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陈说着光阴的故事,也铭刻着岁月的痕迹。

水乡宁波,多桥,桥为水乡添韵致。
保护、传承与弘扬古桥文化,我们在通往古桥的路上。

河道古建筑设计 知识问答

颖之星语陆续推介古桥游赏线路,欢迎关注,助你理解更多古桥故事。

古桥游赏线路之三,从南塘老街到百梁桥,历史如烟。

【1 甬水桥】

宁波有条著名的人工河流,名叫南塘河。

南塘河出发点鄞江镇它山堰上游,鄞江镇曾名光溪镇,因此南塘河原名光溪河。

南塘河的上游是樟溪,樟溪上游是大皎和小皎,发源于四明山深处的唐田、斤岭一带。

南塘河在南水关进入宁波市城区,曾经是城区淡水供应与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紧张通道,南塘河汇入奉化江,再入甬江,奔向茫茫大海。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设立明州,县治与州治均在小溪镇(今鄞江镇)。

771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六年,鄮县县治迁往三江口。

821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明州州治移到三江口,鄮县县治迁回小溪镇,小溪镇更名光溪镇。

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建成它山堰,同时从它山堰上游,向三江口,挖出了一条河,当时叫光溪河,为三江口的淡水供应及航运起到了主要浸染。

909年,五代吴越(钱镠)天宝二年,鄮县改称鄞县,县治也迁至三江口。
三江口,开始进入了繁盛发展期。

2015年9月,南塘河边,以明清的江南民居风格为主格调的南塘老街,盛大开放,成为了宁波公民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与人文荟萃,重现了当年南门三市的繁荣景象。

南塘老街东头的甬水桥,被更多人理解认识。

甬水桥,因地处宁波古城南门甬水门而名,甬水桥超过南塘河,东接南郊路,西通周家堰,是它山、皎口二水入江之咽喉。

甬水桥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时任天子是宋哲宗(赵煦),宋哲宗是宋神宗之子,1085年登基时年仅8岁,在位15年。

甬水桥建成的那一年,宋哲宗病故,年仅23岁,18岁的弟弟赵佶被推上了天子宝座,是为宋徽宗。

宁波市著名的望春桥也建于宋哲宗当政期间,望春桥建于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
仅比甬水桥早建两年。

甬水桥原叫下驾桥,据传因有天子过桥而名,之后大小官员过此桥都要下马,因此称作下驾桥。
明代时,下驾桥被正式称作甬水桥。

近千年来,甬水桥几经重修,现存之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
那一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风雨飘摇。

桥南侧对联:

瑞气来它山,横亘南塘凝胜地;

嘉名著甬水,高飞东鄮作通津。

桥北侧对联:

介长春通津,闲波心照映;

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

随着南塘老街的开放,甬水桥和月湖桥,是每天过桥人数最多的古桥。

【2 启文桥】

从南塘老街沿着南塘河向上游行走约两公里,南塘河上有一座古桥,名叫启文桥。

启文桥所在地方,原属清道乡沈店村落,因此原名沈店桥。

启文桥与甬水桥建于同一年,即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近千年来,几经倾废重修,现存之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那一年,鸦片战役,影响中国千万年。

重修的启文桥用宁波著名的梅园石建成,正式命名“启文桥”,有启迪文风之意。
桥面望柱雕有狮、象、怖莲、复莲等,桥身两侧有镇水兽,雕刻精美。

1929年,鄞奉公路建成通畅,启文桥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永久的影象。

仔细鉴赏古桥,令人震荡的是,启文桥的东岸已经被全部填埋筑堤。

包括南塘老街边上的甬水桥也一样,半侧被筑埋,由此可见,南塘河道已经严重变窄了。

千年以前,靠人力挖通的南塘河该当更为宽阔,可惜近年已被填埋一侧。

河道的消逝,或者变窄,结果便是导致了水灾隐患。

每逢大雨,城市看海,城西被淹。

不能再干这样的事了!

【3 洞桥】

南塘河流经洞桥镇,河上有座古廊桥,名叫洞桥。

洞桥建于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

那一年1月31日,正月月朔,传闻契丹联合北汉陵犯后周边疆,赵匡胤临危受命抵御。
2月2日晚,赵匡胤大军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
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

洞桥之下的南塘河,原名叫光溪河,以是洞桥又叫光溪洞桥。
经历代重修,明成化元年(1465)更名为洞桥。

洞桥为双孔厚墩木梁廊桥,洞桥镇、洞桥村落,均以此桥为名。

东侧桥栏中间有木制桥额一块,上刻“洞桥”,“民国三十五年八月”,由此可知,现存之桥建于1946年,时局动荡期间。

洞桥的桥面由30根柏木为梁,上铺地板,直立64根木柱,建9间廊屋。
廊屋中间为通道,西为店,东置木凳,供人坐歇。

洞桥南北二堍各建四柱凉亭,与桥面廊屋相联,使洞桥远看如楼台,桥上楹联:“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

