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地区堪称海派文化的经典代表:繁华的静安区南京西路上,有尘世鼓噪的商业宝地,也有青灯古佛的宁静寺院。
这里可见诸多高大上的写字楼,亦有安谧的静安公园。
轨道交通在此设站,还有一座巨大的下沉式广场。
小小几平方公里,集商业、娱乐、宗教、文化、交通功能于一体。
它的设计者便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卢济威,有人称他为“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创始者”,他则谦善地说:“只能算是个中之一。

9月的一个早上,新民在曲阳路上的一间公寓里见到87岁的卢济威师长西席。
他腰板笔直、精神矍铄、思路敏捷,开口便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从一个建筑设计师转变为一个城市设计师的故事。

福建著名建筑设计师 生态建筑设计

发展路

年少时好学不止碰着名师受益匪浅

卢济威出生于1936年,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
他读小学时常常转校,直至抗降服利及全国解放,才在台州中学稳定求学。
年少时,卢济威喜好画上几笔素描,高中毕业时成绩精良,被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录取。

卢济威来到学校后得知,南京工学院前身是中心大学建筑系。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学院建筑学有三位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而杨廷宝和刘敦桢就在学校任教,卢济威在思想和专业上都得到他们极大的帮助,从此,他走上建筑师及建筑设计教诲之路。

大学毕业合影(五排左八)。
采访工具供图

读书的时候,卢济威对建筑设计的理解还勾留在传统的景不雅观层面。
1960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同济大学事情。
事情伊始,他参加的是大学一年级的传授教化事情,对其他年级的课程也很感兴趣,就主动地去听课。
听了很多课,都觉得非常新鲜。

初到同济大学,给卢济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冯纪忠教授。
上世纪60年代初,冯师长西席在同济大学带领师生进行了教诲改革,“以空间为纲”组织传授教化,编写空间事理。
当时,天下上很多国家都采取了这个体系,但在中国,同济大学是率前辈行这项改革实践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冯师长西席就已经意识到,建筑设计应追求功能优先,并与技能、造型等高度统一的当代主义思想。

卢济威回顾,被称为“飞机楼”的武汉同济医院是一个范例案例。
冯师长西席从功能出发,设计出四翼飞机形体的住院部。
每翼均为病房,共计16个病区。
“机身”的中心部分安排为临床做事的诊断、治疗科室,便于与病区之间联系,便于接送病人。
全体建筑形成6个尽端,以减少不必要的穿插带来的交叉传染。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起来。
冯师长西席站在时期浪潮前,把建筑设计、风景园林与城市环境结合起来,松江方塔园和何陋轩是他的代表作。

卢济威说,自己进入同济之后打仗到冯纪忠师长西席的传授教化,一贯都对他非常敬佩。
直到现在,还受益于冯师长西席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并将之延续下来。

新民 陶磊 摄

在古人的根本上

完成建筑传授教化改革

1986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揭牌成立,这在全首都是第一家,原来都是叫建筑系。
当时担当副院长的卢济威认为,学院名称的转变,不是大略换几个字,背后是对天下建筑思潮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认知。
当代主义建筑把空间不雅观作为基本思想,讲求空间的物理形态。
到了后当代主义期间,很多新的理念被提了出来,逐渐从空间不雅观转向环境不雅观,更加强调人在空间里面怎么进行行为活动。
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名称的改变,顺应并表示了这个趋势。

1989—1994年,卢济威担当建筑系主任期间,完成了一项重大传授教化改革——建筑传授教化内容和体系改革。
在同济长期重视以“空间”体系组织传授教化内容的根本上,为了适应20世纪后半叶国际建筑、城市方案学界逐渐形成的由空间不雅观向环境不雅观发展的趋势,90年代初,卢济威带领教改团队研究并实践传授教化内容及体系的调度和改革,完成了教改成果——以“环境不雅观”建立建筑设计传授教化新体系,并得到1993年上海市教诲成果一等奖、教诲部传授教化成果二等奖。

卢济威站在冯纪忠等前辈的根本上,将建筑教诲推进了一步。

大赛中屡次获奖

受启示转向城市设计

卢济威是建筑教诲师,更是一位建筑设计的实践者。
改革开放之初,他便迫在眉睫般地投身于各项建筑的设计中,并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获奖。

