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央,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
外朝的后面是内廷。
大略来说外朝部分是天子的办公区,内廷是皇上的‘家属院’。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七米多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殿居中,保和殿在后。
了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故宫景区建筑设计讲授 公共建筑设计

三大殿在明朝的时候分别叫做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明朝永乐年间最初培植的奉天殿好比今的太和殿要高大上很多。
据明实录里记载当时的奉天殿东西长95米,南北宽50多米,高估计在50至60米,体积是现存北京太和殿的4倍以上,高度将近2倍而且全部利用巨大宝贵的楠木。

非常遗憾的是这么一组伟大的大型木构造建筑,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三个月。
三大殿于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月朔宣告投入利用,四月初八便遭雷火,三大殿全部被火烧毁,当然了那时候的人是不理解如此高大上的建筑,没有避雷举动步伐,‘引火烧身’便是一定的事情。

后来三大殿又经由了两次重修、两次烧毁。
嘉靖时期再次重修,极大地缩小了三大殿的体量,甚至建筑与三层月台比例关系失落调。
原来的奉天殿,面阔占满全体月台,改建后,宽度只和月台前凸部分丹陛宽度相称,进深也相应缩小,导致全体建筑前移,这一点去过故宫,如果你仔细看过三大殿建筑与根本的比例就明白了。
此后万历二十五年,三大殿又被烧毁,直到天启六年才修复。

保和殿的后面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这里是故宫外朝与内廷的结合部,外朝部分是天子的办公区,内廷是皇上的‘家属院’。

一、重檐庑殿顶----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尊贵雄伟的殿宇,呈现几大特点:

殿堂之雄——太和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弘大,建筑最雄壮的殿堂,为中国古筑之首。
她面阔十一间(64米),进深五间(37米),高十一丈五(35.5米),约有十三层楼高。
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装有高一丈有余(3.4米)重约四吨半的大吻。
殿前有宽阔的丹陛平台,殿下是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围以石栏,栏下是石雕龙首。
每逢雨季,上是庑殿顶四面爽流无根之水,下是千首龙舌齐喷翻花玉液,其景不雅观在京城乃至海内独占。
如在太和殿广场上碰着中雨以上景象,展望太和殿浴龙瀑而接天地之雄姿,探看十脊兽润天水而顾穹宇之瑞相,真正是与龙共浴,幸至甚焉!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二、单檐四角攒尖----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是三大殿中面积最小的。
中和殿曾历经三次失火,现存建筑为来日诰日启七年(1627年)重修。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
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
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锁窗。
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殿内设地屏宝座。
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大众明堂\"大众,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隔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隔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
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
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三、重檐歇山顶-----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含前廊1间),建筑面积1保和殿内景 240.00㎡,高29.50m。
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高下檐角均安顿9个小兽。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均为金龙和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新奇,与侧重丹赤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折衷,显得华贵富丽。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快意云龙浑金毗庐帽。
建筑上采取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