全部北调参加抗美援朝;他们留下的任务,由沿线的农人工接替。
分散在500公里线路上的10万民工如何管理?更不要说个中还混迹着强盗、特务以及对新中国不满的极度分子等敌对势力。
铁路培植还能顺利推进吗?“许多的困难问题,必须要以为公民做事的精神,逐步地求得办理。
”各级领导干部遵照邓小平在铁路开工仪式上的讲话,将党的政策贯彻到群众之中;加上四川公民的修路积极性空前飞腾,在当时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形下,硬是将铁路路基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
饭不足吃,干部先放下碗;工棚地下回潮,干部把稻草让给民工多铺些;发生塌方,干部让民工先出洞口,自己末了出来……好的干部带出好的筑路军队。
尤其是隧道放炮后,硝烟弥漫,干部首先冲进去,工人步步紧跟。

铁路工人在枕木上铺设铁轨

据当年参加筑路的民工回顾:“那时抗美援朝,别人捐飞机大炮,我们没钱,只有加快施工,劳动报国。
大家约定放工后责任加班半小时,届时班头吼一声捐献飞机大炮的时候到了,我们就不仅不安歇,反而干得更卖力,工效比正常上班提高两倍。
”这便是成渝铁路精神。
成渝铁路在施工中,共完成土石方4211万立方米,挡土墙、护坡24.82万立方米;大桥7座,中桥77座,铁路公路立交桥11座,小桥涵渠1548座,隧道43座6445米。
成渝铁路培植中,两年工期呈现出劳动模范24000多人,因公去世亡100人,伤残108人。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第一条完备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备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
旧中国40年办不成的事,新中国两年韶光就办成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举行通车仪式,由重庆至成都、成都至重庆两列列车对开在内江交汇。
在内江站(今内江东站),上万人站在铁路沿线欢迎列车缓缓驶进内江;在成都北站,8万多人从成都火车北站广场排到公民北路,万人空巷;火车汽笛响起时,人群欢声雷动,场面之壮不雅观,不少人喜极而泣。

筑路一总队扛着锦旗,开拔筑路工地

为纪念修建成渝铁路10万民工大军的历史功绩,思念在筑路中献身的民工英雄,1952年9月16日,中心公民政府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决定在内江梅家山建筑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次年春又在纪念堂前40米处建筑了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

内江市民和解放军战士搜集到成渝铁路边不雅观看彩车通过情景

鲜花盛开的5月,微风和煦,我在纪念碑前与它相视而语,任由思绪翻飞。
朋友“咔咔”的快门摁个一直,一辆货运列车从山下驶过,一声汽笛长鸣,仿佛是那辆来自1952年的列车,依然满载回顾地穿行在巴蜀大地。
朋友翻出从成都邑公民公园拍摄的“辛亥秋保路去世事纪念碑”照片让我仔细端详。
从形制上看,内江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与成都邑公民公园耸立的辛亥秋保路去世事纪念碑大体相似,这是历史的安排,也是匠心的巧合;它们遥相呼应,记载了四川公民保路、筑路的历史风云和不朽功绩,成为光照后世的精神丰碑,同时也印证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的一句话:“公民,只有公民,才是创造天下历史的动力。

我们说,岁月静好,是由于有人负重前行。
回顾成渝铁路的建筑,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往事,蕴含着奋进的聪慧和力量,勉励我们在全面培植社会主义当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持续奋斗、顽强奋斗,再攀高峰、再创奇迹。

(作者单位:内江市史志研究室)

注:

[1]笔墨及数据资料来源于《内江地区交通志》(四川公民出版社1994年版)和网络媒体。

[2]图片资料来源于内江市档案馆、内江市东兴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