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渊源

和吃月饼习俗

北京盛思建筑设计雇用 施工工艺

中秋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期间的秋祀和拜月习俗。
《礼记·月令》说,中秋之月,“养朽迈,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这里并没明指某一天,当包括望日(十五日)在内。
枚乘所作《七发》,则明确提到了八月十五结友不雅观涛的事,有“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不雅观涛乎广陵之曲江”之句。
秋日是收成的时令,家家敬拜地皮神,久而久之,环绕秋祀形成了一系列习俗。
当时民间也有月神崇奉,并伴随一系列祭月活动。
秋祀和拜月习俗奠定了中秋节产生的根本。

晋代已有中秋赏月之举,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月饼在唐代已经涌现,据文献记载,一次,唐僖宗在中秋节吃到美味的月饼,便敕令赏给新科进士们吃。
不过,唐代还没有“月饼”这一叫法,直至宋代才有月饼之名。
此外,唐代人在中秋节还喜食一种名为“玩月羹”的食品,这因此桂圆、莲子、藕粉等精制而成的特色甜点。

中秋之夜赏月,是唐人的最爱,有诗为证。
司空图的《中秋》:“闲吟秋天景色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曹松的《中秋对月》:“无云天下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未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不见月,是件很遗憾的事。
《隋唐嘉话》说:“李愬隐首阳山,中秋夕与朋侪携酒望月。
愬曰:‘若无明月,岂不愁杀人也!
”中秋赏圆月,思亲会友,风雅度良宵。
《开天宝遗事》记载说:“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
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笔墨之酒宴。
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
’遂使撤去。
”赏月之时,月光月影最是可爱,用不着灯烛争辉。

到了宋代,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苏东坡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时,抒发思弟之情,作《水调歌头》,铸就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句子也就成了千古绝唱。
而月饼作为正式的节令食品,也是始于宋代。
宋代时,月饼已经是市廛经营的点心品种。
苏东坡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诗句,诗中的“酥”与“饴”道出了月饼的紧张口味特点。
《梦粱录》是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条记,是一本专门先容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
据此布告录,当时临安集市上售卖的点心,有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月饼等多种品类。

最迟到了明代,月饼开始有了“团圆”的意义。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的记载。
明时,月饼作为中秋节令象征性食品的意义更加突出,明刘若愚《酌中志》中记载:“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喷鼻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
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全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民间还有一则关于元朝末年“月饼叛逆”的传说。
相传,元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每十户人家中便安排一名奴隶主的爪牙,十户人家只被许可利用一把菜刀。
元代统治者的暴虐使百姓们忍无可忍,于是百姓们便暗中串联,把“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叛逆号召写在纸条上,藏于月饼中作为联结旗子暗记,举行叛逆,一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从此,月饼便成了中秋佳节的必食食品。

元明之际的文学家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有“仲秋之夜。
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玄霜之酒,啖华月之糕”的句子,个中“华月之糕”当与月饼相似。
明代《帝京景物略》则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女归宁,这天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月饼也谓之“团圆饼”,《酌中志》说:“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喷鼻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
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全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到了清代,民间继承了古代拜月、赏月、全家吃月饼与瓜果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也说:“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清代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以是拜月活动多为妇女儿童参与。
拜祭前,人们先将月饼、瓜果等食品供月,参拜之后,再将祀月之饼按人数切为数块分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清代月饼模子,圆心里刻着弯月下露出半面的广寒宫,台基旁、桂树下,有一只持杵捣药的玉兔;圆心外,仙山环抱,间以桂花枝。
月饼模子、饽饽模子,都是清代常见之物,点心铺、蒸锅铺,皆必备,因此专有“模子作”一行。
讲究的模子不仅花样都雅,而且深浅大小极费心思。

经由古代面点大师们的不断探索,我国各地形成了品类繁多、风味互异的月饼,个中的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最为著名。
京式月饼多施素油,个中的红白月饼皮最具特色;苏式月饼特点是油多糖重,玫瑰月饼、豆沙月饼是个中的“佼佼者”;广式月饼重糖轻油,多以豆蓉、椰蓉、五仁等为馅,味道暗香、口感软糯;潮式月饼则重油重糖,质地软润。
到了当代,月饼品种更是花样繁多,馅料异彩纷呈,南方的肉馅月饼更是大行其道。

中秋节衍生的

娱乐饮食活动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
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
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达。

中秋节前夕,北宋各家酒楼都开始卖新酒。
大家都把店前的彩楼重新装饰,挑着酒旗的竿子也要重修上漆,挂上新的写着“醉仙”字样的锦旗。
居民们纷纭抢着来喝新酒,等到中午时分,各家酒店的酒就都发卖一空了,纷纭把酒旗扯下来。
这个时节,螃蟹刚刚上市,石榴、勃、梨、枣、栗、葡萄和橙子、橘子也都新上市。
中秋的晚上,富朱紫家的亭台楼阁张灯结彩,普通人家则纷纭跑到酒楼里来,都是为了有一个利益所赏月。
这一晚,京城处处音乐悠扬。
假如家住在皇宫附近,隐约还能听到皇宫里远远传来的笙竽之声,好似从云外传来的一样。
街巷里的小孩子彻夜嬉戏打闹,夜市里人满为患,一贯热闹到天亮。

中秋节饮食,除了月饼,还有玩月羹、桂花酒等。
玩月羹见于五代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也见于宋郑望之的《膳夫录》:“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
”玩月羹是何等滋味,现在已不能知晓,揣测大概是鸡蛋羹之类,或许有像月之形,至少是浇汁鸡蛋饼吧。
不过据烹饪专家研究,玩月羹因此桂圆、莲子、藕粉等为质料烹成,听说百年前岭南一带仍见玩月羹应市。
苏菜中的一款名菜“西施玩月”,大概存有古时玩月羹的遗味。
它是在煮鱼圆的汤锅中放入火腿片、笋片、喷鼻香菇、绿叶菜烧沸捞出,排放在鱼圆上面,汤汁清澈,丸子洁白无瑕。

桂花酒,见《帝京岁时纪胜》:“中秋桂饼之外,则卤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配食糟发面团、桂花冻酒。

中秋节饮食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匆匆进长幼亲情;也要在亲邻间互赠节物,联结彼此感情。
《北平风尚类征》引《月令广义》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
”清代江苏句容地区,八月中秋办饼筵,大会亲朋。
《京都风尚志》则述及清代北京家庭赏月宴,中秋夜拜月礼毕,“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殽,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
(孙晓明 孙辰龙)

来源: 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