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小传
朱伯龙(1929—2008),江苏扬州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留校任教,后进入同济大学任教。1955年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原工程构造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原构造工程学院院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副理事长。编著有《构造抗震试验》《房屋构造磨难检测与加固》《建筑构造抗震设计事理》等。
辗转求学
少年立志报国家
朱伯龙师长西席1929年1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父亲朱长年是上海中国银行的职员,母亲徐淑芗是一位贤良能干的家庭主妇。兄妹三人中,朱伯龙排行老大。江都古称龙川,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得名(一说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建江都县。江淮交汇之地,人杰地灵,盛产粮棉桑麻,有“苏北粮仓”之称。幼年时,朱伯龙与外祖母生活在乡下。虽然身处动荡年代,但家庭的经济根本和稳定的生活来源让他度过了高枕而卧的童年。不过,这段快乐的岁月很快被日军侵华战役打乱了。
朱伯龙 作者供图
1937年淞沪抗战之后,日军一起北上,于当年12月侵略江都。为躲避日寇,朱伯龙随姑母一起亡命,次年5月才得以在上海与父母团圆。立足未稳,他又因父亲事情调动辗转前往广州。不久,广州沦陷,中国银行迁至喷鼻香港,朱伯龙与母亲历经千辛万苦,取道梧州到喷鼻香港与父亲会合。朱伯龙在喷鼻香港的一所学校完成小学至初中二年级的课业。不到四年相对宁静的学习生涯,又因太平洋战役的爆发而中断,朱伯龙与母亲搬至梧州,并在梧州念书到高一上半学期。
1944年4月,父亲事情调动到重庆,朱伯龙又与母亲、弟妹前往重庆。途经贵阳时,他在贵阳的清华初中借读。同年6月,他离开贵阳前往重庆,并在重庆考入中心工校专科化工科。利用在化工科读书的一年韶光,朱伯龙补完了高中课程,取得高中文凭。
抗降服利后,朱家回迁至上海。1947年3月,朱伯龙考入光华大学土木系。光华大学是当时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光华”二字取自先秦《卿云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光我中华”之义。光华大学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培养了大批有为学生。光华大学设文、理、商、工四科,土木工程系从属工科。这一期间,光华大学积极延揽国内外有名学者任教,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本,朱伯龙也得以接管系统性的专业演习。
朱伯龙青少年期间险些都是在战火硝烟中辗转奔波,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公民流落失落所,对国家的强大和公民生活安宁有着强烈的期盼和执着的追求。他后来回忆说:“特殊是看到日寇重庆大轰炸后的残垣断壁,就想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我之以是选择土木专业,紧张是考虑抗战结束后国家重修亟需大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1988年,朱伯龙(右一)陪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林同炎(左二)参不雅观振动台实验室。作者供图
大学期间,朱伯龙是校园里的生动分子。他热爱音乐,常常改编歌曲、组织歌会,也展现出突出的学术潜力,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组织成立出版社,出版学术期刊。
1947年下半年,上海白色胆怯肆虐,朱伯龙因积极参加救饥救寒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因证据不敷被“不起诉”开释。1949年4月,他由于参加学生涯动再次被反动派逮捕,不久后,上海解放,他幸免于难。朱伯龙在这一期间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公民的深厚情绪,以及为追求正义和自由而不懈斗争的精神。他投身革命运动的行为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阴郁面的有力抗争,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
1949年11月,朱伯龙在光华大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当校文工团团长。1950年7月,他大学毕业,随后入职光华大学任助教,并当选为学生会执委。当年10月,他组织学生参加淮河管理,进行丈量、开河、造桥等专业事情,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培植之中。
1951年9月,光华大学部分系科和大夏大学部分系科合并,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原光华大学的土木专业调度至同济大学,朱伯龙也调入同济大学,从此开启在同济近60年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生涯。
1986年,朱伯龙(前排左二)在东南大学参加混凝土构造国际会议。作者供图
为了百姓
开拓进取闯新路
20世纪50年代,朱伯龙师长西席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苏联专家,研究的方向是壳体理论。他率先用解析方法体例供实际运用的图表,很快在该领域取得主要成果。60年代初,预应力构造刚刚传入我国,朱师长西席洞察到其广泛的运用前景,捉住先机,成为海内最早开展预应力混凝土研究和运用的学者。在上海复兴戏院改造中,他奥妙运用预应力悬索构造和技能,在不影响原构造的情形下,成功增设二楼看台。他还率先在上海软地皮基上设计了多层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房屋。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朱师长西席很快就赴灾区调研灾情。面对山崩地裂后的残垣断壁和满目疮痍的灾后惨烈景象,他悲从心起,如何防灾救灾从此成为朱师长西席一辈子都在思考的课题。回校后,朱师长西席动情地见告学生:“国家和社会须要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工程科技人才做研究要新,要走在前沿,关键还要有用,能够办理工程实际问题,造福百姓苍生!
