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韶光 5 分钟
编者按:
清华园继承百年园林山水,空阔灵致。时人今语,百千澹荡,传统与当代之间绵亘有几代人的遐思与期盼。其间楼台,风卓高古;其间校舍,雅趣同存。市价清华大学108年华诞之际,本号抉发清华大学早期方案诸篇论述,以飨师生校友。有此山水真切,楼台蕴道,以慰先贤,以励来者。
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圆厅大楼(Rotunda)利用了罗马爱奥尼柱廊,其所模拟的古罗马万神庙的采光穹顶统率着整幢建筑,成为美国民主、共和、宪政等政治空想的象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建或扩建的美国大学校园广泛采取了弗吉尼亚大学“学村落”的方案模式,将大穹顶和罗马柱式为特色的杰斐逊式建筑(用作大礼堂或图书馆等)安排在主轴线的端头,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01
清华大礼堂的设计风格
墨菲在采取西方建筑样式进行清华校园设计时,同样利用了一座杰斐逊式建筑作为全体清华核心区的统率。为高档科设计的这座大礼堂,是清华一期培植中的“四大工程”之一,它建造韶光持续最长,单方造价最高。大礼堂约有1500个座位,“从外型到内部都极力欧美化,只管即便讲究阔气”。许多建筑材料花重金在美国购买,如大礼堂的软木地板和座椅,就花了美金18000元。四大建筑的质量和设备在当时海内大学是少有的,是清华早期培植的代表,大礼堂更成为清华的象征性建筑。时人对大礼堂的描述,以梁实秋1921年揭橥在《清华周刊》的文章较为全面:
清华大礼堂正面
“礼堂是面向南面的,我们初进校门首先望到了。是罗马式与希腊式的稠浊建筑、礼堂的正面是四根汉白玉制的石柱,粗可二人合抱,高可两三丈。四根柱子中间,是三个亮闪的铜门。门前旁边两个灯基,两根高可六七丈的旗杆在两旁立着。建筑的上面是一个铜质的圆顶。这个礼堂的表面并没有任何的装饰,但是却也有一种雄巍的气候。我们进了门,旁边两边有售票的窗口,还有上楼的楼梯。前面是三个皮门,我们进了这两重门,便到了礼堂的内部了。一间广大的会场!
楼高下均可容千余人。地板是软木做的,后面高,前面低,成倾斜形。硬木的椅子摆成整洁的行列,椅子底子安着热汽管。讲台正对着大门,宽可四五丈,深可一丈。台上悬着二十几匹褐色纺绸缎的幕帘,台的里面全是褐色木雕的板墙。讲台后面,旁边各有空屋几间,可作演戏扮装室用。在对面楼上,有电影机室,光芒直接射到台幕上。
在礼堂里,我们看不见柱子,只见四个大弯弧架着上面盖覆的圆顶。圆顶立面作蓝色,在四个角上安置着千余烛的反射电灯。夜晚时候,灯光齐射到圆顶上去,再反照下来,全场通亮。在台幕上边的墙上,雕着一个圆形的图像,里面写着几个隶书的大字,这边是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发奋图强。”
通过整理清华学生的记述,与今日所见的环境略有不同;将之与墨菲档案所藏的大礼堂设计原图及墨菲同期的往来信函比较,可见实际建成的大礼堂与原设计也迥然分歧。
清华大礼堂内景
02
清华大礼堂穹顶的色彩
“暗紫顶、红墙、希腊、罗马、近代稠浊式”的大礼堂,与礼堂前的绿色草地和校门处对峙的古木,形成一幅安谧庄严的景象,就像梁实秋说的,使刚入校门的人“陡然瞥见绿葱葱的松,浅茸茸的草,和隆然高起的红砖的建筑,不能不有身入世外桃源的觉得”。
从这些描述可见,1920年代的大礼堂穹顶外部覆黄铜,用60根铜质肋条在外部加以固定。黄铜暴露在空气中后从远处看去呈暗紫色,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今日的大礼堂穹顶呈青绿色,为穹顶外涂的沥青防水哑光材料。
2013年7月,对大礼堂进行测绘时对这一点进行了确定。可以想见,大礼堂将被掩蔽住的黄铜重新暴露出来后,将丰富大草坪一带的色彩,还原1920年代清华园的色彩环境。
03
清华大礼堂穹顶的构造形式
墨菲的清华大礼堂采取了和史丹佛·怀特(Stanford White)在1903年重修弗吉尼亚大学圆厅图书馆同样的构造形式,即关斯塔维诺穹顶(Guastavino)建造体系,乃至连中部都像圆厅图书馆那样留了一个采光口。关斯塔维诺穹顶体系(Guastavino Dome &. Ribs System)以节省模板和高效施工建造成大跨度穹顶建筑有名,室内效果富丽辉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被广泛运用在美国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中。
墨菲大礼堂原设计剖面图,穹顶部分的斜向铺面砖为关斯塔诺维体系的范例标志
2013年7月在对大礼堂的测绘过程中,创造内穹顶有局部受潮和剥落的隐患。如果将来在条件成熟时,将墨菲所设想的关斯塔维诺穹顶内部装饰加以实现,大礼堂内部一定会呈现另一番景象。
大礼堂测绘横剖透视
孙旭东、程昆制图
04
清华大礼堂内部的照明办法
墨菲的大礼堂方案先后经由几次修正,并由他派驻清华的建筑师查尔斯·雷恩(Charles E. Lane)完善设计图纸并监督施工。由于第一次天下大战往后美金贬值、物价飞涨,墨菲对原来设计的大礼堂进行了较大修正,取消了原设计中的天窗采光口,但仍拟采取关斯塔维诺穹顶体系。关于室内装潢,墨菲主见用较为通亮鲜艳的色彩,“雷恩准备将内部穹顶的吊中用赤色、金色和蓝色喷涂,但我提醒他不要利用太暗的颜色,或者色相变革太多。我更方向以金色或者橙红为主。”今日所见的大礼堂内部穹顶呈单一的灰绿色,是199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前夕重新喷涂,与墨菲的原设计有所不同。
至于室内照明方案,墨菲附和从穹顶垂直下悬一球形大灯,外罩毛玻璃,紧张通过向穹顶面反射得到均匀的室内漫反射光;而雷恩则主见保持穹顶的完全,避免悬吊任何部件,而从室内四角(大礼堂的基本平面已由八边形改为正方形)放置射灯,采取直接照明的办法。从梁实秋的描述看,末了履行的是雷恩的照明方案,并一贯沿用至今。
Central Congregational Church内部穹顶
作者简介
刘亦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工学硕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现为中国建筑史学会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解释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文中历史图片为作者供应。
责编:文远
你可能还想看:
清华思客 | 周绍杰: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构造性改革
清华思客 | 邢悦:美国的“政治精确”及其社会影响
清华思客 | 王莹:如何纾解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真实困境?
清华思客 | 刘立: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清华思客|苏婧:反转新闻,我们须要的不仅仅是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