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除了画图做设计外,也没有其他特殊的爱好,这也是做建筑设计的画图狗们的一大特点,除了会画图,彷佛啥也不会干。

残酷的是,现在也没有想明白今后的职业生涯该怎么走,但必须一贯往前走,索性把近日的见闻做个记录分享吧,毕竟在社区里,分享是一种美德!

闲置建筑设计书本 常用建材

02、闲置二手物品交易实录

前两天隔壁小区组织闲置二手物品交易活动,号召大家把家里不用的、多余的物品拿出来有偿分享。

老婆给我说了这个活动后,我觉得很有趣,一来可以交流、共享二手货色,提高货色利用效率;二来可以带孩子体验真实天下货品交易的过程,感想熏染活动带来的乐趣,而不用在意卖出多少东西赚到多少钱。
于是我俩很积极地整顿儿子不玩的玩具。

现在小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较我们小时候优胜太多了,家家都有一堆不玩的玩具、不看的绘本等,我们夫妻俩装了满满一手提袋。
早早吃完午饭,准备完毕,带儿子去活动现场。

那天景象不太好,阴天,有点冷。
活动现场选择在篮球场,我们到之后已经有5个家庭参与活动了,自发在篮球场边缘摆起小摊子。

有卖水杯的,有卖闲置书本的,有卖玩具的,还有一个老奶奶卖自己用毛线手工编织的手套、马桶套,等等。

于是我们按照顺序,在地上铺了一块垫子,摆上闲置的玩具,都是一些小汽车、积木类的小玩意。
这时篮球场上大概有五六个小朋友,有个小朋友说,我家也有这个玩具,哈哈,看来家长给小朋友买的玩具都雷同。

几个小朋友比较好奇他们没玩过的玩具,挤在摊子前开玩,我儿子教他们玩法。
由于都是旧玩具,大部分定价1元或2元一个,极个别的卖三四元一个,基本上算是象征性的价格,但是玩了十来分钟也没人买,我俩来之前和儿子约定无论如何都要卖出一单,但是此刻隐约觉得有可能开不了单。

好在我老婆灵机一动,说我们可以玩套圈的游戏,5块钱10个圈,套中了就拿走,如果一个都套不中,可以送一个小玩具。

这个方法的效果吹糠见米,很快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嚷嚷他爷爷要玩套圈,于是第一单就有了,收入5元,一个没套中,送了一个小汽车。

小孩子也有跟风的习气,只要有第一个小朋友开始玩,后面就可以吸引第二个,她是个小女孩。
小女孩比小男孩要成熟一点,之前就玩过套圈,知道一点套圈的技巧,她给小弟弟也分享了几个套圈,末了套了2个小车车。

然后是第三个小女孩,她也是随着妈妈过来摆摊卖小玩具的,在第二个位置摆摊,不过女孩和男孩的玩具风格差距较大,她说她不喜好这些车车,她便是想玩套圈这个游戏,终极一个也没套到,随手送了一个小玩具。
后来我儿子去她的摊子买了两个小魔方,也是5元,相称于我们两家都没费钱,物品置换了。

套圈游戏一共吸引了三位小朋友,收入15元。
还有一位奶奶看中了一把小手枪和小风车,说是给孙子孙女买的,于是8块卖给她了,一个小时收入23元。

我儿子看到了一个4盒装的变形积木,很喜好,在网上买的话至少三四十,现在只要15元,于是给他买了;其余还买了老奶奶自己编织的毛线马桶套,10元;又买了一瓶洗碗剂,15元,一共支出40元。

由于景象太冷,刮风,已经带儿子体验了卖东西的乐趣,于是一个小时后我俩开始收摊回家。

03、复盘

全体过程除了让儿子体验交易的乐趣外,最让我受启示的是转变卖货的思路:同样的玩具,一开始只是纯挚地、直接地卖,但是效果不理想,小朋友们并不奇异这些他们也有的小玩意,以是没有购买的意愿。

然而我老婆想出了办法,增加一个套圈的环节——采取套圈的形式,增加了游戏的不愿定性,既可能全部套中,也可能一个也套不到;既扩大了风险,也增长了售卖过程的可玩性和娱乐性,一举击中了小朋友爱玩的生理。

回到家后,回忆这次活动中的两个细节,我非常感兴趣,虽然平时我是一名古建筑设计师,很少研究除古建筑设计外的内容,但是此刻我想弄明白这两个现场背后的事理,于是做个复盘:

1. 为什么明明可以用5元钱买5个小车车,却选择可能一个都套不到的套圈游戏?

2. 为什么明明是同样的玩具,直接售卖没人买,而加入了一个套圈的环节就有吹糠见米的效果?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搜索到了个中的经济学事理,对应到两个名词分别为“穷汉思维”和“富人思维”。

“穷汉思维”指的是思想比较守旧,喜好确定性的选择;“富人思维”正好相反,常日是指思想生动,喜好寻衅。

比较范例的案例,是那个选择直接得到100万,还是选择50%概率得到1000万,或者50%概率空空如也。

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思维模型。

回到这个套圈游戏中,这3个小朋友明明可以用5元买走5个小玩具,但是他们甘心一个也套不到,也要玩套圈,同时大人也支持他们玩,这也就解释她们更在意的或许是游戏过程的不愿定性,纵然涌现最坏的结果她们也能接管!

进一步讲,如果一个人如果能承受做一件事情的最坏结果,或者说能够承受两个选择中相对坏一点的选择,那么他方向于选择那个冒险而收益高的办法。
而这个选择的条件是,最坏的结果不会对本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针对第2个问题,对应的经济学事理专业名词叫“产品游戏化”。
此观点是生理学博士Amy Kim提出的,大略说便是通过设置一些游辱弄法,引发客人的兴趣,以此达到吸引更多人参与活动的目的。

这些平常无奇的小玩具,小朋友们家里也都有,以是并不能强烈地吸引他们,这也导致一开始并没有成交的行为。
而中途加入了一个套圈的环节,把售卖的玩具当做套圈的奖品,这个动作调动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收成了乐趣。

这背后的事理是,如果一款产品平淡无奇,那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配套的游戏,以此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
在消费者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供应感情代价、运动代价、社交代价等各种附加代价,在两点之间再增加几个环节,丰富交易流程的意见意义性,那么也可能匆匆成交易。

理解了这两个经济学事理,溘然觉得比画图有趣多了!

你看,一个古建筑设计师不好好研究建筑设计,开始转业研究经济学事理了,莫非今后大街上又要多一名摆摊的古建筑专家?(手动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