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残酷夺目。
习近平总布告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的主要源泉。
画者,文之极也。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武断文化自傲,美术是主要载体。
在2024长江文明论坛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今起推出“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全媒体宣布,记录重庆、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13个长江沿线省区市的美术传承与发展,提炼长江美术精神,共绘新版“长江万里图”,向天下呈现残酷多彩的长江文化。敬请关注。
走进重庆美术馆,远眺两江,水天一色,泼墨成画。
不久前,“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重庆站)”在这里举行。
该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辅导、中国国家画院主理,约请全国160余位艺术家和专家参与,他们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兵分多路,进行文明溯源稽核、历史代价调研、沿江风貌写生,以不同的视角、笔墨措辞,用文字图画绘就了新时期长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引得不雅观者如云。
一部长江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翻开中国美术史,乃至天下美术史,万里奔驰、壮美奇丽的长江,历来是艺术家的写生地、创作地、灵感地。
重庆,有着6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激荡出美术史上的动人篇章——
吴道子得“一日之迹,皆极其妙”,黄宾虹得蜀山之苍莽厚重,傅抱石得巴山烟雨之淋漓,陆俨少得三峡险变之奇幻……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李可染的《夕阳中的重庆山城》到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再到新期间庞茂琨的《辉耀九龙》、焦兴涛的《炎火青春》……
“中国美术重镇”重庆,笔酣墨畅,气韵悠长,艺术佳构层出不穷。
艺脉悠远,巴山渝水入画来
“笔法苍劲憨实,意境悠远苍茫……”走进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的事情室,各种经史子集、美术论著堆叠成山。他品读着画册中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原件现馆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是说。
《长江万里图》 夏圭 国画(绢本设色) 26.8cm×1115.3cm 南宋
夏圭,字禹玉,南宋著名画家,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善画山水,属水墨苍劲一派,喜用秃笔、下笔凝重,继续发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
“夏圭这幅《长江万里图》,在画卷前半段,以短线条秃笔,用靠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上行进的舟船,笔法深厚凝重,入木三分,充分显示了长江三峡的险要和江涛的彭湃壮阔;后半段部分则用俯视和远不雅观的角度,描述江面上的活动,以及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致。”凌承纬解读道。
整幅作品中,山石云峰、惊涛骇浪,江上行舟、岸边走马,商旅牧童、纤夫渔夫,往来繁忙,一派活气……各种形象搜罗万象,堪称江景中的《清明上河图》。
“巴史久远,渝水悠长。在重庆,东有大巫山之险要,北有大巴山之逶迤,南有武陵山之深秀,更有长江贯全境,水复山重,峰回路转,千姿百态,历来都是画家笔下的‘笔底东风、醉墨淋漓、铁画银钩’,夏圭的传世名作《长江万里图》只是代表作之一。”凌承纬说。
如,唐代李昭道的名作《明皇幸蜀图》(原件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便是有名度高、且较早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入画的现存名画。
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南宋赵黻的《江山万里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的清代王翚的《长江万里图》,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馆藏的北宋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馆藏的明代谢时臣的《巫峡云涛图》、清代袁耀的《蜀栈行旅图》等,都是巴山渝水入画的传世佳作。
谢时臣《巫峡云涛图》国画(纸本设色)242cmx89.8cm明代
不仅如此,以龚晴皋、破山、竹禅等为代表的巴渝字画艺术家,更是领悟诸家,自成一格,独步风骚。尤其是龚晴皋,吸纳石涛、八大隐士、傅山等艺术思想,将诗字画贯通,笔墨纵横恣肆,朴拙高逸,为巴渝艺术发展增长了新的风采。
