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百多年间,临安(今浙江杭州)兴建玄门宫不雅观三十余处,是玄门宫不雅观营建最为繁芜、完全的一个期间。
杭州洞霄宫就兴建于南宋期间,并与皇室联系紧密,曾是南宋玄门的主要中央之一,对当时玄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洞霄宫作为玄门建筑,既有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又有玄门文化的特色,既是玄门文化的深刻反响,也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
玄门文化中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是在理解、关注和参与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逐渐自成系统的生态聪慧,旨在探索玄门文化中蕴含的可供生态学借鉴的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

道不雅建筑设计特色 施工技术

洞霄宫概况

杭州洞霄宫位于杭州以西、苕溪之畔的大涤山间。
这里曾是皇家所重视的洞天福地。
根据记载,洞霄宫最早建于西汉期间,在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玄门宫不雅观。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洞霄宫经历了数次的复建、损毁和灾变,直至 20 世纪中叶,洞霄宫的宫不雅观建筑群已大半不见踪迹。

(一)历史沿革

洞霄宫的建造最早可追溯至西汉中期,然汉时其宫坛形制并非后世道不雅观建筑的规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炼丹术等玄门文化十分盛行,使其得到较大的发展。
特殊是在北魏太武帝期间,南、北天师道分别形成,为玄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本。
洞霄宫在唐代早期是座普通道不雅观,后经由较永劫光的迁址重修,直至唐代中晚期,皇室崇尚玄门而对道不雅观培植非常重视,因此洞霄宫规模逐渐伟大,日益兴盛,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皇家道不雅观,开启了洞霄宫宫不雅观由初创到辉煌的进程。

宋代(尤其是南宋)是洞霄宫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期间,此阶段的洞霄宫被誉为“天下宫不雅观之首”。
北宋朝廷延续唐朝皇室的不雅观念,一如既往地重视玄门,从而加大扶持对洞霄宫的培植,至南宋期间,皇室对洞霄宫的扶持达到壮盛。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洞霄宫规模较之前更为伟大。
首先在建筑方面添建并重修了许多附属建筑物,如亭、阁、通真门、三门、天柱廨院等,其次在交通方面增长了通仙桥、元同桥、玉泉桥、朝元桥等六座石桥,这些石桥疏通了洞霄宫与山外的道路,为来此的修行者供应了便利。

《洞霄图志》中记载了南宋期间洞霄宫建筑时的场景:“费出慈宁宫,梓匠工役,具于修内,步军司中使临护。
”洞霄宫告成之日又记:“见者疑其天降地涌,而神运鬼输也,可谓盛矣。
”由此可见,南宋高宗一朝是洞霄宫发展的壮盛期间。
洞霄宫在元末经历了一次失火,导致严重破坏,明初对其进行了修缮。
自明中期开始,玄门逐渐失落去了以往的有力支持,地位开始低落。
清代统治者更加重视佛教,从而抑制了玄门的发展。
明清期间,洞霄宫多次遭受失火,终极被完备毁灭。

(二)现存遗址

目前,洞霄宫的宫不雅观遗址内附属建筑现存有会仙桥和元同桥。
会仙桥是通往洞霄宫的必经之路。
会仙桥由3个部分组成,总长为5.8米,宽度为2.6米。
随着韶光的推移,由于第3个部分丢失严重,已经进行了修补处理,目前只能看到前两个部分。
会仙桥桥梁由8根柱子支撑,每个部分由9块长条石板拼筑而成,在桥上还刻有“会仙桥”等字样。

元同桥为步辇儿桥,南北两端是曲折的青石小径,南端100米处设有拴马石。
元同桥的跨度为1.8米、高度为0.8米,桥面长9.1米、宽4.0米,桥身分为3段,由7块长条石板拼接而成,桥上架以石板,桥身设有支撑柱,柱头呈方形,上面刻有双线方框。

南宋洞霄宫布局剖析

(一)洞霄宫南宋期间建筑布局

将《洞霄图志》中的“宫宇图”(图 1)与《洞霄宫志》中的“宫宇图”(图 2)进行比拟,两图之间存在出入,但在中央轴线的建筑布局和总体建筑递进关系上无较大差别。
依据《洞霄图志》中的资料显示,三清殿有九个开间,外檐装修有格子门,上檐开间数少于下檐开间数,有明显的斗拱,建筑体量大,类似太原晋祠圣母殿。

玉皇阁体量较大,面阔五开间,布局上方丈前面有演教堂,两侧有淑玉馆和超然馆。
但在《洞霄宫志》“洞霄宫图”中的三清殿体量明显较小,仅有三开间,高下间数相同。

图 1 《洞霄图志》的“宫宇图”

