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这个名称最早涌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敬拜先人,还具有多种用途:
1.家族里各屋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2.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诲和接管惩罚,乃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便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来宾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
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由于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称讲究的。
祠堂一样平常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细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祠堂多数会有堂号,堂号由族长选定,请族人或外姓高手书丹,制成金字匾额高挂正厅,两侧附挂姓氏渊源、族人光彩、妇女贞节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楹联。祠堂匾额的内容、规格和数量都是百口族的光彩。
堂内供奉着历代先人的牌位,有的祠堂门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以彰显成本并勉励子弟继续和发展。
祠堂是非常严明之地,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即便是族内的妇女、儿童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到责罚。华美而庄严的祠堂正是这个家族光彩和茂盛发达的象征。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表示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尚,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湛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
现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有些宗祠虽建筑规模不一定大,但构造风雅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的基本特色。
作为大家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进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领悟,国家统一发挥着分外浸染。
以姓氏为徽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共祖炎黄,百姓一家的不雅观念和血浓于水,分裂不开的情绪,也同时传载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传载这些精神的表现形式,诸如谱牒、格言、家规、家训 及家庙、宗庙、祠堂等,即是传承的主要有形载体,为世代流传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要浸染。
祠堂建筑承载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从一个侧面反响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精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
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秀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高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科学技能古今结合、中西领悟,运用于当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