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防火都是一个事关民生的主要课题,本日是全国消防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有哪些防火聪慧,个中又有哪些沿用至今。
不止电脑有“防火墙”
在失火戒备中,阻断火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期,中国就已经涌现了可有效防火的夯土墙和土坯墙。春秋期间,为了应对军事进攻和火的侵袭,墨子总结了建筑防火的基本履历。他提出了在城门上涂湿润的泥土、用夏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在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防火方法。
明朝弘治年间,徽州火患频繁,而且房屋建筑多为木制构造,丢失十分严重。当时的徽州知府何歆提出“降灾在人,防患在人,治墙为上策”的治火主见。政令规定每五户人家共同出资,建造一堵用来防火的砖墙,将大面积的建筑群分隔成更小的单元。一月之内,徽州就建造了数千道“火墙”,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
后来人们已不知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防火墙。徽州的建筑工匠们对防火墙进行了美化妆饰,造型就像高昂的马头。于是,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一贯沿用至今,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头墙
我国古代消防设计还有一大特色:火巷,也叫备弄,初创于南宋期间。在多个建筑群之间设置一些又深又窄的小巷,巷的两边带有排水的明沟。当发生失火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消防安全通道,既可以疏散职员,又可以避免火势蔓延。
火巷
多样的消防设备
去故宫参不雅观的游客,常常会被一些宫殿门口的超大铜制水缸吸引视线。这些便是有着重要消防浸染的太平缸,也称“门海”,意为“门前的海”。壮盛期间的紫禁城共有太平缸308口。个中铜制鎏金样式的最大,直径1.6米,高1.2米,重达三千多公斤,能装水两千升,比一个当代消防水车的储水量还要大。
太平缸
古代对太平缸的管理十分严格。太平缸一样平常都摆放在朝阳的地方,有十几名寺人专门卖力日常的挑水和守卫事情,确保所有的太平缸都是满水状态。每到小雪时节,还要给缸盖上盖子,并且在缸底放置炭炉子,昼夜一直地加热,防止缸中的水结冰。
至于消防设备,唐代最常用的有水袋、皮袋、溅筒灭火器等,而北宋期间水袋、水囊、唧筒(古代水泵)、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成为灭火标配。到了清光绪年间,洋车式水龙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也被称作洋龙,装有轮盘推动,并逐渐从人工腕力出水发展到马达发动出水。
清代消防车,高136厘米,长137厘米,宽68厘米。车身的四周各有一个大铁环,用来栓绳拖车。水箱为铜制,水容量约1立方,运作中须要一直地补水。车上有一根横杆,一个活塞,高下抬压,可使水喷出,射程约有15米。车身前后用古铜雕花饰物镶嵌,制作精美。
安个“锦鲤”讨吉利
除了这些实用的消防设计,我国古建筑中还有一些意向型的防火设计,它们的浸染和如今转发锦鲤求好运差不多,表示了古人祈求安然的愿景。
蚩尾
在古代建筑的屋脊上,常对称地装饰着两只像鱼又像龙的怪兽,它的名字叫做“蚩尾”。蚩尾是什么?唐代苏鹗在《苏氏演义》中先容:“水之精,能辟失火,可置之堂殿。”这是一种传说中的海兽,由于它的尾巴可以激荡风雨,以是被装饰在屋脊两端,用来防止失火。这种寓意于形的建筑举动步伐,极具中国特色。
紫禁城便是个非常范例的例子。仔细不雅观察可以创造,险些在每座大殿的屋脊两端都有它的身影。当然,这样的设计也不是徒有其表的。蚩尾的位置恰好在房屋正脊两端和垂脊的交汇点,是防水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它可以加固正脊,防止雨水渗漏。
藻井
除了蚩尾,在一些宫殿、楼阁的天花板正中,我们常会看到像倒扣的碗似的凹面。在这些凹面的内部,或精雕细镂,或彩绘着各式图案花纹,这便是藻井。藻井的这种装饰也和消防有关。古人认为井是主水的,在建筑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希望能借以压制火性。
早年人的防火聪慧中,我们可以窥见当代消防技能的雏形。从朴素的防火墙到前辈的聪慧消防云平台,表示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防火,一刻不能松懈!
(中心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