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轴线串起的浩瀚历史建筑

很多都与一个雷姓家族有关

中国没有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

一起翻开“样式雷”建筑图档

理解“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01

北京城里,中轴线上

这家人的名号如“雷”贯耳

“样式雷”是对清代雷姓建筑专家的誉称

这家人主持皇家建筑设计

△“样式雷”家族人物画像,从左至右分别是:第四代雷家玺、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都城博物馆藏)

自康熙年间至清末的200余年里

雷氏家族共有七代11人

主持皇家的各种建筑工程

卖力建筑设计和图样绘制等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北京中轴线包括15处遗产点

(点我,理解中轴线上的遗产点)

“样式雷”图档中干系内容数量弘大

包括钟楼、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

以及正阳门、天坛、先农坛等地的建筑图档

△故宫建福宫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正阳门箭楼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这些图档不仅真实再现了

清代对中轴线建筑维修及施工的流程

也为研究、保护、修缮、复原中轴线建筑

供应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02

从图纸、模型到建造

“样式雷”为中国古代建筑学正名

据统计,现有2万余件“样式雷”图档存世

是天下建筑档案存世最多的一种

图档包括三种

一是绘制的图样

△颐和园万寿山福荫轩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大到园林建筑设计

小到室内装修陈设

“样式雷”主打一个全包圆

绘制的图样风雅到烛台上的花纹

△用于分割室内空间的碧纱橱立样局部(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烛台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二是制作的烫样

这些烫样不仅是建筑形状的“微缩”

还能分层拆解

方便天子看得更直不雅观

建造现场也可以参考

△颐和园治镜阁立样(左)和烫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圆明园九州清宴殿烫样,可见内部装修和陈设(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三是干系的各种文档

这些图档贯穿选址勘察、方案设计

以及方案优化、施工建筑等阶段

记录了多项天下遗产初始的样子容貌

而它们搜集在一起

也成了天下共同的影象——

2007年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天下影象名录》

成为个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

古代建筑设计图像资源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天下影象名录》证书(图片来源:国家档案局网站)

过去,国外的建筑学界认为

中国古代建筑是靠履历建造

没有设计图、施工图

然而丰富多样的“样式雷”图档

清晰地记录了建筑工程

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展现了中国古代极高的建筑设计水平

03

现存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施工图纸主打一个“细”

颐和园是天下文化遗产

浩瀚游客在北京旅游必到此“打卡”

在颐和园东宫门外

有一座现存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就藏有一幅“样式雷”绘制的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清廷开始重修遭英法联军毁坏的清漪园

并改名颐和园

“样式雷”第七代雷廷昌主持重建工程

绘制颐和园浩瀚建筑图样

作为复原依据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中的和玺彩画细节(上)和本日看到的实际纹饰。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上的龙凤透雕花板样式(上)和本日看到的实际纹饰。

这幅牌楼图样上有两“细”

一是画得细

建筑各处形状、装饰纹样十分风雅

龙凤若何盘桓、颜色如何搭配

一丝不苟

二是标得细

牌楼在哪儿、叫什么、匾额用什么材质

在图样上方的能干位置

还用赤色贴条详细标注出了

牌楼各处的尺寸

赤色贴条上标注的台基、夹杆石、柱径、青白石匾额等处的尺寸。
笔墨为“谨查得原旧式牌楼一座,台基面宽五丈八尺五寸,明间面宽一丈七尺三寸,二次间各面宽一丈五尺三寸,夹杆石见方三尺三寸、高五尺二寸,柱径一尺六寸五分,礓磋(砖石砌的升降坡道)进深四尺一寸,台明高一尺一寸。

以“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为代表的

清代“样式雷”图档

不仅为中国古代建筑学正名

也让我们透过宝贵遗产看到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