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旅店前,两名女子正为游客拍照。
随着“汕头旅店”打卡热的兴起,汕头旅店周围衍生出了付费拍照做事。
汕头旅店前,摊贩正在向游客出售气球。
汕头旅店阁下的一家潮汕文创产品店。
汕头旅店门口,富有潮汕特色的文创扇子十分热销。
汕头旅店一旁骑楼屋檐下,两逻辑学生暑期勤工俭学,摆摊售卖潮汕特色甜品海石花和冻草果。
除了骑楼外墙下方,骑楼的顶端也有“汕头旅店”四个大字。
暑假期间,汕头旅游市场迎来新的热潮。位于商平路的“汕头旅店”,成了当地最火爆的“顶流”网红打卡地。从清晨到凌晨,这里挤满从全国各地前来打卡的年轻人。
这座近70年历史的建筑,是汕头旅游业发展的时期缩影。凭借时下流行的“打卡体验”,汕头文旅从“卖门票”升级为“卖场景”,悄然带动了周边消费增长。
71岁的陈德兴就住在汕头旅店附近,2020年起,他与妻子便在旅店对面开了一间小店,为来往的市民游客供应便利。除了矿泉水、雨伞等一样平常日用品,陈德兴夫妇的小店还出售汕头文创产品。用他们的话说,要让潮汕文化有滋有味,既“看得见”又“带得走”。
以其售卖的文创雪糕为例,与普通雪糕不同,文创雪糕除了清凉解暑,还胜在“文化味”和“高颜值”。陈德兴见告,汕头旅店之以是火爆,正是由于不少游客冲着充满历史感的“汕头旅店”四个大字而来。文创雪糕还原了建筑、景点等造型,创意十足、形象逼真,深受游客欢迎。
与文创雪糕一同“出圈”的,还有竹编小灯笼、冰箱贴、扇子等各式各样创意新奇、兼具颜值和实用性的文创纪念品。这也让不少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做起了“小买卖”。
同样住在汕头旅店附近的高向坤是一名水产市场的商户。眼见汕头旅店一日火似一日,他也摆起一个小摊位,卖起文创小扇子。“一到节假日和周末,这个小摊一天能挣几百块钱。”高向坤见告,“白天卖扇子,晚上卖海鲜,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在汕头旅店外,商贩面孔也逐渐年轻化。四个月前,年仅19岁的王懿,与同学、弟弟等人结伴摆起摄像小摊。“初中时因兴趣购买了第一台相机,我开始自学摄像,后来拍的照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好。”王懿见告,今年他参加了春季高考,恰逢暑假,在这里摆摊,一方面是磨炼自己、挣生活费,另一方面也是知足游客对拍照的需求。
一壁旌旗、一个喇叭、两桶凉品,这是杨金钊的摊位。作为汕头市第九中学的一逻辑学生,他在暑假期间勤工俭学,卖起了海石花、冻草果等潮汕人家喻户晓的消暑小吃。杨金钊说:“我一样平常下午出摊,一贯卖到晚上。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多块钱。”
创业者何毅敏则是租下了汕头旅店对面的铺面,经由楼房加固和重新装修,打造国风茶馆,不久将开业。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古已有之。在不影响城市管理的条件下,这些小买卖既承载着一些人的生存,也成为文旅场景的一部分。“这里的市井气,符合我对汕头的想象和期待。”来自深圳的游客黄素云表示,先前在网络上理解过汕头开埠的历史,这次特意到汕头旅店打卡,感想熏染到了沿街商贩和当地市民的激情亲切,也留下了美好的回顾。
【撰文】南方+ 蔡沚彦
【拍照】郑逸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蔡沚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