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源起:聚族而居的象征
侗族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常日一个族姓居于一个侗寨,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寨子规模不断扩大,于因此主寨为中央,发展成上寨、下寨或老寨、新寨的聚落格局。侗族人家建寨皆循古训“先修鼓楼,后起民房立寨”。
侗寨鼓楼本名“堂瓦”,意为公众年夜众活动的地方,明代称之为“罗汉楼”,较早的文献记载为明末墨客邝露的《赤雅》:“罗汉楼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清代称之为“聚堂”,清李宗昉《黔记》中记有:“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杆,长数丈(尺),空个中,以悬于顶,名长鼓。”“聚堂”,顾名思义,便是聚众集会的场所。因其楼中悬鼓,后结合中原地区的称谓,统称为“鼓楼”。
按侗族的习俗,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专属的鼓楼。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全寨分为五大房族,并由此形成五个分寨,于是就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座形态互异的鼓楼。各分寨村落民在各自的鼓楼举办踩堂祭祖、聚众议事、嫁娶丧葬、迎宾送客等大事。特殊是逢年过节,侗族公民聚拢在楼前广场上唱歌舞蹈,正如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
营造技艺:传统木构的科学思维
侗寨鼓楼构造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高下吻合,采取杠杆事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全体建造过程,全凭掌墨师傅依借一根丈杆、一把直尺、一个墨斗盒,指挥木匠工人将成百上千错综繁芜的木梁、柱、椽、枋、板等材料衔接起来,不用一钉一铆。鼓楼属于全木建筑,构造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充分反响了工匠的科学思维和高超技能。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闵天怡供图)
据考证,侗寨鼓楼因此西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干栏式民居为雏形,沿用我国传统建筑“穿斗”“抬梁”两种构造形式,逐渐发展为密檐式、楼阁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多种建造类型。例如,广西三江、龙胜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式,贵州黎平、从江一带则多为密檐式宝塔型。
侗寨鼓楼的底部一样平常呈方形,少数呈六边形,内设四根粗壮的杉木主柱贯通至顶,象征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外设十二根边柱排列支撑,寓意十二个月家和物兴。鼓楼底层的中心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边柱四周设有栏杆座椅,可容纳百余人歇坐聚会。鼓楼的中部则重檐密迭、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均为奇数,三到十七层不等,楼身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每层的飞檐翘角犹如白鹤展翅,独特风雅,檐板上绘有反响侗族风土人情的彩绘纹样。鼓楼的顶部也称宝顶,宝顶平台上放置牛皮大鼓,寨中有事调集大家时,由后生攀顶敲击此鼓。为将鼓声传遍侗寨的每一个角落,宝顶部分常处理成喇叭造型,并形成镂空工艺的宝顶蜂窝(斗拱),更利于声音的传播。这一科学思维也造诣了鼓楼风貌的独特之处,即侗寨鼓楼的楼身收分至顶部后又局部放大,在建筑造型和建造技能上都有较大的打破。
传承创新:木构技艺抖擞勃勃活气
侗寨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技艺的结晶,也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载体。鼓楼的建筑用材紧张是杉木,这得益于氵舞阳河、净水江等流域丰富的植被资源。一贯以来,贵州等地的侗寨都流传着栽种“十八杉”的习俗,即侗族人家自小孩出生时种下杉树幼苗,封山18年,待“树出材,人出山”时,即可砍伐造屋或制作嫁妆等,这一习俗成为侗乡随处颂扬的育林护林佳话,也表示了侗族公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办法。
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风格互异,个中的礼团鼓楼从设计到建造都出自鼓楼墨师陆文礼之手。作为鼓楼建筑传承人的代表,陆文礼还建造了我国目前最高的木构造鼓楼从江鼓楼,并将侗族鼓楼建筑到北京中华民族园。更为主要的是,他将鼓楼建造过程编撰成《侗族鼓楼建筑施工设计图册》,改变了侗族鼓楼长期以来无图纸、无教程的历史,使侗族鼓楼建筑技能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陆文礼创造了“变角鼓楼”的技法,即在原平面四角鼓楼的根本上,创造出八角重檐攒尖顶的新型侗族鼓楼,这一技法已成为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主体。
总的来说,侗寨鼓楼承继着博识的营造技艺,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并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抖擞出木构技艺的勃勃活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