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玖园

01 玖园概述

上海年夜学建筑设计院简介 施工管理

复旦大学玖园,国顺道650弄的复旦大学第九宿舍的雅称。
这里曾居住过诸多名师大家,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老校长,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新中国遗传科学的紧张奠基人谈家桢、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蒋学模、《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等,可谓名家云集,群星闪烁。

玖园区位

玖园环境安谧,绿树成荫,其间藏有三幢特色洋房,风雅文雅。
南侧是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式洋房,曾为陈望道校长的故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侧两幢红瓦黄墙的小楼建于1956年,一幢为苏步青院士旧居,另一幢曾居住过陈建功、谈家桢两院士,是上海市精良历史建筑

2018年7月,陈望道旧居作为玖园一期项目修缮完成,以“崇奉之源”为主题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陈设馆,向"大众年夜众开放。

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

2020年11月,玖园二期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及周边环境的修缮和改造事情启动。
秉承“历史的建筑、自然的环境、艺术的生活”的设计理念,修缮设计致力于完全地还原三位院士历史生活场所,重塑一个可以呈现复旦人文精神、继续复旦深厚传统的展示空间。

02 历史溯源

建造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度,陈建功、苏步青等教授齐聚复旦,充足了师资力量。
为办理他们的居住问题,1956年9月,经报请上海市委赞许,由中心特批的教授宿舍开始动工兴建。

1958年建成后影像

这两幢教授宿舍位于复旦西席第九宿舍东南侧,紧邻陈望道教授的寓所,现今的门牌号为国顺道650弄61号、65号。
两幢建筑空间形制相同,红瓦坡式屋顶与黄色水泥外墙相得益彰,简朴的木质门窗整洁有序地开设在房屋四个立面,彰显出优雅而持重的风格。

谈家桢(左二)、苏步青(左三)与陈望道(右三)在复旦大学

陈建功是我国当代数学的拓荒人之一,教授宿舍建成后,65号为陈建功师长西席所居住。
1971年,陈建功师长西席去世。
之后,这栋小楼又曾入住过著名的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师长西席。
苏步青是中国当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始了独具特色的微分几何学科,补充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缺,他在61号寓所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直至去世。

03 风貌特色

苏步青旧居和谈家桢(陈建功)旧居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建筑形式简洁,装饰朴素,表示了“实用、经济、都雅”的培植理念。

苏步青旧居历史照片

这两幢教授宿舍空间形制相同,均为独立式砖混构造,带有折衷主义风格特色。
个中颇具艺术代价的是其拱形门廊、室内走廊、带有中式装饰元素的楼梯栏杆扶手和非对称的双坡“人”字形屋面。

复旦大学教授宿舍立面图与剖面图历史图纸

(1956年)

复旦大学档案馆编著的《桃李灿灿,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这样描述这两幢新奇的住宅:“建筑赤色平瓦坡式屋顶,黄色水泥拉毛外墙,简朴的木质门窗整洁有序地开设在房屋四面,房屋的前面设一座‘人’字形坡式门洞,表示出设计者独具的匠心,楼前建有一绿茵草坪,四周分别栽种水杉、桂花等树木。
室内的楼梯、过道等部位,均采取中式的木装修工艺,楼层地板采取杉木铺设。

04 修缮焕新

外立面

修缮前的玖园只管保留了原花园及道路的居住区格局,但经历岁月的洗礼,建筑表面破损严重,部分区域被植被覆盖,内部环境涌现返潮等问题,花园内也因无人打理杂草丛生,枝藤纵横。

建筑凝聚着社会文化、社会习尚,是历史影象的载体。
“玖园”的教授宿舍及其院落则是饱含人文秘闻、镌刻着复旦个性与历史的固化载体。
完全地还原三位院士历史生活场所,重塑一个可以呈现复旦人文精神、继续复旦深厚传统的展示空间,是本次修缮设计的目标。

