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遗址于1997创造,并于1997、2010、2021年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385.4平方米。

薛城遗址鸟瞰图

薛城空中圆环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2022年8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薛城遗址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野外考古演习基地,由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事情。

本次发掘也是2022年度南京师范大学本科野外演习事情的一部分,共支配5X5探方12个,总发掘面积300平方米。
探方位置延续2021年发掘,分东、西(A、B)两个发掘区,编号规则与上一年度保持同等。
这次发掘共创造各期间墓葬73座(个中新石器时期墓葬67座),各期间灰坑43座(个中新石器时期灰坑41座),新石器时期房址10座,灰沟3条(个中新石器时期灰沟2条)等,出土陶器、玉、石、骨、角器500余件。
现将本年度发掘收成简述如下:

薛城遗址历年发掘位置图

01

地层堆积

遗址东西发掘区地层差异较大,现分别阐述:

1.东发掘区自上而下分为六层:

第①层:紧张为耕土层和当代建筑垃圾,厚5~47厘米。
根据土色和土质的差异,可分为耕土层、当代回填层、当代建筑层三个亚层,包含较多瓦砾、碎石块等,由于当代建筑对遗址毁坏较深,多数史前墓葬均开口于①c当代建筑层下。

第②层:北阴阳营文化地层。
深35~70厘米,厚7~30厘米,浅灰玄色粗砂土,较疏松,本层下有少量北阴阳营文化期间墓葬和史前建筑分布。

第③层:马家浜文化期间地层。
深60~90厘米,厚10~30厘米,浅灰褐色粗砂土,疏松,出土物以夹砂、加蚌红陶为主,本层下有少量马家浜文化期间墓葬分布。

第④层:马家浜文化期间地层。
深65~100厘米,厚15~36厘米,浅黄褐色细砂土,较疏松,包含物紧张有陶片、红烧土和动物骨骼碎片,常见厚壁夹砂小罐。
本层下有大量史前灰坑。

第⑤层:马家浜文化期间地层。
深95~132厘米,厚10~27厘米,青灰色细砂土,较疏松,包含物紧张有加蚌陶釜、红烧土和大量包括鹿、鳖、猪等在内的动物骨骼。
本层下有少量史前灰坑及柱洞。

第⑥层:马家浜文化期间地层。
深100~135厘米,厚14~31厘米,浅橙黄色含黏土砂,较致密,包含物紧张有陶片、红烧土和少量动物骨骼碎片。
本层下有史前柱洞冲破生土。

第⑥层以下为赤色网纹生土层。

TS07W12南壁剖面照片

02

墓地情形

2022年度薛城遗址发掘中创造的新石器时期墓葬绝大部分位于东发掘区,仅1座位于西发掘区。
东发掘区在将第①层揭去后,即创造新石器时期墓葬遗迹。
该发掘区清理的史前墓葬是2021年的墓葬区向东和向南的延伸,与其共同构成一处完全的史前墓地。
依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墓葬大致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墓葬位于第③层下,冲破④层;第二期墓葬位于第②层下,冲破③层;第三期墓葬数量最多,分布于第①层下,冲破②层;第四期墓葬数量较少,也分布于第①层下,与第三期存在较明显的叠压冲破关系。
各期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式墓,均有明显的墓坑,墓向普遍为北偏东,多为单人葬,有少量双人合葬。
葬式中仰身直肢占多数,俯身直肢葬4例,均见于第一期墓葬中。
二次葬13例,均见于第三期和第四期墓葬中。
该墓地人骨普遍保存较好,为体质人类学研究供应了丰富的资料

现就各期范例墓葬择例先容如下:

薛城遗址东区①层下墓葬平面图 (未标号者为2021年发掘面积)

M139(第一期墓葬),位于③层下,冲破④层。
距地表0.85米,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1.10米,宽0.4米。
填土为灰褐色含黏土,砂质,较疏松。
墓向45°,墓葬上部被灰坑H50冲破,骸骨保存较好,墓主为成年女性,35岁旁边,仰身直肢葬。
面向上,头端放置小罐1件,颈下放置条形玉璜1件,胯下放置石凿1件,纺轮3件。

M139平面图

M139器物组合

M147(第二期墓葬),位于②层下,冲破③层。
南侧被M144冲破,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墓口长0.7,宽0.5米。
填土为黄褐色含黏土砂,较疏松。
地面、壁面均为土构造。
墓向50°。
北侧墓葬保存较好,保留完全的头骨、肋骨、上肢骨和随葬品。
墓主葬式为俯身直肢葬,面向一侧,墓主为成年女性,年事在40~45岁之间。
随葬品为红陶夹蚌平底小罐1,夹蚌圜底小罐2,夹蚌圈足罐4,石锛2件。

M147平面图

M147墓出土随葬品

M87(第三期墓葬),开口①c层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壁面近直,剖面呈锅底状。
墓口长1.89米,宽1米。
填土灰褐色,土质较硬。
墓向50°,墓葬保存较好,墓主为成年男性,年事在40岁旁边,葬式仰身直肢,面向上,随葬品摆放于墓主身体两侧,共18件,包括夹砂圜底釜、圈足壶、平底罐、网坠等,石钺与石璜出土于去世者右手一侧,盆骨右侧还随葬有一块猪下颌骨。
从尸骨中间低两侧高的摆放状态推测墓内原来可能有独木棺一类的弧形葬具。

