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委布告近日谈当地巨型关公像迁居时曾说,“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的耳光。”对付近日引发关注的关公像迁居,《中国纪检监察报》也有评论文章指出,先是违建、后又搬移,3亿多元就这样摧残浪费蹂躏了。
事实上,关公像可以被归入公共艺术的范畴,目前,海内公共艺术正呈现出“大踏步”的局势。从培植立项方案审核、建造施工、环境安置各方面,表示了“效率第一”的培植原则——这或许也是荆州关公巨像审批手续并未完备,便仓促上马,终极陷入争议的缘故原由之一。在“关公二失落荆州”等无奈调侃中,3亿多的“试错”本钱是否过巨?中国公共艺术面临的困惑到底何在?如何看待当下的审美与审丑?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公共艺术在当下很多并不是美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有些领导把公共空间看作自己家客厅,我须要就要,我不要就拆,这是中国公共艺术面临的最大困惑。”
坐落于湖北省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巨型关公雕像 头部已被拆卸
2016年6月,荆州市“关公义园”正式开园,一座巨大的关公雕像在揭幕仪式上首次亮相,引起轰动。据悉,这座高近60米、重1200多吨的关公雕像,由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韩美林设计,曾被当作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重点项目,雕像下方还有一栋两层建筑,名为“关公函化展示中央”。
坐落于湖北省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巨型关公雕像
据当时的媒体宣布,设计者韩美林参与了关公雕像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当时她在采访时还说:“怕后人以为没做好,给炸了。”关公雕像落成后,2017年,韩美林再次来到荆州,表示将为关公义园再设计一座雕塑“神驹赤兔”,与关公遥相呼应,这一创意后来因各类缘故原由没能落地。
韩美林亲自参与关公雕像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五年后,关公巨像却开始移除,其缘故原由是离荆州古城墙仅300多米,属于古城历史城区的开放空间。根据《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案》规定,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物最高限高24米。近60米的“关公”显然远远超过了这一高度。
人们不禁要问,先是违建、后又搬移,一个高达57.3米“未经方案容许”的雕像,究竟是如何在当地监管部门眼皮子底下拔地而起的?
如果把关公雕像作为城市雕塑乃至公共艺术范畴谈论,对当下中国各大城市均在推进的公共艺术实践又有何启示?
雕塑来到公共空间,系统编制须要健全
城市公共艺术这个观点的提出,至今只有40余年历史;而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是近20年的事。在“公共艺术”观点被理清之前,我们每每把一些立在城市公共区域的艺术作品称为“城市雕塑”。从某个层面上说,荆州关公雕像更符合城市雕塑的观点,它曾是城市历史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形象。
在近20年来,城市雕塑在中国大地不断立起,有的也的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但也有不少,是山寨模拟的产物,乃至分开实际、不见艺术,被封“雷人”、蒙羞退场。当诸如“关公雕像”式公共艺术事宜持续赓续地涌现,也让人思虑公共艺术该当符合哪些标准?项目由谁来决策?
坐落于湖北省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巨型关公雕像
中心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曾表示:“公共艺术在中国不是美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中国有些领导把公共空间看作自己家客厅,我须要就要,我不要就拆,这是中国公共艺术面临的最大困惑。”
如何把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培植好?不少专家和学者均提到了系统编制和机制的问题。《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吴蔚提到了“百分比条例”——即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制订了城市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条例规定在改造和建造的建筑经费中至少提取1%用于艺术,条例也鼓励设立基金等项目,利用社会资金来支持公共艺术。
\"大众百分比艺术条例\"大众对丰富城镇景不雅观,提升了城镇文化生活的品质确有功效。以芝加哥为例,这座城市如今已经收藏了700多件公共艺术展品,个中有不少是国际艺术家的精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了芝加哥的城市亮点。
然而,“百分比条例”只担保了某一层面。芝加哥也曾有一件巨大的、由艺术家苏厄德·约翰逊创造的玛丽莲·梦露雕塑,也曾被吐槽“天下上最糟糕的公共艺术品,没有之一”。不仅如此,由于雕像十分弘大无比,巨大的裙摆也成为了无数路人的遮阳伞或遮雨伞,他们能在梦露裙摆下“一瞥春光”,还有一些人乃至在梦露雕像腿上涂鸦,政府无奈之下,只有拆卸。
由艺术家苏厄德·约翰逊创造的玛丽莲·梦露雕塑
虽然,芝加哥公共艺术中央认为这座雕像具有政治和挑衅意义,而当地公民则认为这座雕像“媚俗”,从2011年7月竣工至2012年5月被移走,存在不到一年,从某种意义上公共艺术也是公众年夜众选择。梦露雕塑的移走,也提示了艺术的公共性和艺术家个人艺术表达须要权衡。
