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毫无疑问是经典,但后继的拜占庭罗曼式、哥特式等也不容轻视,它们延续经典,又有所创新,让人类建筑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不过,如果想真正认识这些建筑,不理解点欧洲历史可弗成,特殊是中世纪!
而欧洲的中世纪又与基督教息息相关——中世纪的开始与结束实在便是基督教的兴衰过程。

拜占庭建筑(4座叫拜楼是伊斯兰建筑)

双座建筑设计特色 生态建筑设计

耶稣去世后,12使徒继续衣钵,到处传教,一代又一代,直到基督教被罗马立为国教,已然形成5大宗主教区,个中3大教区后来消亡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其余2大教区则形成罗顿时帝教与拜占庭东正教。
东正教始终受帝国掌握,而天主教在各类催化下,却演化成世俗权贵中央,以至教宗可以随意废立国王。

欧洲中世纪一样平常是从公元479年西罗马天子被废算起(也有学者以东罗马帝国395年建立为开始),一贯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在这1000年里,天主教在欧洲大陆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宗教崇奉贯彻到所有人的生活当中,科学发展自然受到严重束缚,乃至伤害,因此,当文艺开始复兴,科学思潮兴起,学者对天主教自然没什么好态度,历史学者乃至把中世纪称之为阴郁时期,用哥特式建筑称呼那些高耸教堂,由于西罗马帝国便毁于哥特人之手。

中世纪开始前的罗马帝国

中世纪到底黑不阴郁?我个人认为是无法定论的,任何事宜都各有各的态度,对错不过是相对而言。
就宗教伤害来说,坏的方面显而易见!
但如果没有宗教通过这些手段树立威信,那些田园生活、骑士城堡、大量竹苞松茂的艺术、教堂、修道院,可能也未必存在。

Pietro Bellotti作品:废墟狂想曲(局部)

三、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实在是后世起的名字,它原来叫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即上文提及的古罗马分裂后的东部。
虽然东罗马帝国脉承古罗马,但由于领悟了更多东方文化,特殊是希腊文化,信东正教、讲希腊语等,已和古罗马文明有明显不同,以是,16世纪后的学者为了更好差异两者以及其它罗马帝国,便将其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位于亚欧交界处,坐欧面亚,是黑海唯一出入口,计策意义十分重大,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便在此被拦超过一年。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年夜公元前660年,当时是希腊人的殖民地,听说名字便来自它的建立者拜占斯。
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再次统一罗马帝国后,定拜占庭为新都城,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后来有段韶光又叫新罗马),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天子。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又把帝国分成两部,同时立基督教为国教。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灭东罗马后,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至今。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演化

如果没有拜占庭,可能就不会有基督教,由于古罗马原来崇奉多神教,相对而言,基督教便是异教。
实际上,早期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也本着撤消以至消灭的态度,在长达数百年韶光里,它都只能偷偷摸摸的传教。
后来,幸亏拜占庭帝国对它的转态,从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313-565年),多位天子不但是教会的保护人,乃至皈依教会,基督教才一跃成为支配欧洲人的宗教。

耐人寻味的是,拜占庭帝国后来被同样崇奉的十字军攻陷,差点无路可逃;到了帝国末期,又被奥斯曼人围攻,更要向罗马教宗求救。

查士丁尼一世

拜占庭建筑以圆顶为主要特色,圆顶之下是拱廊,但这两个特色并不贯穿全体帝国历史,由于东罗马国祚长达一千多年,无论建筑还是艺术,跨度都非常大!
以是,一样平常还将其分为前中后三期。
前期(4世纪至6世纪)开头依然沿袭古罗马帝国的建筑技能,到查士丁尼一世时,国力强大,文化壮盛,重修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然形成拜占庭建筑风格。
中期(7世纪至12世纪)国力开始衰退,建筑规模渐次缩小,转为看重内部装饰,这一期间以各种修道院为代表。
后期(13至15世纪)已自身难保,鲜有创新。

1912年建的仿拜占庭大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Sofia

详细剖析的话,拜占庭建筑有如下特色:

1、拜占庭柱式

拜占庭柱式/Byzantine Columns,这种柱式明显不同以往,特殊是柱头,不再强调比例,而是让雕刻师自由发挥,也因此,拜占庭柱头千差万别,既有传统的苕茛叶、双螺旋,又有创新的人物、怪兽、枝蔓等,多种多样,以镂空雕刻为紧张形式;柱身也不再局限于圆柱,开始涌现立方柱、合体柱等。

各种拜占庭柱头

特点:

柱头呈倒方锥形,有时分高下两个装饰面,以浮雕为主柱身越来越幼细,一样平常是连拱形式

拜占庭柱式布局

这种柱式乍眼一看,很具异国情调,特殊是柱身越来越细的时候,更随意马虎错觉为伊斯兰建筑,但实际上,伊斯兰建筑是从拜占庭那里学习的,后世不管罗曼式还是哥特式,也都有学习的影子,在威尼斯、拉文纳等城市,这种柱式更是随处可见,由于它们很永劫光与拜占庭帝国有商贸往来或受其掌握。