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两大工程:无锡新疆石油职工太湖调理院项目、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方案与设计项目。
卢济威承认,过去建筑和方案是分得比较开的,但在参与这两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见证了从“一块平地”到“一整块城市区域”的转变,得到了很大启示。
他觉得到,做建筑不能局限在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而要有更加开阔的思维。

后来的浦东开拓和陆家嘴地区国际咨询项目中,当时有5家单位参与国际咨询,让卢济威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国人罗杰斯的方案。
其他的方案更多强调陆家嘴地区的建筑形态,罗杰斯方案在重视与上海老城厢、上海历史文化关系的同时,更强调人的行为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在罗杰斯方案中,有3个令人很有兴趣的内容:第一个是一个大型的圆形绿地,与陆家嘴地区的地形很契合;第二个是绿地周边包围着的高层带;第三是用公共交通将高层带连接成多少个社区,每隔600米设置一个站点,并在600米的范围内组成步辇儿区。

卢济威认识到:罗杰斯的方案让人更深切地感想熏染到,人的行为对城市形态会产生很大影响。
城市方案研究的不但是好看、丢脸等问题,背后还有更深的门道。

从此,卢济威开始从一名建筑设计师到城市设计师的转变。
卢济威认为,任何的城市建筑项目必须与城市的方案、发展领悟,不能局限于景不雅观、环境。
而当代城市设计应融汇建筑、方案、景不雅观等多学科。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为人们供应更宜居、更便捷的生产与生活空间。

后来,卢济威参不雅观了伦敦的金丝雀码头项目,得到了更多的启示:那里,金融、商业举动步伐林立。
地面一层步辇儿与老码头的亲水水面相接,两层行车,构成了立体式的城市空间,既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娱乐,又保持了老码头的历史传统,地铁、轻法则在地下空间设站,形成立体城市。
这,不正是完美的城市设计吗?

新民 陶磊 摄

科研路

静安寺地区成为上海城市设计的标杆

1995年,卢济威主持的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可以说为此后的上海城市设计树立了一个标杆。

静安寺项目的起因是要造一个地铁站。
原来上海的地铁站都由申通公司投资培植,但在造地铁二号线的时候,市里决定由申通公司卖力线路,由各个区为本区内站点供应资金,减轻申通公司的包袱。
每个区投入了大量资金,自然也想趁这个机会把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培植和开拓一起考虑。

卢济威回顾:“说来也是缘分和机遇。
”地铁站的建造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项目,而是与全体城市功能领悟,这与城市设计不谋而合。
他说,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便是环绕地铁站进行城市培植,而不单单是建造一个地铁站。
如何整合城市的多种要素与功能,包括地铁交通、商业、文化、绿化和市民活动等,是非常关键的。

城市空间只有做到便民、实用,才能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当时,卢济威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生态、文化和商业。

他和团队成员还有一个创新的想法,便是做了一个下沉式广场,能够把地铁站、公园以及南京西路等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卢济威先容,静安寺广场不对称布局、多功能整合并下沉的方案,与当时按照功能划分用地的常规做法很不一样。
“我们实际上做的是地形重塑,提高地皮利用率,让各种要素和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裨益。
把商业下压,并与下沉式广场相连,上面又做公园,形成了地皮的复合利用。
”下沉式广场的屋顶作为静安公园绿地的延续,使公园面积扩大了2000多平方米。
作为“生态、高效、立体的公共空间”,广场建成之后受到市民好评。
作为卢济威的早期城市设计作品,这个项目将位于城市中央区的历史古刹、自然生态和交通枢纽有机地整合成园寺一体的独特城市环境,同时实践了TOD理念,在海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与改造项目

打造亲近自然的生态绿洲

卢济威还参与了福建漳州的“五湖四海”城市改造项目,让一座脏、乱、差的城市变成了生态绿洲。

漳州市“五湖四海”项目包括由南湖、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构成的“五湖”;“四海”则由荔枝海、喷鼻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组成。
这个以水为脉、以绿为媒的系统性生态培植工程,不仅在较短韶光内改变了城市“边角地”脏乱差的局势,也为城市的“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供应了空间。

卢济威认为,“五湖四海”培植的最大特点便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培植带动保护,用修补取代翻新,只管即便保留一些“没有用的地方”和“可以发呆的地方”,用“留白”的办法让城市有田园味道,让市民有亲近自然的空间。

