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室内某些陈设也颇故意味,比如帘子、障子,它们既起到隔断空间、美化的浸染,也能阻隔人的视线,有时也是人与人保持间隔感的必要,比如男女相见要“隔帘”。那这帘与障子,详细是什么物件,长什么样子呢?
《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给了这些疑问非常具象的解答,书里既有安然时期各种住宅的平面图,也有帘、障子、几帐等的实物图。这些图片比较直不雅观地呈现出,特定的社会期间,人们在房屋建筑、空间物事上的偏好与特色。
《图录》的编者笹间良彦,在参考各种记录、文献、绘图、遗物等的根本上,通过图片和手绘的形式,按照朝代与类别的不同,从衣、食、住、行到日常物事,再现了从旧石器时期到江户时期,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一幅流动的历史文化风尚长卷,给人以非常光鲜的视觉冲击。
不过这本书险些以全图片的形式展现,只有极少的笔墨标注,最适宜作为某些文学小说或历史读物的赞助读本。
本文将结合《日本历史风尚图录》和《安然朝的生活与文学》,重点先容一下《图录》中收录的安然朝盛行贵族宅邸样式:寝殿造。
一、安然朝与寝殿造简介日本历史上,从794年恒武天皇迁都安然京(今京都),也有说法从784年准备迁都开始算起,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前后约四百年韶光,以都城安然京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央,因此也以“安然”作为这一时期的名称,史称安然时期,又叫安然京时期、安然京期间、安然期间等。
安然前期与它之前的奈良期间一样,受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后期才逐步向和风化发展,住宅风格也表示出同样的变革趋势。这期间有一种盛行于皇族和贵族间的住宅样式,叫做寝殿造,由于以寝殿为主体建筑而得名。在安然前期,寝殿造基本上是旁边对称的中国风格局,后期这一风格才逐步被冲破。
寝殿造占地面积,以町打算。町既是安然京构成的最小单元,也是宫殿、宅邸建造的基准,能利用多少町,直接对应主人的身份等级。与唐代长安城培植方案履行的里坊制一样,安然京首先以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作为主轴,然后旁边两边再以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整洁的方格网状,这样的小方块叫做坊,坊内又由纵横交错的小路,划分成十六个同等大小的区域,每一份叫做一町,町长宽都为400尺(唐尺)。京内公卿贵族的宅邸,基本以1町为标准,特殊显贵的,有2町及以上的,也有小一点的,半町或四分之一町。
《图录》中收录的东三条殿复原模型图,是安然时期后期实际掌权者藤原氏的家宅,占地该当在2町以上,是当时比较范例的寝殿造样式。这种建筑一样平常为单层,中心为寝殿,北、西、东三面都有对屋,通过长廊与寝殿相连,南面为庭院,院中有筑山(假山)、池子,池中有中岛,与池岸之间有桥梁相连。为了向池中引水,须要挖出一条“遣水”,于是在地面上,东西两面分别向南延伸出一条长廊,直达池畔,并以钓殿作为结尾。长廊中间截断,形成中门,中门附近设有车夫房(或放置车辆的车宿)。东西两侧的门廊又叫“东渡殿”、“西细殿”等名字,侧面有近侍间。全体宅邸周围有一圈筑土(院墙)。
东三条殿复原模型图,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下面,我们来详细理解一下它的各部分。
二、寝殿造紧张建筑的名称和特点1、寝殿
据《安然朝的生活与文学》先容,寝殿并非指纯挚的寝室,而是正殿,主人的起居、待客等活动都在这里,它的坐向按照中国最崇尚的方位:坐北朝南。
寝殿四角有门,叫做“妻户”,是一种平拉式的板门。殿内全部铺地板,屋柱是圆柱形的。
寝殿又包含不同的部分。最中心是母屋,也便是主屋,规格一样平常是五间四面。
母屋外侧被厢环抱,又叫做广厢、广缘、大床,地板比母屋稍矮。将橼子延伸出去,在厢表面再建厢,叫做孙厢。厢一样平常是没有天花板的。母屋与厢之间常日只有一排柱子作为分隔,有时也会在柱子之间安上格子。
厢外侧再是箦子,又叫箦子缘,比厢低一截,类似于阳台,它处于屋檐下面,地上的木板之间留有缝隙,以防止雨天积水,流进房屋中。厢与箦子之间有格子,箦子可以供人们坐下安歇,也可以在庭院中有社走运动时,起到连通寝殿与走廊的浸染。
在寝殿中心,从箦子的正前方延伸下来木制楼梯,即主台阶,一样平常高五级,宫殿的台阶可以超过十级,两侧有高栏。快到达地面时,有一个水平铺着地板的平台与它相连,延伸到距楼梯底部五步的间隔,方便尊贵的客人到达时,从马车上落脚。平时出入,一样平常会走东西两侧妻户前的台阶,而不走正面的台阶,这种台阶两侧是没有高栏的。
此外,寝殿中有时会设置“涂笼”,也便是以板壁围起来的房间,放置较贵重的物品或先人的灵位,也可作寝室。
寝殿布局图,来源于《安然朝的生活与文学》
2、对屋
对屋是独栋的建筑,大小布局基本与寝殿一样,但更为大略。一样平常情形下,子女和家司住东西向的对屋,正室住北边的对屋,以是正室又叫做“北之方”。对屋的数量没有明确规定。
赤色标注为对屋,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3、泉殿、钓殿