威尼斯的Fontego dei Turchi

2、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原来是古希腊城邦执政者的办公厅,到了古罗马,它的用场还包括商贸集市、"大众集会、议论市政等。
基督教成为国教后,巴西利卡由于宏伟、宽敞、层次分明等利好条件,深受主教青睐,逐渐成为教堂的基本建筑形式,由于基督教不同以往习气在神殿表面进行仪式的多神教,耶稣信众紧张是在室内做圣事。

德国特里尔仿制的古罗马巴西利卡

这种教堂入口常日在西面,寓意教众面向耶稣来临的方向。
立面一样平常分成三部分,中殿最宽也最高,两旁为侧廊,特殊大的巴西利卡还会有四道侧廊;自被视为教堂基本制式后,巴西利卡近末端必定会延伸出两臂,称之为耳堂;耳堂与中殿的交卸处叫交叉甬道,甬道上方常日是尖塔或圆顶;教堂终端为半圆形,中央是供奉主圣坛的半圆形内龛,也叫内殿,神龛周围有一道回廊,这道回廊有时还突出数量不一的圆室作为星期堂。

巴西利卡的平面和立面(下图为原始巴西利卡)

教堂平面本来都是巴西利卡这种长方十字形,也叫拉丁十字,但从10世纪开始,随着东西教会大分裂,逐步就演化成两种制式:天主教仍旧沿用拉丁十字;东正教却逐渐趋向正方形或圆形,也叫希腊十字,个中,拜占庭以正方形为主,希腊以及其它地区则盛行圆形或八角形以至多边形。

拉丁十字与希腊十字

天主教成为普世教会后,巴西利卡还多了一层含义——作为教堂等级称号,分特级宗座圣殿/Major Basilica和乙级宗座圣殿Minor Basilica,个中,特级圣殿环球仅有圣若望大殿、圣彼得大殿、圣保罗大殿和圣玛丽亚大殿四座,乙级则有1814座(2019年数据)。

圣伯多禄大殿

3、马赛克

拜占庭教堂内部多用彩色云石、大理石、琉璃砖等装饰,个中,有一种镶嵌画叫马赛克/Mosaic,是拜占庭建筑内部装饰最显眼特色。

马赛克

马赛克常日是由小石头、贝壳、玻璃等材料构成,以金、蓝两色为主,间以白、紫、蓝、绿、黄、红、黑等,色彩斑斓,题材广泛,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这种镶嵌画并非拜占庭创始,它最早涌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也有利用,但直到中世纪,才由拜占庭人把它发扬光大,将它的艺术层次提到最高水平!
东正教国家诸如希腊、俄罗斯以至天主教各个王国的教堂圣像无不受其影响。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耶稣马赛克

不过,由于历经战乱,拜占庭马赛克留下来的并不多,但幸存下来的都极为精美,堪称宝贝。

4、帆拱

帆拱/Pendentive,也叫三角拱,它的涌现是建筑史上一个主要迁移转变点,自此往后,人类就能把圆顶建在方形基座上,既将建筑力学探索到一个全新层次,又把建筑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叠涩拱或内角拱砌成的圆顶不同,它紧张是依赖穹隅来支撑圆顶,故又叫三角穹顶;此外,帆拱紧张采取砖块建造,这也比古罗马纯挚利用混凝土建造的圆顶有所进步。

帆拱示意图以及构成

圣索菲亚大教堂便是三角穹顶的精彩代表,虽然单就圆顶面积来比的话,它比万神殿小,但整体面积却大得多,而且高达55.6米,曾保持人类最大教堂的记录1000多年。

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开始的样式,没有叫拜楼

这种圆顶若何建呢?首先,建好方形座基,特殊是四根墩柱,继而在墩柱上发券,发券即砌筑筒形拱券,目的是把圆顶压力分散到墩柱上;发券完后再砌造鼓座,鼓座与拱券形成的墙体即为帆拱;末了在鼓座上砌成圆顶。
围顶成功后,常日还会在圆顶下方打造顶窗,圣索菲亚大教堂便有40个顶窗。
为了进一步减轻压力,一样平常还会在圆顶周围建造半圆穹顶,以及扶壁等其它支撑构造。

帆拱建筑过程

通过帆拱建造的圆顶本来是宽扁形,13世纪后,俄罗斯等东正教国家却盛行下腹紧缩的洋葱顶/Onion dome,这极有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影响,当然,这种设计也很适宜斯拉夫人,比如防止屋顶积雪,带有地标识别等,18世纪后俄罗斯人更授予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例如金色洋葱顶神似烛炬的火焰,暗喻主带来光明,其后根据三位一体、十二圣徒等宗教数字(3、13、25、33等)又施以不同颜色,形成五彩斑斓的“洋葱头”。

洋葱头圆顶

拜占庭建筑不仅继续古罗马技能,而且进一步改进这些技能,对欧洲各种建筑产生主要影响,例如哥特式飞扶壁最早可追溯至拜占庭的早期扶壁,各种山花也不再是三角形,开始盛行半圆形,后来成为罗曼式建筑的主要特色。