”在时任校长李国豪院士的率领下,朱师长西席毅然放弃已经取得主要成果的原有研究方向,把研究重点转到全新的工程抗震方向。他在混凝土构造抗震性能与非线性剖析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独具创意的研究事情,所提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裂面效应观点和相应的规复力模型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
前辈的实验举动步伐对科学研究有主要推动浸染。在朱伯龙师长西席带领下,同济大学于1978年自主研制成功MZT-3小型振动台。在此根本上,又历时5年,建成了海内第一个由打算机掌握的地震仿照振动台。该振动台经由多轮改造升级,始终处于海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稳定运行至今,是天下上利用率最高的振动台。这不仅为同济大学的抗震研究打下了坚实根本,也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中央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央、上海大剧院、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大量新型、超限构造的地震仿照振动台试验研究创造了精良的设备条件。由于朱师长西席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本日这一实验举动步伐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成为国际互换互助的主要平台,产出的系列理论与技能研究成果奠定了同济大学在土木工程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家重大工程培植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84年,同济大学主理第二届地震工程会议,朱伯龙(左一)、吕西林(右一)与国外学者交谈。作者供图
虽然在工程抗震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朱师长西席没有停滞向防灾救灾未知领域进军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马一直蹄地开拓了混凝土构造抗火、抗堕落的新研究方向。那时实验条件简陋,朱师长西席带领弟子在浴缸中用酸液浸泡构件,进行工程构造抗堕落实验研究。在低廉甜头的砖砌实验炉上,朱师长西席带领学术团队,用柴火烧烤混凝土构造,进行混凝土构造抗火实验,开启了海内高校最早的抗火实验室和抗堕落实验室的培植,并动手从混凝土本构关系到基本构件性能、构造整体能力的试验与剖析,首创了中国土木工程防灾奇迹的先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早期的研究,还是后期的发展,朱伯龙师长西席从不分开工程实践,并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1989年,上海市政府依托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同济大学多学科综合上风,在海内率先成立了防灾救灾专业研究机构——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同济大学副校长沈祖炎任所长,朱师长西席担当副所长。在沈、朱两位师长西席的直接推动下,研究所迅速构建起了抗震防灾、气候磨难与抗风、失火与消防工程、地下空间安全与地质磨难、城市水务与防洪工程等核心业务,以及磨难管理与安全政策、城市交通安全、环境磨难、海洋磨难、工程磨难风险与保险等综合业务。防灾救灾研究所成立至今已有35年,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实践运用,有力提升了上海城市运行安全与防灾管理的水平。以城市供水管网防灾为例,防灾救灾研究所研发了供水管网病害智能诊断技能,创始供水管网无线传感阵列检测技能及设备,发明了供水管网管道爆管风险预警与风雅管理系列技能。系列成果在上海市供水管网大规模运用以来,实现全市公称直径500毫米(DN500)以上“三年零爆管”的记录。回望上海城市经历的每一次台风暴雨、雷鸣电闪和灾害隐患,干系部门基本都能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地下管网运行正常,城市秩序井然,这些都离不开朱师长西席为守护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安全所做的奠基性事情。
作者供图
1991年6月中旬,朱师长西席积劳成疾,突患脑出血,在上海市第一公民医院住院三个月。当年年底,他以顽强的毅力,坐着轮椅参加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他风趣地对学术界同行说:“鬼门关上,阎王爷对我说,国家的工程抗灾奇迹还有新的领域须要开拓,你还是先回去吧。”花甲之年,朱师长西席退而不休,创新不止,他的学术眼力又投向了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此后近10年,朱师长西席孜孜以求,在海内率先开展工程构造检测、鉴定和改造加固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成为我国建筑物改造加固领域的鼻祖。这些事情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内工程构造全寿命研究奠定了根本。晚年,朱师长西席还与戴复东院士一起,开展了轻钢轻板建筑体系、装置整体式预应力构造体系、钢包混凝土构造体系以及预应力陶粒混凝土构造等研究。
朱师长西席生平科研硕果累累,获奖20余项,揭橥论文210多篇,研究成果形成了五本专著。他先后参加国家钢筋混凝土构造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构造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轻骨料钢筋混凝土构造设计规程等多项课题研究与规范、规程的体例、修订事情,并主编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等。他的研究领域涉及钢筋混凝土壳体构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造,工程构造抗震性能、抗火性能、抗堕落性能,工业设备抗震性能,构造寿命预测评估,构造磨难检测与加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全的工程抗灾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吕西林教授于1979年9月入学同济攻读硕士学位,在朱师长西席辅导下学习和开展研究事情。1981年12月硕士毕业后,他连续追随朱师长西席攻读博士学位,一贯到1984年12月博士答辩毕业,成为朱师长西席的第一位博士。毕业后,他又成为朱师长西席的同事。回顾起那段光阴,吕西林院士感触最深的是朱师长西席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以及他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勇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曾说:“创新之于师长西席,恐怕是血液之于生命。创新是师长西席的学术法宝,创新是师长西席的聪慧结晶,创新是师长西席授业、传道、解惑于众弟子的不二法门。”