建筑南立面修缮前后比拟

建筑北立面修缮前后比拟

根据保护哀求,玖园的各个立面、居住区整体格局及屋顶形式为外部重点保护部位,空间格局、门厅、楼梯间以及其他原有特色装饰等为内部重点保护部位。

修缮以历史图纸和现状查勘为依据,采取传统工艺和做法规复建筑外立面的历史材质与肌理。
为更好地还原历史风貌,充分展示建筑特色,本次修缮对外立面木门窗扇按照原形式工艺及色彩进行修缮和更换。

室内

修缮前室内楼梯间的扶手、踏板、踢脚线,以及室内的拼花木地板、条形木地板、马赛克地砖等均为历史原物。
通过修缮修复更换破坏构件,采取原样式、原材料、原工艺,力求真实、完全地规复其历史风貌。

61号寝室(今一层展厅)修缮前后比拟

61号寝室(今二层展厅)修缮前后比拟

两幢住宅的建筑外不雅观、空间形制虽基本同等,但在历年利用中平面格局略有变革,故修缮设计谋略稍有不同。

苏步青的事情场景

苏步青曾长期居住在61号寓所,直到近些年才迁出,故设计更突出苏步青在此居住生活的场景,同时突出其教书育人的学术态度,以及为中国数学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修缮设计保留了底层现有南侧房间空间格局,紧张还原了东侧被封堵的门廊。

陈建功生活过的空间场景,家具由其家人捐赠

65号小楼先后由陈建功、谈家桢两位教授居住生活,并在此接见主要客人、造就莘莘学子,故展品内容不仅环绕人文精神,更突出科学贡献。
修缮设计拆除了谈家桢(陈建功)旧居西侧入口房间后期加建的隔墙,将空间用作展览序厅。
其余,设计还将首层的原客厅和餐厅联通为一个大展厅空间,作为“科教兴国”主题的紧张展陈空间。
二层则保持现有的空间格局,三个展厅分别展出陈建功、谈家桢的生活和事情场景。

谈家桢的事情场景

焕新成果

2021年7月3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经由8个月的设计施工后修缮一新,并正式对外开放。
两幢旧居分别以“爱国”“科学”为主题,与以“崇奉”为主题的陈望道纪念馆交相照映,将崇奉、爱国、科学融为一体,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诲建筑群”,集中展现百年复旦赤色基因的不断传承,成为上海和全国开展空想信念和科学人文教诲的新地标。

05 周边建筑打卡

在复旦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中,除了著名的玖园外,还藏匿着诸多充满故事的建筑。
复旦校门淳厚典雅,见证了复旦筚路蓝缕的创业和发展进程。
奕柱堂,不仅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沧桑进程,还承载了从办公楼、图书馆到现今校史馆的多重功能变迁。
相辉堂,则依然保持着其作为礼堂的持重与典雅,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青春与梦想。
而子彬院,这座昔日传道授业的殿堂,曾经是数学系的所在地。
它见证了无数数学家和学者的聪慧碰撞,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在数学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溜达于这些建筑之间,我们能深刻感想熏染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品味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与聪慧。

行走线路图

校门

奕柱堂

参不雅观信息:8:30-11:30,13:30-16:30

(16:00停滞入馆)法定节假日闭馆

相辉堂

子彬院

《共产党宣言》展示陈设馆—陈望道旧居参不雅观信息:

周一至周五9:00-11:30,13:30-16:30(16:00停滞入馆),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校园建筑遗存是宝贵的历史影象,也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教材,通过“上海校园建筑遗存探秘”系列,我们共同品读到了上海浩瀚校园建筑遗存的零光片羽。
作为延续先贤精神和勉励子弟奋发的史证,值得更好地守护传承和有效利用,才能充分发掘其教诲与文化的代价。
“上海校园建筑遗存探秘”系列文章将暂告一段落,但是对付校园建筑遗存的保护事情将永一直歇,对付这些老建筑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传承将永一直歇。

本文建筑历史照片来源于复旦大学,部分历史人物照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历史图纸来源于上海城建档案馆;修缮后航拍由许一凡拍摄,人视照片由林山拍摄,周边建筑照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官网。

– END –

供稿:市历保中央、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编辑:何清扬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