根据《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爱德华·吉本统计,单是君士坦丁堡便有2座戏院,4座巴西利卡,8个公众年夜众浴池,153个私人浴池,52道沿街柱廊,8条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宫殿和4388座贵族宅邸。

拜占庭建筑

四、罗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也叫罗马风建筑,顾名思义,这种建筑带有古罗马建筑风格,但它并非是古罗马建筑的延续,由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里,欧洲到处混战,古罗马建筑基本颓废,日耳曼建筑又比较原始;另一方面,除了上层和教会人士,普通百姓险些都不识字,古罗马的砖石建造技能因此逐渐失落传。
9世纪后,得益于天主教的壮大,拜占庭文明的影响,以及席卷全欧的十字军运动和贸易往来,欧洲大陆开始盛行这种仿罗马建筑风格。

中世纪早期巴伐利亚农庄复原图

有关这一风格的起源韶光,目前尚无定论,从6-10世纪,都有人主见,但以10-12世纪最壮盛为共识,彼时各种修道院、教堂、城堡遍布欧洲各地,因此,不少学者便将这一期间的建筑称之为罗曼式,而之前6-10世纪的叫第一罗曼式或前罗曼式。
前罗曼式详细到各国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法国有墨洛温和卡洛琳风格、西班牙有摩尔式建筑等。

罗曼式建筑

一样平常来说,前罗曼式以粗石砌墙、小拱(方)窗户为显著特色,给人印象是墙壁厚实、建筑朴实;虽然圆顶还没涌现,但拱门、拱窗已大量存在,随后还盛行在拱顶雕刻伦巴底带/Lombard band。

第一罗曼式建筑

到了罗曼式期间,十字军从拜占庭等东方带来大量的建筑技能与建造知识,从而促进欧洲建筑的发展,教堂、修道院开始讲究立面对称,以半圆拱和连拱饰为主要特色,个中的连拱饰包括各种拱廊、盲拱、伦巴底带等,这些特色逐渐形成罗曼式建筑标配。

各种连拱饰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通过教宗加冕而成为天主教认可的罗马天子,这一办法让其他国王意识到,得到教宗认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权力与名誉,因此对天主教更加狂热、推崇,教堂便越盖越大越精美。

总的来说,罗曼式建筑有如下特色:

罗曼柱式:

拜占庭柱头(中间为双体柱)

受拜占庭影响,罗曼柱不管柱头还是柱身也都多种多样,既有单块石料凿成的整体柱,也有中间填碎石的空心柱,而且还大量回收重新利用古罗马柱,但这些柱式都有一个普遍特点:墩柱与圆柱交替涌现!
墩柱也叫扶垛,是建筑物的主要支撑,以方形为主;圆柱有大有小,大者表面常具浮雕或壁画,与墩柱呈ABA或ABBA排列,小者有单柱也有双柱,表面平整,颜色单一,常与墩柱呈ABA排列,或直接附在墩柱上。

柱式排列示意图

半圆拱:

大量利用在塔楼拱廊、教堂大门以至窗户上的半圆拱是罗曼式建筑的最主要特色,尤其是教堂大门,3-12道侧柱,逐级内缩,层次分明,拱门和侧柱更刻有大量圣经故事的人物或场景,雕刻精美,琳琅满目;两者由过梁分开。

教堂大门portals

十字拱顶:

十字拱顶也叫穹棱拱顶或棱拱,棱拱实在是由最大略的筒拱发展而来,两个筒形拱顶相交便成十字拱顶;十字拱顶的过人之处,是能把拱顶压力发散到四面墩柱上,这与三角穹顶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相交处便成为肋架,肋架随着发展,又变成哥特式最主要的特色——尖肋拱。

拱的历史演义与事理

常日,天主教教堂是十字穹顶,而东正教则以三角穹顶居多,筒形拱顶虽然大略,但由于具有良好的声学效果,早期很受欢迎。

各种穹顶

塔楼:

塔楼也是罗曼式教堂的主要构件,它的平面有圆、方、以至多边形,立面非常对称,塔顶可以是平也可以是尖,尖的时候,看起来彷佛哥特式,不过,罗曼式有个主要特点:随着塔楼的升高,建筑上的窗洞数量或尺寸也会增加。
塔楼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数目,法国北部、葡萄牙、西班牙等常日是双座,而法国中部、南部则以单座为主。

德国斯派尔大教堂

罗曼式建筑是欧洲的第一次盛行建筑,但险些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例如德国教堂东西两端均有半圆形壁龛,英国形成略有差异的诺曼式建筑,法国以华美的彩色玻璃著称,意大利最多元化等……后期很多特色直接形成哥特式建筑,例如尖肋穹顶、多层拱门等,这一征象仿如古罗马继续古希腊的建筑文化。

罗曼式建筑剖面

中世纪虽然到处是宗教压抑,但也由于宗教的审都雅,留给后人无比宝贵的建筑遗产。

Hubert Sattler(1817-1904),Kosmorama,Speyer Cathedral,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