立德树人
启智润心育英才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朱伯龙师长西席将教书育人作为志业,把工程报国的武断信念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中。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国家的培植发展急迫须要科学技能支撑,须要培养大批工程技能人才,这也为学科发展供应了大量机会,唯有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才能不负国家、不负公民。朱师长西席在同济大学从教近60年,积极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诲传授教化事情,即便在行政、科研等各方面事情特殊繁忙的那段韶光,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在浩瀚弟子的回顾中,朱师长西席的教室是同济校园一景。他的课,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风趣提问……听他的课,学生们的思维会随他的讲解而律动,如沐东风,下课铃声响起,意犹未尽。朱师长西席主讲的砌体构造设计事理和工程构造抗震设计事理,妙趣横生,让人印象深刻。大病初愈后,朱师长西席半身不遂,或坐着轮椅,或拄动手杖,坚持为学生上课。有一次,为了形象解释偏幸受压的力学事理,他强撑病体,把拐杖一丢:“我现在便是一个范例的偏幸受压构件。”朱师长西席总能把呆板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把繁芜的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室传授教化之中。“这源于师长西席踏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传授教化能力,勤奋的传授教化态度,科学的传授教化方法和对工程实践真正的交融贯通。”他的一位学生如是说。
朱师长西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看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把创新的意识通报给学生。弟子们回顾,朱师长西席在辅导研究生时,从来都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不雅观点意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地大胆设想,然后与他们平等地互换谈论。李杰院士记得:“每次学术谈论,朱师长西席都要问我‘有没有新想法’‘是不是真正的新想法’。”有一次与研究生谈论研究方向时,朱师长西席风趣地问:“你是想画猫还是画鬼?”见学生一脸迷茫,他谆谆教导地说:“猫是大家都见过的,代表已知的领域;鬼是没有人见过的,那是未知的领域。我看你还是画鬼吧。”这位学生从此追随朱师长西席治学,首创了却构抗火研究的全新领域。朱师长西席常常打破常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因此他的学生有的潜生理论,有的深耕技能,有的长于管理,有的看重工程。朱师长西席育人不拘一格,但对付青年西席的培养非常严格。他担当构造工程学院院永劫,哀求青年西席必须过科研关、传授教化关和工程关“三关”。朱师长西席认为,只有传授教化、科研和工程实践都精良的西席,才是合格的同济工科西席。他哀求青年西席每两到三年要轮流为学生上新的课程,这一制度系统地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的骨干西席。
朱师长西席对学生和青年西席的科学演习近乎严苛。他常常讲,工程科学必须严谨求实,来不得半分虚假。如果有学生或青年西席在科研上有暴躁表现,他就会绝不留情地严明批评,因此师生对他十分敬畏。实在,学生们都知道,朱师长西席对他们更多的是关爱。朱师长西席很早就开始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办理生活中碰着的困难,逢年过节还会约请学生到家中做客。朱师长西席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也让学生体悟到为人干事的道理,因此深受学生爱戴。“在师长西席身边耳濡目染,我学到最多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情怀!
”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这样说。
2008年4月12日,与病魔进行了17年顽强斗争的朱伯龙师长西席与世长辞。一个月后,汶川大地震发生。朱师长西席西去,但他的奇迹后继有人,他培养的首位博士生吕西林院士带领弟子,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第一韶光赶赴北川县,穿行于残垣断壁之间,将对师长西席的无限哀思,转化为抗震救灾的不竭动力。有一次在漫谈会上谈到朱师长西席对自己的教诲,年近七旬的吕西林院士,一时情难自禁,泣不成声。吕西林院士说,我们思念朱伯龙师长西席,思念这位工程构造抗灾研究的大师,便是要学习他克意进取、开拓创新、保持不懈的精神,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朱伯龙师长西席的贡献,还表示在他特殊看重知识积累与传承,对教材培植情有独钟。他说:“国家大发展须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工程技能人才,我有任务将点滴学习体会和实践心得记录下来,通报下去,让子弟学者少走弯路。”他勤于耕耘,著作等身,不遗余力地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专著之中,个中《工程构造抗震设计事理》《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剖析》《构造抗震试验》《房屋构造磨难检测与加固》《建筑改造工程学》等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升华,已成为经典教材。尤其是《房屋构造磨难检测与加固》和《建筑改造工程学》两本专著,是他晚年拖着病躯完成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剖析》一书长期被许多高校作为研究生根本教材利用,影响十分深远。
在同济大学建校117周年前夕,吕西林院士、李杰院士牵头举办了纪念朱伯龙师长西席95周年诞辰学术思想研讨会。数十位白发苍苍的弟子以及生动在传授教化科研及工程培植一线的再传弟子,纷纭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思念朱师长西席的栽培教导之恩。他的一位学生饱含热泪动情地说:“朱师长西席于我,恩同父子。我常常在梦里见到朱师长西席,梦中惊醒,想到师长西席教我的点点滴滴,不禁泪如泉涌,留下无尽的思念……”那一刻,我们深切地感想熏染到一位“大师长西席”对晚辈后学影响之深远!
有感于此,在同济大学土木系创建110周年和师长西席诞辰95周年之际,笔者学韵于陆放翁,深切思念朱伯龙师长西席:“百年身后岂为空,留得东风桃李红。天下栋梁多出此,一门俊彦慰朱翁。”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9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