“就雕塑而言,重庆大足石刻规模伟大、造像精美,兼具北方石窟的丰润厚重和南方石刻的生动细腻,被誉为‘天下石窟艺术史上末了的丰碑’,也造诣了重庆在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高峰。”凌承纬说。
群英荟萃,首创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新纪元
山石突兀,草木葱茏,流水潺潺……蓝天白云下,走进位于江北区北滨路的巴人取水公园,相继而来的游客或打卡拍照,或林中溜达,或阁亭闲读,一派怡然自得。
这是重庆首个按照名人画作进行原景重现的城市公园。该公园上连徐悲鸿旧居,下接北滨路,分为滨江艺术广场区、巴人取水园区两大功能区,以“巴山取水画入景、渝人爱国景生情”为设计理念,重现了徐悲鸿代表作《巴人取水图》的画中之景。
《巴人取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役期间,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地形特点和民众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是徐悲鸿最具公民性和时期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1937年秋,徐悲鸿随中心大学迁来重庆,住在嘉陵江北岸边的磐溪(今盘溪),逐日乘坐渡船,过江至对岸沙坪坝中心大学为学生授课。日积月累,所见所闻,使画家深刻地感想熏染到成长于此的公民,虽生活环境恶劣、生存状况艰辛,却不畏劳苦、不怕困难、敢作敢为。这触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用不到两个月的韶光创作了这幅名作,将巴人传统取水的生活场面,分解为打水、让路、登高的高下三段式构造,在画面垂垂展开。
《巴人取水图》 徐悲鸿 国画(纸本设色)300cm×62cm 1938年
整幅画高300厘米、宽62厘米,集中表现了江岸爬坡上坎的陡峭与惊险,挑水者不畏困难的劳动精神。徐悲鸿还在画上题加了一首七言绝句:“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劳,辛劳还添血汗熬。”这,高度凝练了此画的思想内涵。
该画于1938年在喷鼻香港展出时,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徐悲鸿对此画也十分满意,还按原稿重新绘制了一幅,并将自画像融入个中,充分展现了艺术家把民族、时期、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及将自己融入民众之中的情怀。
“这一期间,是重庆美术史上又一个高光时候。”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庞茂琨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美术院校及社团陆续迁驻重庆,美术名流大家云集于此,让重庆迅即成为战时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央。
这些名流大家创作出的层出不穷的艺术作品,或鼓舞抗战斗志,引发爱国激情亲切;或描述巴渝风情,记录市井生活,不仅为中国近当代美术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奠定了重庆艺术在当下依然残酷多元的根基。
如,丰中铁、刘鸣寂等人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一个木刻团体——重庆木刻研究会。再后,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中国木刻研究会总会又在重庆设了分会。这些团体以抗日救亡为主旨,贴近中国社会现实,首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新纪元,并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绵延数年不衰的抗日救亡艺术运动。
张善子的《猛虎扑日图》、吕凤子的《归后》、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唐一禾的《七七的号角》《胜利与和平》、丰子恺的《胜利之夜》、张书旂的《百鸽图》、王琦的《警报解除后》等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在民族危亡之际,议论激愤、同仇敌忾,以画笔为刀枪,戳穿帝国主义侵略罪过,引发抗战斗志的展现。
溥儒的《长江落日图轴》、黄君璧的《雨后溪声图轴》、张大千的《巫峡清秋》《策杖听泉》、林风眠的《嘉陵江上》等,则是描述巴山渝水四季分明、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和巴渝乡情的名作。
薪火相传,艺术佳构层出不穷
黝黑的面庞,黄铜色的皮肤,端着破旧茶碗……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一件极其震荡民气的雕塑,让人仿佛能感想熏染到雕塑中人物的呼吸和心跳,吸引了无数不雅观众的目光。
这件作品因此罗中立油画《父亲》为原本,以玻璃钢、树脂等材料,结合丙烯着色,塑造出的高达7米、宽5米的巨型雕塑。它不仅再现了油画中那位饱经沧桑的农人形象,更以其风雅入微的细节刻画,将人物的生命力和情绪深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现在提及来,有人可能以为夸年夜,1980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四川青年美展上,我亲眼看到有不雅观众在《父亲》画作前,边欣赏边堕泪。”凌承纬说。
