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暴雨中,我们学校在断水断电和通信中断的情形下,利用校内教室、会议室等,一共安置受灾群众1112人次,学校成了临时避灾场所和防汛抗洪救灾职员驻地。
”提起去年,妙峰山民族学校安保干部宋朝辉还影象犹新。

在规复重修中,门头沟区在该校培植“安全岛”,完善了应急物资装备。
如今在传授教化楼的门口,摆放着储水箱、移动卫生间、应急移动电站。
步入楼内,教室的名牌有点儿“特殊”——按照平时、急时,学校将所有教室、办公室的名牌制作为双面名牌,一张“一年一班”的名牌,反过来就变成了“应急安置室一”。
宋朝辉见告,应急时,18间教室将变为应急安置室,总务处变为应急保障部,安全教诲实践教室变为应急医疗处置室。

应急安顿中间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暑期,也恰好处在北京的主汛期。
“去年暴雨时,我们把几百个行军床逐一搬进教室并摆好,就花了很永劫光。
以是,今年放暑假前,我们将桌椅集中摆放到墙边,把空间腾出来,一旦须要将教室转变为应急安置室,速率就会快很多。
”宋朝辉说。

妙峰山民族学校只是门头沟区探索建立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的一个试点。
目前,区应急管理局正联合教委等部门研究和制订“安全岛”培植标准,未来,在门头沟的山区,每个镇街将培植至少1个校园“安全岛”,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磨难。
沿永定河的校园“安全岛”还有望串联起来,形成资源共享的“岛链”。

类似校园“安全岛”这样的临时避难场所,在门头沟区今年“上新”试运行的“京西哨兵”应急指挥系统上也有表示。

把稳到,该系统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其设置的“应急资源一张图”。
积水点位、滑坡区、地面塌陷点位等磨难风险隐患点在系统上清晰可见。
比如选择个中的一个“碣石村落村落口龙王庙南侧泥石流隐患点”,详细位置一览无余,再点击“周边查询”,99类物资装备、9支应急军队、7个避难场所、2个医疗卫生资源也清晰上图。
以应急军队为例,还清晰标注了数字1、2、3,代表着应急接济“三道防线”,依次为民兵、消防接济军队、驻区部队。

“系统接入了水务、气候、公安、消防接济等部门数据信息及感知设备,可实现多维度监测预警接报转办。
” 门头沟区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科科长朴新宇见告。

“京西哨兵”应急指挥系统中还设置了转移安置模块。
目前,该区各镇街应转移的户数、人数、行动不便职员数、任务人信息等各种底数全部纳入了“指挥一张图”,确保突发情形下把村落民转移得快、安置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