洞桥的桥墩特殊大,长7米,宽3米,是宁波现存古桥中最大的桥墩。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一贯舟楫劳碌,两旁居民靠水而居,恬淡闲适,恰如“望之如神仙居”,有诗云:“巩固舆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

【4 惠明桥】

公元832年,明州刺史于季友在惠明港开渠筑堰,同时,鄮县县令王元玮在小溪镇修建它山堰,公元833年建成,并从它山堰上游,向三江口,挖出了一条河,当时叫光溪河,现在叫南塘河,为三江口的淡水供应及航运起到了主要浸染。

当时在惠明港与南塘河汇合处,建成了惠明桥,惠明桥为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
宋代杨蒙赞之:“汤汤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游”。

惠明桥几经倾废,明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重修,那一年,明朝开始在北京建都。

惠明桥桥头有“重修惠明桥记”石碑:“自惠明港入仲夏港,支流衍迤,灌溉七乡,通入西门,潴为月湖。
一从南塘河经乌金碶,通入南门,潴为日湖,异时二水通畅,郡城内外溉禾稼,通舟楫,农作旅行悉赖以安。

惠明桥现存之桥重修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
双孔石拱桥,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额书“惠明桥”。

龙头下有对联,南面:“惠泽周流交注双湖日月,明山绵亘远通三郡轮蹄。
”对联的第一字连起来便是桥名“惠明桥”。

北面对联:“仍旧址建新梁七乡引籁,导行春通仲夏两派汇流”,惠明桥曾经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主要浸染可见一斑。

【5 百梁桥】

南塘河上游的樟溪,流经鄞江镇,经它山堰工程分流后,从它山的江渚上一分为二。

北侧的叫南塘河,南侧晴江直流而下,与清源溪相汇,称鄞江,也叫蕙江,穿过洞桥镇,流经喇叭口,汇入奉化江。

打开舆图,鄞江和南塘河就像两条蓝丝带,穿过平原,奔江入海。

鄞江流经洞桥镇,有座横跨鄞江的著名的廊桥,名叫百梁桥。

百梁桥、洞桥、惠明桥,称为洞桥镇三古桥

百梁桥由当朱家太公朱文伟及其子朱用谧,出资建造,建成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

宁波市中央始建于1084年的月湖桥,还有海曙区横街镇始建于1068年的武陵桥,都是在宋神宗当政期间建成。

百梁桥长达百米,6墩7孔,每个桥孔中铺架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孔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百梁桥”。

百梁桥是浙江省内幸存的最长石礅木梁古廊桥,气势宏伟,构造完全,历史悠久,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难得实例。

公元1127年3月,北宋徽钦二宗(赵佶和赵桓)被金人掠去,北宋倾亡,史称靖康之耻。
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宋时期。

南宋王朝连续受到金兵陵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宁波,百梁桥被金兵损毁。

十八年后,即1145年,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则兄弟和村落民按原样重修,创造了祖孙三代建廊桥的佳话。

百梁桥后来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修。
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

南面桥头西侧有清嘉庆7年《重修光溪百梁桥记》碑、光绪14年《光溪专德会记》碑、光绪22年《章家碶记》碑,由此可知,现存之桥,最近的一次修护,是光绪22年,即1896年。

百梁桥一贯被誉为“鄞奉通途”,在鄞江下贱元贞水泥桥架通后,百梁桥的通畅功能低落,但是作为浙江省文物保护点,成为了一道永久的影象。

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明代墨客沈明臣有诗赞之:“上苍回顾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

【6 五港桥】

与洞桥镇相邻的古林镇,老街西端有座古桥,名叫五港桥,可以一并欣赏。

五港桥始建于来日诰日顺八年(1464),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并更名为“资善桥”,同治八年(1869)再修时,复名“五港”。

五港桥所的处地理位置分外,两条河流呈十字形交叉,南侧又向东分出一条河流,因此呈现了五河汇聚之貌,故名“五港桥”。

五港桥有三孔,以是当地人又称之为“三眼桥”。

中孔上方刻有桥额“五港桥”,题名“同治八年里人重修”。
并镌有桥联:

洞筑三环月印圆,

河分五港源流条。

河心倒映开金镜,

水面横飞落彩虹。

桥栏四端各置石雕坐狮一具,体态弘大,雕工博识,造型新奇,憨态可掬。

更故意思有是,桥上两边桥栏石条,被奥妙地凿成了座椅形,可供静坐安歇,如此人性化的设计,所见古桥中,仅此一例。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古桥中。

建筑是天下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她,还在说话。

更多古桥故事,下期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