拆除中的玛丽莲·梦露雕塑
公共艺术是"大众年夜众的艺术
在芝加哥的梦露之前,1981年,国际极少主义雕塑家理查德·塞拉在纽约联邦广场的公共艺术作品《倾斜之弧》引起来更广泛的磋商,因其拆除在国际艺术界产生的震荡至今仍未平息。谈论涉及到公共艺术和博物馆艺术的关系、公共艺术的空间权利以及艺术家与"大众年夜众关系等问题。
理查德·塞拉,倾斜之弧,1981,耐候钢,36.6m×3.66m×0.8m,纽约联邦广场,拍照:Anne Chauvet
当时巨大的《倾斜之弧》,险些霸占了全体广场。普通民众认为,作品看上去更像是一堵墙,在丑化广场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哀求移走雕塑。塞拉辩白道:这件作品是为了这个广场而设计的,如果移走,作品将因损失意义而毁灭。他还试图通过审查制度和政府未能履行合约为情由,来阻挡搬走雕塑的决定。但经由一系列的上诉后,塞拉的辩白还是以失落败停止,1989年,雕塑被搬出广场。
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他为什么要替塞拉辩解:公共艺术的场域特定性?》(刊载于《公共艺术》2020年第4期)一文中提及了“场域特定性”,并认为这件作品改写公共艺术作品与不雅观众的相互关系,确立了不同以往的不雅观看办法和体验办法。
孙振华在文中提到,《倾斜之弧》所安顿的地方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密集的高度政治化的区域,也是一些示威游行的必经之地。“在这样一个分外的地方,塞拉采取一种相对‘粗暴’的阻断办法,本身就具有某种霸占的意味。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冲破并改变广场本身装饰性功能的方法,从而对广场进行重新定义。《倾斜之弧》如同一道被划开的口子,又同时作为对自己的缝合。”但“反对者们武断地认为,这件粗粝的、充满了野性的作品是放错了位置,这里更该当是属于纪念碑、喷泉和人们所熟习的那些持重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塞拉对《倾斜之弧》场域特定性的坚持,背后的充满了政治、艺术和公众年夜众权利之间的争斗和博弈。”
这一案例也正好证明了公共艺术与博物馆艺术的不同,在当代主义艺术的生产机制下,艺术家是作品命运的唯一决定者,而在公共艺术的语境中,不雅观众成为作品的主体,这是一个主要改变。
“《倾斜之弧》的悲剧恰好在于,它落入了一个巨大的悖论当中,作者呕心沥血地为了公众年夜众而努力,末了又部分地毁于"大众年夜众。类似的悲剧过去曾经无数次上演,现在仍在持续,将来也难以避免。这或许便是前沿的公共艺术本身所有的一种特质吧。”
在《倾斜之弧》之后的争议发生十余年后,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商业促进协会(RSA)于1998年发起委派艺术项目,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空置了150年的“第四基座”上不断呈现新的公共艺术作品。2005年“伦敦第四基座艺术项目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卖力委托制作当代艺术作品,但依旧采纳"大众年夜众募款帮助、根据"大众年夜众的见地决定的办法。但每每揭幕,均会引发不同声音。
“第四基座”建造于1841年,原为威廉四世骑马雕像的基座,空置150年后,英国皇家学会于1998年发起委派公共艺术项目。
除了对作品的争议外,“第四基座”当代公共雕塑项目本身也受到了质疑,并被认为是一个过期的展示雕塑的办法,由于其分开作品本身的语境,只是硬生生的置于1841年基座上。而且为骑着骏马的英雄雕像所配置的基座,或已经无法知足不断变革的艺术口味。
2020年8月,伦敦“第四基座”最新公共艺术作品《闭幕》在空旷的特拉法加广场揭幕。
所有这些有关公共艺术争议的存在,其本身也证明了公共艺术的代价和意义。
公共艺术不应沦为“政绩工程”
目前,海内公共艺术正呈现出“大踏步”的局势。从培植立项方案审核、建造施工、环境安置各方面,表示了“效率第一”的培植原则。这也是荆州关公巨像审批手续并未完备,便仓促上马、快速建成、终极陷入争议的缘故原由之一。
坐落于湖北省荆州市“关公义园”内的巨型关公雕像
“许多公共艺术有似曾相识的形式套路,缺少与地方文化和环境的对话,缺少思想深度和创造性。它们充斥在我们的城市空间。可以说是缺少艺术性和社会性,这是目前公共艺术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认为,“公共艺术的文化要义和社会职责,是反响和勉励社会"大众年夜众的思想、情绪和诉求的自由表达。”
2014年11月,《关公》雕塑头部造型
在策展人施瀚涛看来,公共艺术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不是单体的、独立的建筑或城塑,不能大略化的处理,须要韶光发酵,更须要建立"大众年夜众的认同感。
公共艺术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政绩工程和权利炫耀,其背后包括了公共举动步伐以及连带的公共艺术做事系统,如果后续没有跟进,很难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在花费了大量资金培植公共艺术后得到的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
同时,公共艺术作品落成后,如何后期掩护也是一个问题。目前,雕塑家章永浩也向澎湃新闻反应了,他1990年代初完成的几件城市雕塑,在落成近30年后,被周围雕塑茂密成长的植物遮盖,他也曾向绿化部门反应,但至今没有办理方案。可见,除了培植落成外,公共艺术的未来须要不断被关注。
章永浩被树木遮盖的雕塑作品
把艺术从博物馆体系中解放出来,用普通的措辞移植到城市环境之中。无论是早期的公共艺术实践,还是眼下的当代公共艺术,都是旨在重修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须要在地性、公共性、场域性,绝非一挥而就。
任务编辑:陈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