图 2 《洞霄宫志》的“宫宇图”

(二)建筑组群关系剖析

宋末元初的邓牧在《洞霄图志》中对洞霄宫的建筑组群关系做了详细的记载,从其“洞霄宫图”中也可得知建筑群组逻辑关系。
洞霄宫建筑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布在建筑群主中轴线上的供奉神殿,如三清殿、昊天阁、佑圣殿、璇玑殿等,是全体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区域,如此浩瀚的供奉神殿也侧面反响了洞霄宫建筑群的弘大规模。

第二部分则是主轴建筑群西侧的生活区,紧张包括十八斋堂、云堂等建筑,属于供羽士、来访客人日常起居的生活建筑。
第三部分包括书楼、钟楼、经阁等建筑,分布在主轴建筑的东侧。
(图 3)

个中,主轴线的中央区域为玄门文化空间,紧张建筑依次为:山门—洞霄宫—三清殿—演教堂。
洞霄宫主建筑群外门之外设有两道山门,第一山门为“通真门”,第二道山门为“九锁山门”,两道山门之间间隔约为九千米,入“九锁山门”再经约一千五百米才达到洞霄宫主建筑群。
这段路程中途经栖真洞、会仙桥、翠蛟亭等,风景幽美。
洞霄宫西侧为起居生活空间,建筑形式均为四合院落,具有安静优雅的空间氛围,可以知足羽士静修的需求,是全体建筑群中阵势相对较低的区域,紧张由膳堂、寝室等构成。

个中不仅有洞霄宫羽士安歇的寝室,也有供喷鼻香客住宿的房间,云堂、旦过寮均为接待在此游居的外来羽士的住所,十八斋则是洞霄宫为来自不同派系的羽士供应的研习玄门教理的场所。
在这组建筑的北侧、南侧各有七斋,西侧有四斋,均环池而筑。

西侧采取硬山式屋顶,与宋代民居的风格相似。
洞霄宫东边是为羽士供应的具有文化功能以及管理储藏功能的区域,此外还有 10 座亭子分散在洞霄宫四周。

(三)洞霄宫的建筑布局及其建筑思想

洞霄宫的建筑以院落为单位,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为进一步强调对称性,在中轴线两侧融入配殿,兼具利用功能和文化功能,有效办理了道不雅观中羽士静修及日常生活等需求。
除此之外,其择址与布局中也显示了玄门文化对环境与建筑和谐性的重视与追求。
玄门建筑选址多在有山有水、具有生命气息的场域之中。
玄门建筑对山水的青睐,并非仅仅出于对自然景不雅观的喜好,更多源于其独特的宗教思想和追求。

洞霄宫复原选址表示出依山傍水、自然天成的特点,其建筑群在溪流、缓坡、岩穴、山峰之间奥妙穿插。
入洞霄宫外门之后,进入大涤洞洞口,两侧有天柱泉流过,在此段路程中可感想熏染到玄门瑶池的画面。
由于阵势缘故原由,洞霄宫南北进深并不大,主建筑群紧张沿东西向展开,而南北向则从高度上的改变来进行设计

如演教堂至方丈室的地形发生了突变,利用此段突变地形叠置假山、营建岩穴,使得人们必须通过岩穴才可到达方丈室,利用岩穴中幽暗变幻的自然光芒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想熏染,从而营造出“岩穴之幽”的效果,走出岩穴时又能体验到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玄门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部分,其建筑布局上表示了更多的玄门文化特点。
玄门更加看重宗教的神圣性与生活的世俗化。
玄门宫不雅观的山门常日有三座。
数字“三”在玄门中有分外意义,老子讲:“道生一,生平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门”是洞霄宫建筑群的开端,其后则可见洞霄宫的主体建筑。
洞霄宫的屋顶形式参考同期间的南宋道不雅观建筑形制,如苏州玄妙不雅观三清殿。
个中三清殿为重檐歇山顶样式,屋顶上设置神仙像,屋檐四角处的线条设计成屈曲反翘状,使屋顶呈现出伸展轻盈之感。

结语

洞霄宫作为道不雅观建筑,是玄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
如今洞霄宫遗址遭到严重毁坏,其主建筑群早已不复存在,目前对洞霄宫的研究也大多勾留在文学、历史等方面。
然而,洞霄宫作为杭州南宋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得到相应的重视、开拓与保护。

参考文献

乐爱国 . 玄门生态学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4.

[2][3][4] 邓牧 . 洞霄图志:1-2 卷 [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