罗中立《父亲》油画(布面油画)216cmx152cm1980年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浓郁的色调,博识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位感情朴拙、淳厚淳厚的普通农人形象。背景利用地皮原色呈现出的金黄,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表示了人物形象外在的朴实美和内在的高尚美。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美术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涌现了3次高峰,即上世纪50年代的版画、60年代的雕塑、80年代的油画。《父亲》便是油画高峰的代表作。”凌承纬说。
上世纪50年代,李少言、牛文、林军、吕琳等一批原晋绥解放区的版画家来到重庆,联络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版画家丰中铁、江敉等人推动了重庆版画发展。李焕民、宋广训、吴凡、徐匡等一批从艺术院校毕业、受过良好专业演习的美术青年先后加入,使得重庆版画家群体不但规模壮大,且整体本色有了很大提升。
这个期间呈现出的代表作有,吴凡的《蒲公英》、牛文的《东方红太阳升》、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集体创作的《红岩》组画等。个中,《蒲公英》在德国莱比锡市举行的国际书本艺术展览会获金奖,是中国版画首次在国际主要艺术展览中得到的最高奖。
上世纪60年代,重庆雕塑异军突起,代表人物有郭琪祥、伍明万、叶毓山等,最有影响的作品便是群雕《收租院》,其借用西方超级写实主义艺术的手腕,用造型艺术形式作叙事性表述,首创了中国当代雕塑群雕创作的先河。
上世纪80年代,重庆油画又问鼎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顶峰。除罗中立的《父亲》外,高小华的《我爱油田》、何多苓的《东风已经清醒》、程丛林的《夏夜——规复高考的日子》、魏传义的《春晖》等,或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或以淳厚浓郁的乡土情意,让无数不雅观者冲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庞茂琨、张杰、翁凯旋等一代油画家发展起来,创作生动,佳构频出。庞茂琨的《苹果熟了》、张杰的《迢遥的星》、翁凯旋的《老城》等一批作品,在全国美术界影响深远。
巴山渝水的地灵人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艺术家,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对重庆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美术界坚持以公民为中央的创作导向,用有温度、有情怀的艺术作品,热心描述着时期恢宏气候,续写着“中国美术重镇”的辉煌——
《炎火青春》 焦兴涛 雕塑(木雕) 184×98×70(cm) 2019年
2019年,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焦兴涛的雕塑作品《炎火青春》获金奖,这是全国美展雕塑作品金奖空缺30年后评比出的首个金奖,足显其精良。《炎火青春》以写实的雕塑手腕,以木为材质展现一位青年消防队员蓄势待发的精彩瞬间,充分反响了作为时期英雄、公民卫士的消防队员的青春形象,并以木雕的专业刀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淡定而坚毅,表现出英雄当仁不让的执着。
艺术是时期脉搏的先锋力量。
今年7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重庆开幕,501件(套)高水平、高质量作品彰显了“设计为民众、为国家、为天下”的创作理念,见证中国设计的新高度。
在这些作品中,重庆作品多达100件套,占19.9%;在终极挑选的105件(套)进京作品展中,重庆作品达21件套,占20%,凸显了重庆“环球设计之都”的活力。
如今,行走在重庆大街小巷,重庆长江大桥的《春夏秋冬》、笙歌山的《笙歌山义士纪念碑》、曾家岩的《周恩来》……一件件艺术作品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文化符号和城市影象。
《辉耀九龙》 庞茂琨 油画(布面油画) 95cm×150cm 2020年
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原·美术馆等美术场馆,犹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展览展示、艺术收藏、文化互换等活动不断,让市民游客一转身、一回眸,就能重逢一场艺术盛宴。
范迪安《时期新貌》油画(布面油画)120cmx200cm2022年
入渝方知图画韵,山色目前画巨然。
从《长江万里图》到《炎火青春》,情深意长、残酷夺目的水墨图画,正延续着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让生动、立体、形象的重庆奔驰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