M87平面图

M87随葬品组合

M96(第四期墓葬),开口①b下,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平底。
墓口长1.8米,宽0.56米。
填土为玄色黏土,较致密。
墓向20°,墓葬保存较好,仰身直肢葬式,墓主颅骨碎裂,面向东,性别女性,年事在35岁旁边。
墓主头部、脚部摆放较多随葬品,头顶摆放一块三角形小玉片,骨盆下并列放置两件假腹杯形豆。

M96平面图

M96随葬品组合

薛城遗址史前墓葬特点比较光鲜,第一期墓葬出土随葬品较少,平底厚壁罐、条形玉璜与太湖西部溧阳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溧阳东滩头遗址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出土器物相似,特殊是条形玉璜穿系的办法与北阴阳营文化玉璜同等;

第二期墓葬出土带有条带状附加堆纹的红陶平底罐和圈足罐与北阴阳营文化第二期偏早阶段墓葬特色相似;

第三期墓葬数量最多,随葬品也最丰富,常见随葬品包括陶罐、陶壶、陶盆、陶盉、陶鼎、石钺、石锛、纺轮、网坠等,高档级墓葬常随葬有猪下颌骨。
陶罐、陶壶多加喇叭形圈足,有一半以上的壶罐在入葬时又故意识地将圈足部分敲掉,陶鼎为短锥状足鼎,器型整体而言与太湖北部常州新岗、张家港东山村落遗址崧泽文化中期墓葬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如陶鼎数量极少,基本不见崧泽文化中常见的高柄豆等。

第四期墓葬数量较少,但随葬品普遍比较丰富,常见随葬品包括陶罐、陶壶、陶鼎、陶豆、陶盆、陶鬶等,陶鼎和陶鬶均为侧装三角形足,豆柄盛行变体三角形夹圆形镂孔的纹饰,与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晚期器物已无太大差异。
特殊是随葬的多件假腹杯形豆与太湖西部宜兴下湾、湖州毘山、湖州安乐等地崧泽文化晚期出土的同类器物高度相似,显示出薛城遗址本阶段与太湖西部崧泽文化遗址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次发掘还显示,薛城墓地处于一处西高东低的坡地上,在墓地东部存在一条半环形的壕沟。
长度在20米以上,开口①层下,底部与墓地高差约2米,冲破生土,推测为墓地的外侧围沟。
限于发掘面积,对壕沟的宽度及中央深度尚不明确。

03

聚落形态

聚落遗存在本年度发掘的东、西两区均有创造,紧张分布于西发掘区。
个中最为主要的是在西发掘区创造了多座不同期间的台型建筑遗迹。

这些台型建筑遗迹的建筑构造与太湖流域和浙北地区崧泽晚期至良渚早期盛行的土台构筑办法类似,土台均为多次构筑形成,最初为分散的小型独立土台,后经多次增筑连接形成规整的长方形的大土台,在土台增筑的过程中,还曾瘗埋陶罐、陶鼎等物。

台型遗迹的性子不一而足,可能包括居住、敬拜等多个性子。
以F13为例,F13平面呈长方形,已发掘部分长8.5米,宽2.5米,台高70厘米。
土台东侧和东南侧用红烧土铺面,南侧以蚬螺壳铺面,形成边界分明的围磡。
土台南侧还有长方形台阶。
土台中心上分布有敬拜坑两处,H49内填埋有大量蚬螺壳,H54内填埋有一具无头猪骨架,除此之外,土台表面基本没有柱洞分布。
推测F13可能为一处祭台遗迹。
从F13周边红烧土铺面内出土的陶器形制判断,F13存在年代约为崧泽文化晚期。
土台F6建筑方法与F13类似,也为长方形土台,由纯净黄土铺垫形成,台高40厘米,但顶部分布有大量柱洞,并有红烧土灶坑和灰坑分布,推测可能为一处居住遗迹。
根据F6出土陶器形制判断其存在年代约为良渚文化早期偏晚阶段。

F13土台遗迹平面图

位于F13土台表面的H49(蚬螺壳)

位于F13土台表面的H54(猪骨)

F6土台遗迹平面图

04

认识与收成

薛城遗址位于宁镇地区与皖南姑溪河流域南北交汇地带,同时也是自西向东的古中江流域的一处主要节点,在文化面貌上表示出四方辐辏、多元文化互换搜集的特点。
2021-2022年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一处范围清晰、层次分明的史前墓地,戳穿了一批相称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晚期的墓葬,初步搞清了墓地的堆积形成过程,根据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墓葬出土的各种随葬品,对薛城遗址不同期间的社会构造、社会分工、贫富分解、生业经济都有了相应的认识。
为深入研究本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和文化关系供应了新的实物资料。

在西发掘区域内,我们首度辨识出成组的相称于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的台型聚落遗存,在宁镇地区这一期间的史前考古中尚属首次创造。
通过层层发掘,揭示出土台的营建过程和堆积层次,丰富了宁镇地区早期史前聚落的形式和内涵。

从薛城遗址所戳穿出的文化面貌,为我们展现了宁镇地区南部6000~4500年以来的文化变迁过程。
特殊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延续和发展、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与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互换互动,以及早期良渚文化在南京区域内的活动,都为南京市乃至江苏地域文明探源供应了新的研究线索,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执笔:彭辉 白莉 徐良 周苏梁

编辑 | 张小筑 演习编辑 | 王雨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笔墨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办法利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