钓殿用于钓鱼取乐,位于东对与西对向南延伸出去的长廊南端,如果是地板下喷出泉水的殿阁,又叫泉殿,都是方形的,没有设厢,紧张是夏天消暑时用,比如《源氏物语》第二十六回“常夏”中写道:
“一日正置酷暑,源氏入东侧钓殿中纳凉……”
赤色箭头标示处为钓殿,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4、廊
廊是连接各种建筑的,又叫渡殿。和本日的长廊不同,渡殿的一侧是房间,房间外侧也有箦子,人们可以在渡殿小坐,也可以住宿,怪不得在《源氏物语》里,源氏既曾“跨上廊去坐下”过,又曾在廊内和紫姬幽会过夜。低级官员是不能进入中门内的殿舍的,有时候主人就会在廊内接见他们。
廊还有不同的区分,两侧有墙的叫做“壁渡殿”,两侧没有墙,但是有高栏的,叫做“透渡殿”,壁渡殿比透渡殿宽一倍以上。有些既没有墙,也没有高栏,只有一层地板的,叫做“马道”,廊的中间如果不好架木板,须要架桥通过的,这个桥叫做“打桥”。《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中,曾提到过打桥、马道等物事:
“往御前去时,屡屡以污物置其所经打桥、渡殿上,使送迎女房之下裙染难言之秽。有时更将必经之马道两端锁闭,使(桐壶换衣)进退困窘”。
赤色箭头标示处为廊,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5、中门、车宿、近侍间
中门是将长廊分断而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车辆出入。
车宿位于中门表面,供主人和来客存放车辆利用,有时候车夫的寓所也在这里。《和泉式部日记》中有记叙:
“使车驶入掩人线人之车宿,自入宅邸。”
近侍间也在中门表面,顾名思义,是下人们事情和安歇的地方了。
赤色箭头所示为中门、车宿、近侍间,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6、总大门
根据官阶与身份的不同,总大门也要利用不同的形制。亲王或大臣的宅院,总大门是“四足门”,也便是在两侧门柱前后,各立一根袖柱。一样平常贵族宅邸的总门叫“栋门”、“平门”或“土门”。栋门的屋顶很高,平门的屋顶则略平,土门又叫上土门,是在屋顶涂上灰泥的平门。
赤色箭头所示为东边的总门,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7、筑土
筑土又叫筑墙,即院墙,内部常以木柱作为中央支点,柱间以木板加固,再在外部涂上泥土,顶部可以用桧皮、瓦片覆盖。据史籍记载,六位以下的官员在修建院墙时,则没有以桧皮葺顶的资格。
三、室内的主要分隔用具——樊篱具在寝殿造的构成中,除了建筑,还有一种叫樊篱具的主要物事。寝殿造的各种房间之间,比如母屋与厢,厢与箦子,是没有固定的墙壁来作分隔的,虽然有屋柱或格子以显示分区,仍比较粗略,也不足都雅,这时候,樊篱具就发挥它的主要浸染了。
所谓樊篱具,便是指屏风、竹帘、壁代、几帐、障子等,随时可以移动(障子逐步变得固定),能分隔室闺阁外,或室内分隔出不同空间和房间的物品,由于它们有时候是代替墙来利用的,以是也该当看作寝殿造不可短缺的一部分。本文将重点先容的,是《图录》中有实物图的竹帘、几帐、屏风、袄障子。
竹帘
竹帘一样平常设在母屋和厢的周围,呈方形,用竹子编成,边缘包着嫩黄色的绢,绢上染着玄色的窠纹,窠纹即闭合的圆孤形或圆环内,画着唐花或花菱纹,又叫木瓜纹。竹帘上方的绢比较宽一些,叫做“帽额”。
御竹帘是用于宫廷、寺院、神社等处的竹帘,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几帐
在一种叫“土居”的方形木台上,竖直固定两根叫“足”(帐骨)的圆柱,上面置一根横木叫做“手”,手和足都涂黑,手上挂上帷子,便是几帐。几帐的高度有三尺和四尺,手宽必须是足高的倍数,如果是四尺高的几帐,帷子就要宽六尺,并且分为五幅,每一幅中心还有两根称作“幅筋”的长带子。夏季的帷子,只用一块生丝绢,用胡粉,即贝壳烧成的一种白色颜料,在绢上绘制花鸟图案,而冬季则用两块或三块熟丝绢,绢上绘制朽木形的图案。
几帐的正反两面,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屏风
屏风是将纸、布、绢等贴在木框上制成的,有高三到五尺的,也有高六到九尺的,一幅屏风由二、四、六扇折叠组成,六扇的屏风较多。随着唐风文化逐渐被和风文化取代,屏风也分为“唐绘”屏风和“大和绘”屏风,前者绘有以中国风景为主题的画,后者则紧张是画日本四季的风景、风尚。
大和绘风格的六扇屏风,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袄障子
袄是指屋内用来阻断的隔扇,相称于墙的浸染,用不透明的纸或布制作,常日还画上水墨画。障子是指在木框之上糊纸,或贴绢的拉窗、拉门,材质的透光性必须要比袄好,但袄和障子也会稠浊利用。
紫宸殿圣贤拉门局部,绘有32位中国圣贤,来源于《日本历史风尚图录》
寝殿造及樊篱具只是《日本历史风尚图录》中很小的一部分,对日本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将这本书作为文献的补充,或者按书上的图查找笔墨资料,它也不失落为一部全面的视觉景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