卢济威的城市设计创作有个显著特色:力求设计的创新性和特色,例如上海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探索城市活力区培植的城市形态组织条件;江苏连云港海州古城城市设计——探索古城复兴,既规复历史意象,又复兴城市活力,知足当代生活的发展;福建漳州市西湖片区城市设计——探索高达6米的堤坝与区域中央结合,形成立体基面的城市形态构造,等等。

2020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公布新晋外籍名誉院士名单,卢济威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这个称号是俄罗斯艺术领域的威信名誉,褒奖在艺术领域有突出造诣和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和以其他办法为艺术作出贡献的人士。

新民 陶磊 摄

重视江滨亲水

建成城市活动和休闲场所

卢济威先容,我国的城市设计发展紧张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基本是在进行新城培植;第二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一贯到现在,我们城市情临的紧张课题是城市更新,这就须要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城市设计理念的参与。
这个时候,城市滨水空间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卢济威有一个不雅观点:滨水区是城市得天独厚的财富,应该成为主要的城市活动和休闲场所。

2014年,卢济威做上海北外滩城市设计,也涉及滨水空间和城市的关系。
他说,过去,很多人考虑的都是天涯线,强调让人们从黄浦江往这里看过来的时候以为很美、很震荡。
但他更看重的是利用好黄浦江这个资源,促进全体北外滩地区发展,提升北外滩的城市活力。
个中的关键,便是要让人们能够方便地走近江滨,走到坝顶利用滨水空间。

2002年,卢济威主持了杭州滨江区江滨地区城市设计项目,得到教诲部精良方案设计一等奖。
这个项目就在钱塘江阁下,钱塘江大潮潮水彭湃,浪拍上来很高,以是堤坝也造得很高。

按照规定,堤坝属于水务部门管理,蓝线在那里,一样平常是动不了的。
卢济威接到这个项目之后,觉得钱塘江是个很好的资源,岸边的堤坝蓝线该当进行柔化,使其成为城市的活动空间,知足人的亲水需求。

他的方案提出,在堤坝及扩大范围造建筑、建小品、种树,把城市空间引到江边。
可问题来了,堤坝上不能随意种树,该如何办理?卢济威想到的办法是,用钢筋混凝土灌溉形成树池,然后把树种下去,再覆盖泥土。
这样,树根的成长就不会对堤坝直接产生影响。

以前,杭州市提出“跨江发展”,已建成的滨江区政府大楼位于钱塘江南侧,坐北朝南。
按传统不雅观念,一定会背离钱塘江往南边发展。
卢济威在做城市设计的时候就提出,滨江区的发展重点要放在钱塘江边上。
卢济威说:“当时没有想得很远,只是想让滨水区域更好地为城市、为公民做事,让江水变得可亲近。

后来,杭州变“跨江发展”为“拥江发展”,强调在江的两面发展。
卢济威当时的城市设计就起到了一个先导浸染。

师者路

扩大视野不拘一格培养“怪才”

直到80岁,卢济威依然劳碌,常常挂着相机走遍海内城市,探索城市设计的新办法。
他的另一项功劳在于教书育人。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卢济威教授共培养了近100名研究生,个中包括博士生35名,博士后6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精英。

采访工具供图

卢济威有一名得意弟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师王澍。
王澍于2012年摘得素有建筑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是迄今唯一得到此奖的中国人。

王澍是怪才,不拘一格,这个“叛逆”学生到同济攻读博士时,导师卢济威对他非常宽容。
“我只记得我导师跟我说过一句话:别人的论文怎么写,我都要管管;你的论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王澍认为,卢济威对他的“放养”,实为一种鞭策。
“老师不管我了,我的压力就大了。

王澍的博士论文以“虚构城市”为题,凝聚着这位研读建筑学的年轻人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
送到卢济威手上时,卢济威和身边一位同事说:“王澍的博士论文是篇好论文,很多内容涉及哲学和历史学,有些我也读不懂,你是历史系教授,帮我一起辅导。
”王澍说,在和卢济威互换之后,立马作了一个决定:5万字全部重写。
时至今日,王澍在同济的师兄师弟和老师,仍记得那篇手写的博士论文。
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
而卢济威则说:“扩大视野是我研究生传授教化的主要目标。
”王澍得到大奖后返校时,和老师卢济威深情地拥抱。

新民原创稿件

:张炯强

海报:谢辉

编辑: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